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八旗兵和藩鎮割據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太平天國運動歷經14年,其深遠影響之一就是:清朝賴以發家之八旗子弟被打殘,走向衰敗,無法逆轉;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爲代表的漢族地主勢力崛起,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成爲清朝政權新的軍事支柱,改變了清朝入關以來之軍政格局。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清朝也有意識培養八旗子弟,希望他們建立功業,振興祖宗家業。賽尚阿、烏蘭泰、僧格林沁、勝保、崇厚、官文、吉爾杭阿、霍隆武、和春、多隆阿、都興阿、德興阿、託明阿、金順、福興等八旗子弟,要麼在戰爭中表現平平,要麼被殺,要麼給湘軍“打工”,不再是“王者”。

“江南大營”被二次摧毀,僧格林沁敗亡高樓寨,這兩次慘敗,讓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快速崛起,掌握全國各地軍務;總督、巡撫等地方核心崗位,基本都是這些私人武裝霸佔,朝廷不得不倚重。但即便如此,清朝還是沒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現象。那麼,當八旗衰敗,私人武裝崛起時,清朝是如何防止藩鎮割據出現呢?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暗示、下令裁軍,試探態度

1864年7月,湘軍攻破天京,然後大肆劫掠,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鬧得民怨沸騰。曾國藩興辦湘軍時,打着儒家正義旗幟,自我標榜“忠君愛民”,如今卻打臉了。此時,湘軍勢力最強大,總計30萬左右,曾國藩能直接控制之兵馬約10萬,碾壓淮軍、楚軍,是清朝一大隱患。

拿下天京後,清朝趁熱打鐵,官員紛紛彈劾曾國荃之“不法行爲”,曾國藩爲了表明心跡,主動裁撤軍隊,只保留戰鬥力最強大的鮑超部“霆軍”。1868年,清朝對“霆軍”也不能忍受,下令裁撤,大部分遣返回家,小部分改隸淮軍,曾國藩所部湘軍,基本無倖存。

“捻軍”被剿滅後,清朝下令裁撤淮軍,各營要縮編。後來,因歐美、日本等列強挑釁,海防、塞防吃緊,淮軍纔有所恢復,但沒有“剿捻”時強大。左宗棠部楚軍,實力弱小,裁撤幅度不大。戰爭剛結束,清朝就裁軍,這是對以曾國藩爲代表的地方勢力的一種試探,看看他們有無二心。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第2張

加官進爵,授予大權,以示籠絡

軍隊是藩鎮割據之基礎,沒有軍隊支持,軍閥玩不轉。湘軍、淮軍、楚軍等私人武裝被裁撤,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理論上就沒了割據之基礎,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軍隊能裁撤,自然就能招募。所以,清朝在裁軍時,對這些私人武裝首領及其親信,都是加官進爵,授予大權,以示籠絡。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自然不用多說,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內閣大學士等核心要職都擔任過,還冊封侯爵,算是位極人臣了。此外,他們實際主持洋務運動,掌握大清地方實權,是推動近代化的領軍人物。“雪帥”彭玉麟,掌握長江水師,也就是後來北洋艦隊之前身,是大清海軍絕對主力。福建水師、廣東水師等,後來也是湘系成員把控。

清朝加官進爵,授予大權,籠絡地方實力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成爲大清政權之支柱,沒有他們支持,清朝玩不轉。如此,他們除沒有封地,都應有盡有,算是“功成名就”,沒必要效仿唐末藩鎮。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第3張

分而治之,挑起內部矛盾,平衡各方勢力

分而治之,是朝廷阻止藩鎮割據局面出現之重要舉措,清朝也不例外,湘軍、淮軍、楚軍不能擰成一股繩,否則大清就要完了。1863年12月,李鴻章靠誘降手段拿下蘇州,而後殺害4萬餘人,搞“蘇州殺降”。拿下蘇州,清朝下令李鴻章率軍西征,“配合”湘軍奪取天京,挑起曾國藩、李鴻章之間矛盾。當然,李鴻章不敢去,因爲曾國荃已經發聲,雙方有衝突之可能。

沒能去南京作戰,李鴻章爲了給朝廷“答覆”,只好率軍進入浙江,與閩浙總督左宗棠爭奪勝利果實,兩者關係惡化,如同仇人。此後,李鴻章、左宗棠經常較勁,如“海防”與“塞防”之爭,興辦江南製造總局與福州船政局,等等。

天京陷落後,因“幼天王生死”問題,曾國藩、左宗棠之間矛盾公開化:左宗棠直接“打臉”曾國藩,公開說幼天王沒死,曾國藩“奏報”造假。如此,兩者關係跌至谷底,從此不相往來。對此,清朝也沒有懲罰誰,而是“和稀泥”,平衡各方勢力。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第4張

藉助外國勢力,轉移注意力,削弱私人武裝

晚清不同於唐末,因歐美列強入侵,中外民族矛盾成爲社會主要矛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經世派”官僚,自然要站出來,“治國平天下”,沒啥精力去割據一方,相互爭雄。清朝呢?可以藉助外國勢力,轉移內部注意力,達到削弱私人武裝之目的。

八旗、綠營雖然衰落,但畢竟是正規軍,反擊列強入侵,捍衛國家主權,是他們的責任。但是,反擊阿古柏、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抗擊八國聯軍等戰鬥,都是湘軍、淮軍、楚軍充當主力,打第一線,而很少看到八旗、綠營之身影。

中法戰爭,毀了福建水師,這是左宗棠之“心血”;甲午戰爭,毀了北洋水師,這是李鴻章淮軍“資產”;反擊八國聯軍,漢族督府搞“東南互保”,雖說沒損兵折將,但其向列強“討好”之做法,也是大失人心。當然,清朝並非有意識地讓列強來削弱私人武裝,但客觀上卻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清朝私人武裝崛起的時候 藩鎮割據現象爲什麼沒有出現 第5張

綜上所述,八旗子弟沒落,私人武裝崛起之背景下,下令裁軍、搞平衡術、加官進爵、藉助外國勢力等,是清朝防止藩鎮割據之做法。那麼,效果如何呢?治標不治本,地方勢力依然強大;清末“新政”損害了他們利益,漢族督撫對清朝大失所望,進而同情、支持革命黨,這是武昌起義勝利之必要條件。

武昌起義成功,清朝滅亡,新政府沒足夠權威震懾地方,民初軍閥割據現象,終究上演了。正如趙烈文《能靜居士日記》所預言:“清朝滅亡,不出五十載,華夏無主,羣雄爭霸”。

參考書目:《湘軍志》、《能靜居士日記》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