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周培公三進平涼城的故事

周培公三進平涼城的故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十三年(公園1674年)十二月初四,陝西提督、“西路馬鷂子”王輔臣駐平涼城,響應吳三桂起兵反清,勢力擴展到幾省區。清朝四面楚歌、損兵折將,一時平定不了王輔臣之叛亂。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二月初十,起用圖海爲撫遠大將軍,統兵赴西部圍剿。圖海奉詔受命,調兵遣將,急急忙忙向西北進軍。大軍西出潼關時,有一書生周培公在路邊求見,正是用人之際,圖海親自接待。沒有想到的是,周培公開門見山,呈上一份《取平涼策》,他進謀說:“關陝天下之脊也,吳逆(三桂)不從川據陝而戀棧常嶽間,誠出下策。今輔臣舉足輕重,實系天下安危。雖因一時激變通吳、耿二逆而心念國恩,猶盲之不忘乎視,痿之不忘乎起也。倘得能言士諭之,必復降。”(《先賢詩佩》卷五)

周培公之策正好符合康熙與圖海君臣剿撫王輔臣的戰略意圖,圖海見周培公奇才可用,留任爲幕客,一同晝夜兼程,奔赴前線。5月17日,圖海統兵到了平涼城外十里安營扎帳,攻心爲上,按既定方針,撫遠大將軍發佈通告:“仁義之師,先招撫,後攻伐。今奉天威討叛豎,無虜不克,無往不勝。顧城中生靈數十萬,覆巢之下,殺戮必多。當體聖主好生之德,俟其向化。”(《清史稿?列傳第三十八圖海傳》)

5月18日,大戰虎山墩,平涼震動。

虎山墩是古代一烽火臺,修建時間無考。位於平涼城北的山頭上,高數十仞,俯視涇河及平涼城,是平涼之咽喉要塞,兵家必爭之地,王輔臣派重兵駐守。圖海到平涼第二天,就在城外佈陣,似乎要攻城,實質上是包圍城池,而派精兵去進攻虎山墩,激戰一天,飛沙走石,刀光劍影,傷亡慘重,圍困加火攻,奪佔了制高點,將幾門紅衣大炮擺上了虎山墩,圖海上了虎山,居高臨下,城內佈防一目瞭然,親自指揮打了幾炮,顯示威力。接着,圖海派清軍切斷了王輔臣的軍糧道。

王輔臣有萬夫不擋之勇,自持武功高強,平涼城池堅固,輕敵思想嚴重,沒有把號稱十萬的圖海清軍放在眼裏,派將在城外陣前較量了幾次,就守城不出,觀望全國戰局的變化,等待吳三桂派軍北上支援,送來糧餉。圖海的衆將也攻不下平涼城,雙方形成對峙局面。

平涼城背倚南山,面臨涇河,位於漢唐絲綢之路古道上,西接三關口、扼彈箏峽口,通隴右六盤山古道,北接蕭關。唐貞元七年(公元791年)劉昌受詔在古塞城重築平涼城之“七城二堡”。北宋王素、蔡挺、狄青等擴修平涼城垣。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袁亨將平涼城改建爲南、北二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總兵平涼侯費聚復修平涼東、西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四丈,池深四丈,東爲和陽門,南爲萬安門,西爲來遠門,北爲定北門,是關隴易守難攻的古城要塞。(趙時春《平涼府志》)清朝初期,設平涼府,而陝西提督、布政使等長駐平涼。

周培公三進平涼城的故事

 一進平涼城說降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與周培公是同鄉,且龔榮遇還是周培公奶孃之子,他們之間多有來往。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他們將城中的情報悄悄傳給周培公,以留退路。說明王輔臣的內部已不穩定。

周培公眼見一時強攻不開平涼城,毛遂自薦,願冒死進城勸降,他對圖海說:“往而魁,公受其福;往而不繼,昌受其禍。“

周培公第一次以找親戚龔榮遇的藉口,混進平涼城門,讓他引見王輔臣,陳述利害,傳達大將軍圖海招撫的意願。王輔臣久經沙場,已經先後投靠過幾個主子,出爾反爾,深諳兵不厭詐。他擔心捲入“三藩之亂”後背叛朝廷,已無退路,就提出了保命、保軍、保官、保境等幾項條件,周培公難以決定,表示回去馬上請示大將軍及朝廷。

王輔臣只派一副將送周培公出城,面見圖海,表示願意歸順。

二進平涼城奉詔往撫

圖海派周培公快馬加鞭緊急進京,向皇帝彙報請示招撫事項。

康熙在乾清宮召見周培公,封他爲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周培公第二次進平涼城,大張旗鼓,傳達聖旨。王輔臣領旨接詔,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王輔臣之子王繼貞與總兵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接受招撫。

 三進平涼城撫定

周培公與圖海的親屬保定、吳丹等人第三次進平涼城,頒發大赦令,認爲王輔臣被吳三桂利誘、欺騙,附逆蓄髮,背叛朝廷,迷途知返,皇恩浩蕩,大赦罪臣,王輔臣等官復原職,立功贖罪,安民保境,撫定叛軍。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6月7日,王輔臣剃髮降。

清朝初期,歷時三年的王輔臣平涼戰亂平息了。

周培公二十天之內東奔西走,三進平涼城,鬥智鬥勇,說服王輔臣,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