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深度解析波希戰爭(一):愛奧尼亞起義到馬拉松戰役的變化

深度解析波希戰爭(一):愛奧尼亞起義到馬拉松戰役的變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一起看看愛奧尼亞起義到馬拉松戰役的變化之路吧。

波斯帝國是古代西亞地區的重要時期,它相繼攻滅米底、呂底亞、埃蘭、新巴比倫和埃及等勢力,結束了西亞混亂的地緣博弈局面。公元前513年,波斯君主大流士一世攻佔了位於希臘半島北部的色雷斯地區,成爲人類歷史上首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文明,帝國勢力達到鼎盛。

此時的希臘半島正處於古典城邦時代,是歐洲文明的中樞所在。原本,正處於上升期的波斯帝國即便對周邊鄰近領土存在覬覦之心,也將因海洋和巴爾幹半島密佈的山地而延緩擴張的進程。但是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南海岸平原地區的希臘人城邦卻於公元前500年前後發動起義,從而招致波斯帝國的鎮壓,並將帝國與希臘本土之間的矛盾拉上了檯面。本文就讓我們一起梳理一下波希戰爭的起因,以及希臘半島地緣結構對雙方軍勢的影響。

陸權強國與海權城邦的衝突

深度解析波希戰爭(一):愛奧尼亞起義到馬拉松戰役的變化

源起於愛琴海克里特島的古希臘文明,在米諾斯時代和邁錫尼時代就曾建立起了繁榮的海外商業貿易型文明。後來雖然經歷了“海上民族”肆掠和多利安人(以斯巴達爲代表)南侵,從而導致邁錫尼時代的終結和農耕社會的南浸,但包括建立了邁錫尼城邦的阿凱亞人(後來亞該亞同盟的主體),以及與其聯姻並共享邁錫尼文明的愛奧里斯人(以底比斯爲代表)和愛奧尼亞人(以雅典爲代表)均邁錫尼文明的繼承者自詡,繼續拓展海外商業貿易。

雖然遭受北方多利安人的入侵,但山地密佈的希臘半島地貌特徵促使該地區難以形成一個佔據絕對優勢的地緣空間,從而導致了城邦林立的混亂局面。更爲重要的是以土地分配爲主要特徵的農耕類型城邦相繼建立起來了軍事專制制度,其中尤其以斯巴達爲其中的佼佼者;與之相比,側重於海洋商貿活動的城邦則相繼建立了貴族共治模式下的古風民主體系。兩種政體在狹小的希臘半島-愛琴海地區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制度競爭,並由此引發了兩大城邦陣營的對壘。對於包括雅典在內的衆多民主城邦而言,斯巴達等多利安人後裔所代表的陸權特徵顯然不符合自身的海洋商業型社會的發展,然而更爲巨大的陸權威脅卻來自於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

波斯和希臘的結構性矛盾

作爲愛琴海沿岸地區,小亞細亞半島與希臘半島隔海相望,其地形大體呈現“三級階梯”形態,即中東部的安納托利亞高原、西部沿海平原地帶以及兩者之間的低矮山地。早在希臘邁錫尼時代,赫梯人就曾在安納托利亞高原上建立了帝國,而西部沿海平原則被特洛伊人佔據。而在赫梯人和特洛伊人相繼覆滅之後,位於低矮山地上的呂底亞人開始崛起,並且向西侵佔了希臘人建立的殖民據點(從特洛伊人手中搶奪而來)。這些希臘殖民城邦幾乎都是由與雅典人同族的愛奧尼亞人建立的,他們在愛琴海沿岸繼續着海上貿易活動。當呂底亞征服這些愛奧尼亞城邦之後,並未試圖改變這些希臘人的生活方式,畢竟繼續讓這些希臘人經營海洋貿易,並讓他們以稅收、納貢的方式上繳利潤,對呂底亞人更爲有利。然而當西亞腹地的波斯人崛起,並且佔據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作爲從伊朗高原西南部拼殺出來的帝國,波斯人相繼攻滅了米底(伊朗高原西北部、亞美尼亞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埃蘭(伊朗高原南部低窪平原)、新巴比倫(兩河流域)、古埃及(尼羅河三角洲)以及中亞阿姆河平原,成爲同時坐擁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兩大文明之地的帝國,它沒有理由放任希臘人獨立於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外。作爲以“萬王之王”自詡的波斯君主,大流士一世爲了鞏固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史稱“大流士改革”。

正如前文所說,愛奧里斯人和愛奧尼亞人主要從事海外商業活動,並基於此建立了一系列古風民主制度的希臘城邦。波斯帝國對小亞細亞西側的各個希臘城邦提出了建立服從於波斯皇帝的君主制度,對他們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一點完全不同於呂底亞人的統治)。更爲重要的是公元前513年,大流士一世進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峽(後世稱爲土耳其海峽)和色雷斯地區(大致在如今保加利亞一帶),直接威脅到希臘本土諸邦的安全和貿易利益。終於,公元前500年在雅典等城邦的支持下,小亞細亞沿海平原上的愛奧尼亞諸城邦發動起義,其中尤其以米利都爲首。戰事雖最終被波斯軍隊撲滅,但期間雅典及其鄰邦埃雷特里亞曾遣軍跨海攻陷了波斯帝國呂底亞省的首府薩爾迪斯,將其掠奪一空,並付之一炬。由此,愛奧尼亞起義從波斯帝國內亂演變成爲國際糾紛。

