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卻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卻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清朝周培公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我所說的其實是兩個周培公的結局。一個就是《康熙王朝》虛構的周培公,另一個則就是真實歷史上的周培公。

這裏我先回答下題主所問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爲何不得善終。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並非不是善終,他是因病而亡,既然是正常死亡,自然也就是善終。當然周培公雖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卻是與康熙有着直接的關係。

影視劇中的周培公可以說是康熙最爲倚重的朝中重臣,若不是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率領着一支由八旗家奴、傭人組成的雜牌軍擊潰了當時對京城威脅最大的察哈爾叛軍。若不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險,隻身一人前往西涼 ,用三寸不爛之舌勸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脅王輔臣。若不是他親率大軍一路南下,並屢次重創吳三桂大軍。恐怕三藩之亂時,清朝就已然灰飛煙滅了。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卻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可以這麼說,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就是康熙朝的第一功臣,是擁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不世之功臣。

但就是擁有如此大功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卻落了個“被貶盛京,客死異鄉”的下場。想想看,讓一個南方人前往冰天雪地,常年處於零下的盛京,試問誰受得了,周培公身體本來就差,此時被貶到盛京,在嚴寒的衝擊下,周培公的身體自然也就垮了,並最終因病而亡。其實,如果周培公不被貶往盛京,而是貶往南方,周培公斷然不會那麼早就去世,只是可惜自古就是無情帝王家。

那這裏很多人都不明白,爲何在影視劇中如此英明的康熙會將這麼一位勞苦功高的周培公不升反降,更是貶往盛京這樣的苦寒之地呢?

其實,這個原因在《康熙王朝》就能找尋到答案。當年康熙巡視盛京,去看望已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時,他曾給周培公說過一句話:“只可惜你是個漢人”,是的這句話就已然可以說明一切,統治清朝的始終是滿人。

雖然,順治入關後,清朝的皇帝一直都在講“滿漢平等”,但是試問這可能實現嗎?清朝的統治者其實一直都在防着漢人,畢竟此時到康熙朝,滿人的人口不過百萬,而漢人卻早已過億,如此懸殊的比例,自然是讓清朝的統治者憂心忡忡,更是忌憚不已,他們深怕漢人會再次崛起,從而奪走滿人的天下。再加上一場由吳三桂、王輔臣、尚可喜、耿精忠等漢人所引起的“三藩之亂”又險些讓清朝亡了國。如此,清朝的上層統治者對漢人就更是忌憚不已,防範更甚從前。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卻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因此,即使此時周培公是拯救清朝的大功臣,但漢人的身份就註定他不會再受到重用。最初,因清廷無人可用,再加上形勢嚴峻,所以他們不得不依靠周培公這個漢人去平叛,可是在三藩之亂即將平定,清廷已經不再需要周培公之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重用他,畢竟此時的周培公可是手握二十多萬雄兵,且多數爲綠營,而非八旗,如此清廷更是懼怕。

如此,就在清廷快平定三藩之亂時,周培公被火速的調回京師,而那二十餘王雄兵也被滿人圖海所控。 當然,失去兵權的周培公依然被滿人所忌憚,正如康熙所說“滿朝上下,蜚聲不斷,都擔心你會成爲第二個吳三桂”,那些滿臣有了恐懼之心,深怕他會成爲第二個吳三桂,再次起兵反抗清朝的統治。因此,在當時滿臣的領袖明珠、索額圖暗地裏都預謀要參周培公,欲置他於死地,以絕後患。

而對於康熙來說,他雖知道周培公對他,對清朝的忠心,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說“滿朝文武和八旗將士的團結,比你周培公來,在朕的眼裏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犧牲你”,是的,作爲一國之君的康熙,他要考慮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雖他明知周培公對他的忠心,但爲了大清,爲了祖宗基業,他還是毅然的決定犧牲掉周培公,藉此以保清朝內部的團結與穩定。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卻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第3張

但是,康熙實在是捨不得殺掉這麼一位勞苦功高,又忠心耿耿的臣子,於是他退而求其次,最終決定將其貶往盛京,這樣既可維護八旗內部的穩定,又可保全周培公的安全。而至於爲何將他貶往盛京,在劇中康熙自己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盛京是滿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這兒,也是爲了監視你”,是的盛京是滿人的龍興之地,地處東北的腹地,周邊都是滿人,把周培公放在這裏,既方便監視,又可避免他造反。

如此,就這樣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就因爲他漢人的身份,他就得不被重用,就得被貶。而後,康熙雖然想再次啓用周培公,去幫助自己收復臺灣,但可惜的是數十年在盛京這一冰天雪地中的生活,早已讓作爲南方人的周培公傷病累累,在康熙到來時,他早已是時日無多。

可就是這樣被康熙、清朝如此對待的周培公,在生命接近枯竭時,他依然對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心裏想得還是清朝的基業。臨終前,康熙問他想要什麼,他一句爲自己的話都沒有說,而是在得知康熙欲收復臺灣時,他反而是向康熙推薦了姚啓聖,而後還殫心竭慮地爲康熙提出了噶爾丹之禍的解決之策。直到臨死的那刻,周培公對清朝都是那樣的忠心耿耿。

當然以上僅僅只是《康熙王朝》虛構的劇情,真正歷史上周培公的功勞沒那麼大,而且死得也沒有那樣的動人與悲壯。真實歷史上,周培公唯一有跡可循的功勞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勸降王輔臣”。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卻不得善終 歷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麼樣的 第4張

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吳三桂兵出三貴,耿精忠兵出福建,孫延齡叛於廣西,羅森、鄭蛟麟、吳之茂叛於福建,臺灣鄭經兵出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王輔臣叛於寧羌,與此同時四川土司、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亦舉兵發清。

而後在不到二年的時間,清朝就喪失了半壁江山,形勢可謂是萬分危急,應對稍微不利,清朝就會分崩離析。因此當時的康熙爲了擺脫這一不利的局面,遂在1676年任命圖海爲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征討西北叛臣王輔臣,藉此也調回駐紮在西北的重兵,然後前往南方平叛。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周培公出現了,周培公向圖海建議道:“王輔臣謀反是情勢所逼,是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眼盲者渴望重見光明,又好比癱瘓者渴望重新站立。所以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

而後,圖海聽從了周培公的建議,並讓他前往前往勸降,之後周培公不辱使命,王輔臣再次歸降清朝,如此清廷不費一兵一卒就解決了西北的問題。之後在平定王輔臣叛亂有大功的周培公被康熙親自接見,而後被任命爲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

同年,周培公升任爲山東登萊道,但由於其母孫氏病逝,他回鄉丁憂三年。1679年,周培公正式前往山東上任。但在山東登萊道的任上週培公只做了三年,之後因與山東總兵官政見不和,又因漢人的身份並人打壓,於是在1682年索性就辭官回鄉。1690年,噶爾丹舉兵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立刻向康熙上奏平叛噶爾丹的計策。康熙看後十分滿意,遂任命周培公爲盛京提督,負責防範噶爾丹。 1701年,周培公病逝於盛京任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