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科舉是什麼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唐朝科舉上承隋制,又別有發展創新,在科舉的歷史上有重大影響,但是與明清那種科舉,卻還有很大的差別。

比如說,唐代讀書人要奪狀元,並不像明、清諸朝那樣,先經縣、州、府三級篩選,再經各省篩選,然後才參加國家級考試,國家級考試又要通過會試定一回名次,再通過複試定一回名次,再通過名義上由皇帝出題的殿試、十來位重臣“公同閱卷”、公推出前十名,由宰相在皇上面前“讀卷”,最後由皇上“欽點”狀元、榜眼、探花。如此繁複。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明清科舉

唐代比較自由,一般只在幾個大區稍微認真地選拔一次,合格者便可直接參加“省試”,省試名義上是由尚書省主持的全國性考試,相當於後來的“會試”,其錄取人選與各人的名次全由知貢舉一人確定。知貢舉一般是三年一換的,也有時一年一換,各人的學識、品性、心態不一,當然也就不可能有個統一的標準。而且考卷不糊名,有時尚未開考,而名次已定,更有強要狀元、自定狀元的。各個時代都有黑幕,唐朝也無法例外。

從這個意義上說,唐代的狀元實際最多隻相當於明、清的“會元”(會試第一),甚至連會元都不如。因爲明、清諸朝科舉考試已是主要的選拔官員的途徑,篩選層次既多且嚴,參加國家級考試的人數亦遠遠超出了唐代——唐代應考的舉子多則2000人,一般每年1000人左右,而明清讀書人蔘加科舉不僅人數則極爲龐大,錄取比例自然也就很小,而且會元的確定有極嚴格的程序,一般不是哪一個人說了就能算數。

不過,這也並不是說明清的科舉就在所有的方面都比唐時先進,至少從科目廣博上來說,明清對比唐時,那是天差地別。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2張

隋設科舉之時,乃以明經、進士兩科取士。唐朝沿襲隋制,並有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國家制度的健全,經濟的發展,庶族地主的興起,要求提高社會地位,獲得參政機會;李唐朝廷用科舉考試作爲選拔官吏的主要辦法,以此選拔合格人才,提高官員素質和籠絡士人等。

其考生的來源有從國子監來的“生徒”和經州、縣選送的“鄉貢”。先由禮部考試錄取,再經吏部考以身、言、書、判,合格後始能授官。

唐時廣博開放的科舉思想到了明清時節,便被人爲地搞得完全走了樣。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3張

唐時的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爲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這種題目後世也有,名字沒這麼文氣,就叫“填空”,大名鼎鼎。

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註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尤其是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一直流傳着“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4張

這還不算,唐代考試科目又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舉行的叫常科,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經科,進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50多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極高,很少有人能通過,譬如太宗李世民時期,就有一科考完沒有一個通過秀才考試的記錄,可見其難度之高,因此秀才科逐漸廢棄,這跟明清時節“舉人滿地走,秀才多如狗”是完全不同的,看官諸君莫要誤會了。而俊士科則不常舉行。考試的方式有:口試,貼經(填空),墨義(相當於口試的筆試化),策問(論文),雜文(詩賦)。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5張

明經科的內容:9部經書,《禮記》、《左傳》爲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爲中經;《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爲小經,不僅僅是6經,另外,《孝經》、《論語》爲必考。明經科的考試方式一般只是口試,貼經(填空),墨義。一般只要對經文以及註釋,記憶背誦熟練,就可中試。

再看進士科。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貼《老子》,十個問題中能答上四個即可合格,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剛纔已經提到過,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只有可憐兮兮的1%-2%,因此當時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絕非兒戲,那是真的難考。比如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大詩人孟郊當時考中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其中有一名句流傳千古:“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可見其喜。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6張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

至於其他,再有:明法科,國家選取司法人才,範圍爲律七條,令三條。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明算科,考數學,範圍很廣,選數學人才。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歷史方面的人才。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童子科,十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等等。

唐代科舉考試的範圍有多大!從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等等,而且不僅考儒家的東西,還考道家的東西。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7張

不過話說回來,如此一來,考試範圍非常廣泛,要學的東西也就非常多,不僅儒家,還有道家以及各種經史都考,還有詩詞歌賦,並且非常重視策問,也就是考治國方略。這樣的考試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來。而且最最關鍵的是,常科登試後,還不能像清朝那種,立即就去做官,唐朝貢舉考過之後,還必須經吏部的考試,叫選試,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令人糾結的是,這選試也很難,譬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韓愈中進士後,連續三次選試都沒有通過,只好去刺史那裏做幕僚。可見這是一個多麼嚴格的選才制度。

唐朝的科舉制度是什麼樣的 和明清的科舉一樣嗎 第8張

當然這樣的科舉,由於考試範圍極大,有很多科目又不可能有什麼“標準答案”,以至於考試成績的公正性就難免有些不易確保,因此到了明清時節,爲了保證所謂的“公平公正”,便逐漸興起了八股之風。

但這是因小失大,僅僅因爲要一個更標準的答案,就把整個科舉取士的初衷都改變了,八股文寫得好不好,與能不能治國牧民有什麼必然聯繫?這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