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是什麼樣的?一生都有什麼作爲?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是什麼樣的?一生都有什麼作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培公,本名昌,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帶來的文章。

《康熙王朝》這部影視作品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吧,尤其是陳道明在劇中出神入化的表演讓很多觀衆都印象深刻,因爲入戲太深,早先陳道明在接受採訪時還一不小心自稱“朕”,不得不說,老戲骨就是老戲骨啊,他們的演技都是有目共睹的。

但其實不僅僅是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皇帝,劇中還有個叫周培公的人物,同樣也給觀衆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以爲這只是編劇虛構的人物,但其實這是有歷史原型的。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是什麼樣的?一生都有什麼作爲?

歷史上的周培公爲康熙皇帝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是清朝的功臣,但是後來康熙皇帝把周培公從中央發配到了地方,最後還被處死,這讓很多人都想不明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週培公的事蹟。

一、陰差陽錯進了皇宮

周培公出生於1632年,其實他也算是家道中落,原本父親是朝廷的一個七品官員,但好在每月的俸祿也可以讓全家人衣食無憂。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周培公的父親在他年幼不記事的時候就去世了,因此他從小便跟着母親生活。

周培公聰慧過人,天資聰穎,在學堂唸書時就表現出了自己的超高本領,教書先生也對他讚不絕口。等他成年後,學識更加淵博,附近的很多人都來向他請教問題,漸漸地,周培公的名氣就這樣傳開了。

他有一個交好的朋友,叫伍次友,這個伍次友也絕非等閒之輩,他是當時康熙皇帝的老師,在宮中的地位也很高,受到很多人的尊敬。伍次友見周培公對做官、治國、治民等都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覺得他是可塑之才,便親手爲他寫了一封舉薦信。

當時的周培公雖然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但是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卻意外落榜了,說來也奇怪,歷史上很多文人墨客雖然都飽讀詩書,但是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都沒有中舉。

即使手裏有帝師伍次友爲自己寫的舉薦信,自己只要拿着信打着伍次友的名號進宮找皇上,謀個一官半職絕對不是問題。但是他是個有骨氣的人,他不想走捷徑,所以寧願做個小吏也不願意進宮。

但是以周培公的才華,僅僅只當一個九品芝麻官是大材小用了,但是當時他的母親身患疾病,需要人照顧,孝順的他選擇留在母親身邊伺候。母親去世後,周培公來到了京城謀生,卻不想意外在這裏遇見了當時正在微服私訪的康熙皇帝。

康熙帝一眼就覺得眼前這個人談吐不凡,在和周培公深入交流後,他決定讓周培公進朝爲官,就這樣,周培公陰差陽錯進了宮。

二、立下汗馬功勞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是什麼樣的?一生都有什麼作爲? 第2張

周培公進宮不久就遇上了吳三桂帶領大批軍隊起兵謀反這件事,當時的康熙皇帝還非常年輕,對這件事手足無措,周培公運用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過人的見識,在當時很多大臣不願意出頭的時候,他站了出來,帶領一支軍隊獨自跟吳三桂對抗。

當時清朝正處於閉關鎖國的時期,對國外的長槍短炮接受不了,但是周培公是個聰慧的人,他就善於運用這些新奇事物。他搞來了幾門大炮,看起來威力很大,往那兒一放,氣勢就出來了,很多吳三桂那邊的小兵看見了都非常害怕。

就這樣,周培公沒有怎麼勞民傷財,就讓吳三桂失去了大批兵力,動搖了他的軍心,取得了最後勝利。

收服吳三桂的周培公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城中百姓也紛紛誇讚周培公,說他肯爲黎民百姓着想。

但是清朝從皇太極開始,就一直有着“重滿輕漢”的傳統,因爲清朝的皇帝是滿族人,漢人就算立下了再大的功勞,在他們看來也是外人,因此漢人在清朝是無法擔任要職的。

三、從中央發落到地方

周培公當時手裏的軍隊已經擴大到幾十萬,朝廷很多滿族大臣紛紛勸告康熙皇帝,讓他小心周培公變成第二個吳三桂,說周培公手握重權將來一定會起步謀反。

康熙皇帝再怎麼器重周培公也不可能違背祖宗留下的傳統,再加上朝廷重臣紛紛上奏,康熙皇帝迫不得已將當時還在抗擊吳三桂的戰場上的周培公調回了京城。

就這樣,周培公被調到了康熙皇帝的老家——盛京,也就是今天的瀋陽。

康熙皇帝其實是不想發配周培公的,因爲周培公在當時可以說是他的左膀右臂,給了他很多有用的意見,但無奈滿朝這麼多雙眼睛盯着,他也不能任由自己的心思來,雖然說是皇帝,但是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事。

周培公在盛京只是當了一個提督,而且周培公是南方人,早已習慣了南方的氣候,突然一下子來到了天寒地凍的盛京,身體承受不住,一下子就垮了,一直臥牀不起。但是他卻一直心繫國家,花費了自己的晚年,繪製了清朝的藍圖,在自己臨終時交給了康熙皇帝。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是什麼樣的?一生都有什麼作爲? 第3張

當時康熙皇帝要收服臺灣,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他想起了遠在盛京的周培公,打算命他前往臺灣。但當康熙皇帝來到盛京,看到了身患惡疾的周培公的時候,留下了悔恨的淚水,一代功臣,因爲自己爲朝廷立下了重大功勞,所以從中央被髮配到了地方,實在是可悲啊。

但是周培公臨終時將姚啓聖推薦給了康熙皇帝,覺得他是收服臺灣的不二人選,的確,後來姚啓聖確實在收復臺灣上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但是周培公卻永遠沉睡在了盛京。

關於周培公的去世,衆多歷史學家一直議論紛紛。有人說是因爲周培公一個南方人不適應氣候去世的,也有人說這是康熙皇帝的故意而爲之,因爲康熙帝也擔心周培公強大起來後會像吳三桂一樣起兵謀反。但歷史究竟是什麼,我們也不得而知。

有句話叫“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也很有道理,歷史上曾經立下了很多功勞的功臣後來也沒有受到妥善安排,如果清朝當時廣納漢朝有才華的人,或許當時的國家會更加強大吧。

但是好在,當今的中國社會已經幾乎沒有種族歧視這一說法了,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中國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