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唐朝科舉科目主要分爲什麼 科舉的內容考什麼

唐朝科舉科目主要分爲什麼 科舉的內容考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唐朝科舉內容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唐代的科舉主要分爲兩種,貢舉和制舉。

一、制舉

制舉也稱爲制科。《新唐書·選舉志》中載:“其天子自詔者曰制舉,所以待非常之才焉。”制舉是由皇帝頒佈舉行的,目的就是爲了選拔有傑出才能的人,考試地點一般在皇宮內,有時也設在皇帝巡幸之處。

制舉考試最初爲口試,後改爲筆試,一般情況下皇帝會親臨現場。制舉是皇帝位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置的特科。制舉的科目繁多,主要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博學宏辭等科。制舉在武則天、唐玄宗時期最爲興盛,後來逐漸衰落。

制舉是爲了選拔有傑出才能的人,所以重在考察應試者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唐代制舉及第者多有傑出的政治才能。制舉及第後的待遇也要比貢舉高。制舉及第且成績優秀者當即授予官職,成績差的人也可以獲得出身,即所謂的官資。

唐朝科舉科目主要分爲什麼 科舉的內容考什麼

二、貢舉

貢舉,又稱常科。唐代貢舉考試考生有兩個來源:一是由州縣舉送的貢生。鄉貢是考生自己到所在州縣報名,通過州縣舉行的考試後,再由州縣舉薦到禮部,參加貢舉的考試。

唐政府對這類考生的品德有一定的要求。凡跡涉輕狂、兼虧禮教,或曾受到官府觸發,雖薄有詞藝,均不能參加考試。只有那些通曉禮教、品學兼優、未受過刑事處分的讀書人,才允許參加縣、州兩級考試,然後參加禮部的考試。

另一類是學館生徒(主要是“六學二館”的生徒),他們經學校考試後,成績優異者被選送參加禮部考試。每年這兩類考生的人數都由政府確定,其中各考試科目人數、各州府縣赴考人數也有具體規定。每隔一段時間,政府會根據各地人口的消長情況和官吏隊伍的狀況以及考生的素質進行相應的調整。

明經科

明經是唐代貢舉的重要科目之一。

關羽明經考試的內容,《新唐書·選舉志》中記載:

“凡明經,先貼文,然後口試經文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亦爲四等。”

由此可知,明經考試的內容包括貼經、經義問答及時務策。

唐朝科舉科目主要分爲什麼 科舉的內容考什麼 第2張

唐初明經考試主要考時務策。由於參加明經考試的人不研讀經書,只是熟讀、背誦一些對策文章,缺乏對經書大義的瞭解,沒有治理國家的政治才能,因此,唐高宗下詔規定明經考試需加試貼經,貼經通過後纔可以考時務策。後來貼經多考察孤僻字句,失去了選拔人才的作用,於是明經考試中又加上了經義問答。

唐代科舉考試中,明經考試主要考察應試者熟讀、北宋儒家經典原文及註釋的能力,而進士科考詩賦,重視應試者的文學才華。因此,堂弟啊文人普遍重視進士科而輕視明經科。在唐代科舉史上,明經科的地位不斷下降,而進士科的地位不斷上升。

進士科

唐初進士科考試只試策,並不試文,後來又增加了貼讀、貼經和雜文等形式不一、不夠規範的考試項目,但不固定。永隆二年,朝廷頒佈了《條流明經進士詔》,規定了“進士試雜文兩首,識問律者,然後並令試策。”雜文成爲進士考試的法定項目。

雜文“謂陣銘論之類,開元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非定製也。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之際。”

唐朝科舉科目主要分爲什麼 科舉的內容考什麼 第3張

一定程度上而言,進士科雜文用詩賦,對唐詩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開元之後,唐朝科舉和文學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時海內和平,士有不由文學而進,談者所恥。”因此到了唐玄宗天寶之時,增加了進士科的難度係數,科舉以文詞的優劣來決定取士與否,使得天寶年間形成了行卷與納卷的風尚。

唐代進士科一直到了唐文宗太和七年才停止了詩賦。進士科開始試議論,不試詩賦。改革的原地大概有這麼兩點,其一是應試者所作詩賦追求浮豔,不切實際,爲世人詬病,其二是皇帝覺得當今天下士人不通經術,不讀經典,專門一個心思去寫詩賦了。

雖然唐文宗下詔要求停詩賦,但據考證,在實際考試中根本沒有執行過,一直到了晚唐,進士科依然考詩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