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長平之戰時,六國爲什麼沒有趁機攻打秦國?

長平之戰時,六國爲什麼沒有趁機攻打秦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平之戰時,秦國幾乎動用了所有軍力才取得了獲勝,爲什麼當時的山東六國沒有藉機對秦進攻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戰國數百年的歲月中,長平之戰可以說有着很重要的歷史意義。因爲,正是在這場大戰過後,趙國四十萬大軍,被秦國悉數消滅殆盡。以此爲起點,山東列國再也無法阻擋秦國的統一步伐。由此可見,長平之戰在戰國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場大戰後,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秦國便完成了蕩平山東列國的大業。同時,在這場大戰的背後,也有着諸多的歷史細節,容易讓人產生疑問。而在這些疑問中間,莫過於在秦趙長平鏖戰之時,列國的高度緘默。那麼,列國爲何不趁這個機會,對秦國展開進攻呢?

長平之戰時,六國爲什麼沒有趁機攻打秦國?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秦國對於長平之戰來說,投入的兵力,雖然後世一直存在着爭議。但是,秦國軍隊的數量,必然不會是一個小數目。這是因爲,在這場大戰最爲緊迫的關鍵時期,秦昭襄王甚至親自前往河東郡,動員15歲男子,參加這場曠世大戰。由此可見,秦國這時候源源不斷的兵士,以及糧草補給近乎全部都向長平集結。這樣的情況下,秦國的國內必然是一個相對空虛的存在,這個時候,山東列國如果出兵擊秦的話,是完全可行的。但列國卻在這個關鍵時刻,默不作聲,着實讓人感覺有些奇怪。

造成這樣的原因,我們其實只要回顧下,戰國中期到晚期的歷史便能發現,列國真的是有些被秦國打怕了。實際上,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對山東列國,可以說是進行了不間斷的打擊。伊闕之戰、秦伐楚之戰以及五國合縱伐齊之戰,近乎都出現在這個時代,面對秦國的兵鋒,列國可以說是一敗塗地。雖然,在這個時候,秦國將注意力放在長平,給予了列國以機會。但是,面對秦國的一家獨大,列國也不得不爲此深思熟慮。

長平之戰時,六國爲什麼沒有趁機攻打秦國? 第2張

同時,在長平之戰前,明顯形成了秦、趙並立的局面,而雙方在長平鏖戰的場景,則是諸侯喜聞樂見的。其一,秦國同趙國的大戰,即便勝利的話,也會損耗大量的國力。其二,秦趙兩敗俱傷的話,山東列國正好可以就此坐收漁翁之利。在這中間,受利最大的莫過於韓、魏兩國,因爲,作爲秦國擴張的最前線,如果秦國國力受損的話,那麼外部壓力則會驟減。而趙國在這場大戰中,損失慘重的話。那麼,魏國是很有可能重新成爲三晉同盟領導者的。

當然,列國沒有趁秦國國內空虛,而趁勢攻秦,實際上還有着深層次一些的原因。這樣的原因在於,山東列國不只是同秦國有矛盾,山東列國之間本身也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諸如燕趙之間,因爲北方的領土存在矛盾,而齊國則因此前的合縱攻齊之戰,對於長平之戰中陷入孤軍奮戰的趙軍,默然無聲。

長平之戰時,六國爲什麼沒有趁機攻打秦國? 第3張

韓、魏、楚這三國,因爲此前受到秦國的巨大打擊,更希望趙國極大的消耗秦國的國力,以減輕來自秦國的壓力。正是在六國利益不均的情況下,沒有一國甘願冒風險而輕動兵戈,並且關於出兵攻秦這件事上,充滿着衆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歷史就是這樣,在秦趙鏖戰之際,在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下,列國始終都保持了一種觀望的態度。直到在這場大戰後,秦國險些滅亡趙國,山東列國才爲此緩過神來。雖然長平之戰後的列國,又聯合在了一起,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合縱攻秦,並曾取得了一定的戰果。可對於六國來說,長平之戰後,秦國滅亡六國的大勢已經到了無法扭轉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