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國兩次大戰傷亡30萬人 楚國爲什麼不趁機進攻秦國

秦國兩次大戰傷亡30萬人 楚國爲什麼不趁機進攻秦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國和趙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秦國經過了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達到了30萬人,楚國當時在做什麼?楚國爲什麼不攻打秦國?

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因上黨之地發生了長平之戰。在秦軍的猛烈攻勢之下,趙軍只得由原先的針鋒相對轉爲以守待攻。

軍長此以往的守勢使得趙趙孝成王對廉頗頗爲不滿,便暗生換將之心,最終在青年一代頗爲嶄露頭角的趙括就走進了趙孝成王的眼睛裏,而趙括也便成爲趙軍最終的統帥。

然而趙括雖然是飽讀兵書,但是卻不能夠領會貫通根據戰場形勢轉變戰法,雖然也跟隨自己的老父親打過幾次戰,然而終是歷練還不夠,再加之秦國早已暗中將統帥換成了白起,這又怎會是初出牛犢的趙括可以比擬的。

趙孝成王將主將換爲趙括是最錯誤的決定,這一錯誤決定最終導致趙國直接損失四十五萬趙國精銳。

秦國兩次大戰傷亡30萬人 楚國爲什麼不趁機進攻秦國

不過雖然秦國贏得了這場戰爭,但是秦軍自身也傷亡了二十餘萬士兵。相比之下趙國是最慘的,這一戰就讓趙國元氣大傷,白起也正是看準這個時機想要擴大勝利的果實,然而應侯范雎卻妒忌白起將來的戰功,所以在范雎暗中鼓搗之下,秦昭襄王也就不允許白起繼續對趙國用兵了。

然而一年之後秦昭襄王想要再次進攻趙國,然而此時顯然已經失去了當時那個最佳時期,想要再度將進攻趙國白起也面臨兩難的境界。兩難之下白起選擇了拒絕出戰,這也就導致了白起最終結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時的趙國軍民明顯要比之前長平之戰的時候更加團結一心、衆志成城,畢竟秦軍讓趙國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這些青壯年幾乎涉及趙國的家家戶戶,趙國的團結一心最終也就導致了這次“邯鄲之戰”的失敗。

秦國兩次大戰傷亡30萬人 楚國爲什麼不趁機進攻秦國 第2張

邯鄲之戰進行了兩年的時間,秦軍沒有取得勝利,傷亡超過十萬。

然而在這個時候雄踞南方的楚國卻沒有選擇向秦國出兵,畢竟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這兩戰最終損失最多的是趙國,但是其實秦國也不好過。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也讓秦國吃不消。

這個時候爲什麼楚國沒有選擇進攻秦國呢?

毋容置疑,秦國在當時是個強國,而此時的楚國也是一個強國。秦楚之間其實暗中也一直在進行着較量,早早地也交過幾次手,但是最終都是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長此以往楚國以及楚國王室對於秦國內心產生了恐懼的心理。

秦國兩次大戰傷亡30萬人 楚國爲什麼不趁機進攻秦國 第3張

公元前312年,秦楚之間發生了丹陽之戰,最終的結局是趙軍損失八萬餘人,並且還有不少的將軍被俘虜,楚懷王心中不服,於是再度出兵,結果再次戰敗。

公元前280年,秦國派兵討伐楚國,結果還是楚國戰敗,楚國割地賠款給秦國。之後一代戰神白起更是將楚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不僅攻克了郢楚國都,還搗毀了楚國先王的王陵。

公元前258年,趙國深陷邯鄲之戰的泥潭裏,幾乎又一次將要亡國,危在旦夕之間趙國只得向別國借兵,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國請求援兵。然而楚考烈王與衆大臣商量的一個上午也沒有一個一統的意見,其實不是楚國商討不出結果,最主要的是楚考烈王不想出兵,或者說是不敢出兵。

最終還是毛遂在最關鍵的時候言明趙國與楚國命運共存的關係,最終纔將楚王給說動,最終楚王才猶猶豫豫的出兵十萬救趙國。根據上面的案例我們也可以瞭解楚國差不多已經被秦國給整怕了。

其實楚國的實力還是不弱的,只不過相較於當時的秦國還是稍微弱上一些的。比如公元前323年,楚國派柱國領兵攻打魏國,結果魏國戰敗,魏國的八座城池被楚國所佔據,而後楚國就調轉槍頭攻打齊國。

只不過在當時楚國也正在走下坡路,自楚懷王之後,楚國的君主真是一個不一個。在楚襄王時期廟堂之上更是一片奢侈糜爛的生活場面。

秦國兩次大戰傷亡30萬人 楚國爲什麼不趁機進攻秦國 第4張

而秦國這邊自秦孝公之後的歷代君主更是勵精圖治,謹記祖訓,在秦國大力發展農業,支持一切有利於秦國發生與生存的變革,並且這一時期秦國猛將如雲,將星雲集。這個時期雖然是秦趙兩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但是在面對楚國秦國還是有一戰之力的,甚至楚國也會因此陷入深淵,畢竟列國眼中的秦國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