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長平之戰後的諸侯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秦昭襄王晚年和趙國之間的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局勢的分水嶺,此戰結束時趙國沒了四十萬將士,但秦國也不好受,《呂氏春秋》中記載“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 ”,說明秦國雖然獲得了勝利,但秦國也產生了巨大的消耗,那麼此時的關東六國爲什麼不趁此機會合縱伐秦呢?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秦國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白起曾想一鼓作氣的拿下邯鄲城滅亡趙國,但范雎怕白起建立過大的功勞,說服秦昭襄王撤軍,秦昭襄王答應了,然後趙王前往秦國商討協議,但之後趙王回國又反悔,秦昭襄王大怒,派出大軍圍攻邯鄲城,爆發了邯鄲之戰,這次戰爭又打了3年。這次邯鄲之戰雖然失敗了,但從秦國支撐三年來看秦國在長平之戰剛結束時實際上還是有實力的,當時秦昭襄王爲了打長平之戰只是徵發了河東一郡的全體15歲以上男子,秦國其他地區並沒有全部發動,所以說秦國還有實力,並沒有到達元氣大傷的地步。秦國白起一戰滅了趙國四十萬大軍,這是當時最大的殲滅戰,六國膽裂心驚,不要說合縱攻秦了,他們對於地當秦軍的進攻都是沒有信心的。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第2張

六國的具體情況

韓國當時在長平之戰時就已經是秦國的附庸了。後來秦始皇攻打趙國時,韓非子曾經說韓國已經侍奉秦國三十年,可見長平之戰時,韓國是站在秦國這一邊的。韓國作爲七雄末流,爲了自保只能是一個牆頭草,當秦國和趙國相抗時,韓國不敢背叛秦國,當秦國勝利後,韓國就更不敢背叛秦國了。爲了穩住魏國,秦昭襄王曾經許諾給魏國一個水陸交通的戰略要地,秦軍如果從這個地方進發,很快就可以到達魏國都城,並且後世秦始皇時王賁就是通過這個地點一舉滅了魏國的,所以魏國爲了得到這個地方沒有支援趙國,結果戰後,秦國佔據了這個地方並且沒有給魏國,魏國家門口被堵,此時再想聯合其他國家進攻秦國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了。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第3張

齊國、燕國其實和趙國關係並不好,趙國和這兩個國家經常交戰,後來的龐暖就是在燕國身上建立威信並隨後帶領五國大軍伐秦,但那次伐秦沒有成功,龐暖就把氣撒到齊國身上。齊王此時就是一個看客的心態,他心中對於秦國實在提不起警惕心,所以趙國來借糧,齊國不給,其他國家拉他入夥攻秦,齊國也不參加。楚國當時的狀態並不好,自從白起攻佔了郢都之後,楚國內亂不斷,國家衰弱的厲害,要不是後來出了個春申君,楚國的國力會更加衰弱。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第4張

而趙國更不必說,趙國剛剛沒了四十萬大軍,更加沒有力氣組織力量去攻打秦國了。

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幾年以後,五國再度合縱攻秦,這次攻秦是在春申君的組織下,趙國龐暖的率領下展開的,但聯軍達到函谷關後,秦軍攻擊楚軍,楚軍最先潰逃,其他國家爲了保全最後一點力量紛紛要求撤軍,這次合縱攻秦也就虎頭蛇尾的結束了。從這次戰爭能夠看出來山東五國雖然明白秦國貪婪,都知道秦國是大患,但因爲無法合心齊力,合縱攻秦就是天方夜譚。

長平之戰後秦國的實力大減 六國爲什麼不趁機合縱伐秦 第5張

長平之戰後,其餘國家或因爲畏於秦國的強大,或者因爲自身內部原因,無法組成聯軍,等到五國好不容易在春申君的捏合下出兵了,卻又因爲各懷鬼胎,只能讓這最後一次機會溜走,山東六國只能等着秦軍出關慢慢收割他們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