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仗缺糧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古代的軍隊糧草供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在士兵不打仗的時候,朝廷有比較多的手段來解決士兵的吃飯問題,但是一旦遇到戰爭,朝廷就必須從國庫中調撥糧草用作軍需,這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負擔。

一般來說,皇帝還不差餓兵,古代大部分王朝打仗,基本是不存在糧草不足的問題的,前線經常遇到糧草供應問題,基本都是運輸線的問題,比如官渡之戰,曹操火燒烏巢,是斷了袁紹大軍的糧草供給,而非袁紹真的拿不出糧草了。

古代大部分王朝,只有在連年戰亂的情況下,纔會出現糧草匱乏的情況,如果是在太平年景,偶然用一次兵,是不會出現糧草不足的,大一統王朝中,也只有明朝是不論什麼時候,但凡要打仗,基本都缺糧。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古代戰亂情況下,缺糧主要是生產力降低引起的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裏人。”一首唐詩,寫盡了對外征戰,造成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的流失,在任何時刻,人口就是生產的主要基礎,隨着戰爭的長期持續,從事農業生產的男丁長期離開耕作崗位,造成土地荒蕪,糧食產量降低,軍隊的吃飯自然就成了問題。

同時古代一旦戰爭頻發,就會造成軍事從業人員的極具膨脹,朝廷不但要派出原有的軍隊外出作戰,還要從各地徵調軍隊拱衛京師,而且還有徵伐大量的民夫進行糧草輜重的運輸。

以漢武帝的漠北之戰爲例,漢軍的作戰兵力是十萬騎兵,漢武帝同時發動了五十萬步卒、十四萬匹軍馬從事後勤運輸補給,爲大軍的作戰服務,其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以此類推,漢武帝時期此類的戰爭還有很多,直接耗光了從秦國時期積累下來的府庫儲備,還造成了國內百姓的負擔異常加重,內部動盪。

所以說,戰端一開,對國力和糧草的消耗,不是簡單的減法可以形容的,可以用幾何倍的減法來計算,一個王朝五六年的積累,才能支撐起一場戰爭的消耗,百年的積累,才能支撐一代人的開疆擴土。

古代戰爭中,軍隊糧草供應最困難的是運輸問題

古代軍事行動中,前線糧草因爲運輸的不便,使前線經常會陷入糧草缺乏的困境中,這樣的戰例不勝枚舉,即使到了現代,後勤輜重的運輸問題,依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我軍在朝鮮戰爭中的“金剛川大橋保衛戰”守護的就是我人民志願軍的補給線,新中國空軍的首戰地“米格走廊”,同樣如此。

糧草供應的困難,主要受兩個因素的限制,一個是地形,另一個距離。其實千百年來,運輸的方式並沒有太大變化,只是交通工具改變了,古代物資的運輸,主要是陸路和水路,水路是古代一種最爲便捷的運輸方式,人力物力浪費少,運輸速度快,所以我國古代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修運河了。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第2張

陸路運輸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這就消耗非常大了,山川的阻隔,會讓糧草的運輸非常困難,諸葛亮的北伐,因爲糧草運輸的問題,屢次失敗,反觀曹魏與東吳對陣的東線,很少聽到糧草不足的問題,這就是地形的限制。

作戰距離也對物資的運輸有直接的影響,兵法上講:“千里饋糧,士有飢色,雖有精兵名將,又豈能不飲不食。”

《孫子兵法》上更是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古代運輸水平低下,糧草物資在運輸途中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曾有人統計過,如果把一石軍糧運輸到千里之外的前線,在路上的消耗就會達到六鬥以上,也就是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耗損率。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第3張

軍事物資的運輸除了受困於自然環境外,另一個因素就是敵軍隊糧草運輸線的破壞,同樣也是前線糧草缺乏的致命因素,長平之戰中,白起以兩萬秦軍攻佔百里石長城,一舉切斷了趙軍的補給線,使趙軍糧草斷絕四十多天,被迫投降。

對軍隊來說,運輸線的保護,是一個令人兩難的決定,如果派出保護的作戰部隊太多了,無疑加劇了運輸途中的消耗,派出的部隊少了,押運糧草的民夫又缺乏戰鬥力,容易被人截胡,因而對輜重運輸問題的解決,一般更能展現一個將領的基礎水準。

古代不打仗的時候,軍隊供給怎麼解決呢?

古代王朝解決軍隊的糧草軍需問題,主要依靠兩個手段,一是賦稅財政收入,另一個就是自力更生,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即使到了現代也是重要的手段。

賦稅收入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段,古代解決軍隊糧草,還有一個重要的自力更生手段,就是“屯田”,屯田制是從西漢開始的一種戍邊制度,從漢文帝開始實行,經漢武帝發揚光大。

漢文帝時期,晁錯上書說:“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

漢文帝採納了晁錯的建議,開創了屯田的先河,簡而言之就是讓戍邊的軍隊就近耕種安家,這樣就使戍邊士卒戰時殺敵,平時耕地訓練,兩不耽誤,而且屯田的土地是官府的,時常會採用先進的耕種技術,有時不僅能供給自己食用,還能給國家上繳稅賦呢。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第4張

漢文帝開啓邊地屯田以後,到漢武帝時期,隨着戰爭的持續進行,糧草消耗加劇,漢武帝採納羣臣建議,在關中很多皇家的山林開啓了屯田,將屯田制推行到了內地,自此之後各朝各代都在效仿,成爲軍隊自力更生,減輕朝廷財政壓力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財政崩潰,成也“衛所制”,敗也“衛所制”

明朝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自從戰國時期,中原形成完善的軍事制度開始,秦漢到魏晉,軍隊的糧草軍需由朝廷供給,朝廷沒有出現缺糧的問題。

再從北朝到唐朝,軍隊的裝備軍戶自己解決,平時的糧草問題由自己的軍田耕作獲得,戰時朝廷解決糧草問題,朝廷也很少出現缺糧問題。

財大氣粗的宋朝,朝廷供養專業的禁軍進行戰爭,軍需供給重新由朝廷負擔,也沒有出現糧草短缺的問題。

唯獨到了明朝,推行“衛所制”力求最大限度減輕朝廷負擔,朱元璋自詡“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最終明朝成立最窮逼的朝廷,經常東拼西湊,拿不出糧草軍需來。

明代的衛所制是借鑑屯田制的一種軍屯制度,朝廷授予軍戶土地進行耕種,每個軍戶出一人進衛所當兵,稱爲正軍,軍戶中的其他子弟稱爲餘丁或軍餘,軍戶還需出一人跟隨正軍一起進入軍營,照料生活。

古代不打仗都消耗糧草 爲什麼一開戰糧食問題就會緊缺 第5張

軍戶中的壯丁到軍營之後,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負責軍事訓練,成爲守備兵,另一部分則耕種軍營的土地,上繳糧食,供養守備軍,這就是明代衛所軍糧草的主要來源。

原本朱元璋計劃以衛所制減輕朝廷供養軍隊的成本,但是事與願違,隨着衛所制的崩潰,衛所士卒大量逃亡,朝廷不得不募兵作戰,由朝廷負擔軍隊開支。

但是國初全國的大量土地劃分爲軍田、軍戶的土地,享受免稅政策,卻被不法軍官、豪強侵佔,這樣朝廷的收入沒有增加,開支卻大幅度提升,再加上明朝官員俸祿極低,貪腐嚴重,財政豈有不崩潰的道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