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大臣周培公的人物事蹟,周培公的生平簡介

清朝大臣周培公的人物事蹟,周培公的生平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爲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勸降輔臣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爲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清朝大臣周培公的人物事蹟,周培公的生平簡介

周培公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爲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裏,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爲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着興師動衆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爲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委以重任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爲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爲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爲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爲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爲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爲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死於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衆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爲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1]

調任盛京

周培公的功績過大,且因其漢人身份,致使他被滿人大臣相互厭棄。有求之時,肯定相互追捧,一旦度過危險,就將其棄之如履。康熙就聽從了大臣們的建議,將他派往滿洲大本營——盛京。一方面是爲了讓他鎮守邊境,另一方面也是爲了監視他。

聰明如周培公當然知道康熙這麼做的原因,對此他毫無怨言。哪怕康熙十餘年來的不聞不問,也一直勤懇的工作着。不僅如此,他一邊做事,一邊閱讀史料古籍,繪測出了大清的版圖,這在當時可是獨一份。

康熙四十年,他前往盛京看望周培公,與他單獨談了一次話。周培公向康熙舉薦了能臣姚啓聖,更在康熙欲走之前,將自己手繪的大清圖交給了他。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