波斯第一次遠征與“阿陀斯風暴”

深度解析波希戰爭(一):愛奧尼亞起義到馬拉松戰役的變化 第2張

公元前494年,波斯人終於將愛奧尼亞地區徹底平定,下一步便是對希臘人算舊賬的時候了。只不過由於被愛琴海阻隔,波斯帝國將面臨兩種行軍選擇。其中一條是陸軍沿着小亞細亞半島北部渡過達達尼爾海峽,經過色雷斯和馬其頓之後南下切入希臘半島;另外一條則是海軍直接乘船渡海跨過愛琴海。兩年之後,波斯帝國開始了他們的第一次遠征行動。儘管當時的波斯帝國對海戰並不熟悉,但依然憑藉愛奧尼亞地區組建了一支輔助於陸軍的海上軍隊,其主要職能是爲陸軍提供後勤補給,並防範希臘人的海上騷擾。

衆所周知,希臘半島山地密佈,然而依據山脈分割和地形走勢,依然可以大致分爲六大板塊,它們分別是位於北部邊緣地帶的伊庇魯斯(西北部山區)、馬其頓和色雷斯,以及馬其頓南部的塞薩利盆地、阿提卡半島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當波斯大軍穿過色雷斯地區之後,率先進入的就是馬其頓地區。由於波斯採取的是海陸並進,且以陸軍爲主的方式,所以他們經過了馬其頓地區中部向愛琴海延伸的“三根手指”,即阿陀斯半島、錫索尼亞半島,以及卡桑德拉半島。爲了儘早抵達此行的目的地阿提卡半島(雅典所在地),波斯海軍勢必從這是哪個半島頂端掠過。

正如元朝兩次渡海遠征日本一般,波斯人的這次遠征同樣遭遇了大風暴(位於阿陀斯半島的拐彎處,故而稱之爲“阿陀斯風暴”),並導致海軍全軍覆沒。究其緣由,是因爲波斯人總是選擇在夏季出發,所以就容易遭遇地中海熱帶氣旋(某些地方稱之爲“颱風”、“颶風”)。“阿陀斯風暴”對本就缺乏海戰經驗的波斯人產生了很大的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波斯人再次發起遠征希臘的行動時,竟然耗費三年時間在阿陀斯半島與大陸相連處,開鑿了一條運河。因爲此時的波斯君主是薛西斯一世,故而稱其爲薛西斯運河。也因爲這次風暴,波斯陸軍失去了海軍的後勤補給,帝國的第一次歐洲之旅宣告結束,阿陀斯半島從此被希臘人尊爲“聖山半島”。

馬拉松戰役

深度解析波希戰爭(一):愛奧尼亞起義到馬拉松戰役的變化 第3張

由於遭遇“阿陀斯風暴”,並且陸地上也遭遇了色雷斯人的劫掠,波斯帝國被迫於公元前492年撤退。兩年之後,重振旗鼓的波斯軍隊開始了第二次遠征,不過爲了脅迫和分化希臘各個城邦,大流士一世派遣使者要求各個城邦獻上一杯水和一捧土,以此表示對波斯的臣服。迫於波斯帝國的強大軍事壓力,絕大多數城邦都表達了臣服之意,唯有雅典和斯巴達是個例外。雅典不願意臣服波斯的原因很簡單,當初就是它和埃雷特里亞爲了維護愛奧尼亞海洋貿易的利益,纔在小亞細亞西側與波斯人纏鬥多年,他們根本就不相信波斯人會放過自己。即便波斯帝國真的採取羈縻政策統治希臘半島,雅典也很有可能會被波斯人當成立威的標靶。正因如此,雅典人把波斯使者扔入山谷中。

雅典人不屈服的行爲被希臘城邦普遍視爲氣節的象徵,這刺激它的傳統地緣對手斯巴達人將波斯使者丟入水井,從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更爲重要的是,波斯如若侵襲希臘,勢必率先攻入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半島,從而讓雅典成爲斯巴達的前線壁壘。果然,在完成一系列試探行動之後,公元前490年波斯軍隊再度向希臘半島進發,目標直指雅典和埃雷特里亞。由於有衆多希臘城邦的投誠,所以這一次波斯大軍決定從小亞細亞西側啓程,沿着愛琴海商路直撲希臘半島。首先遭受攻擊的是阿提卡半島東側的埃維亞島,這裏也是埃雷特里亞城邦的所在地。迫於波斯軍隊的威脅,埃雷特里亞很快就因出現內奸而投降了,所有居民全部淪爲奴隸、城池被夷爲平地。

攻克埃雷特里亞以後,波斯軍隊從阿提卡半島東北部登陸,旋即向東南方向的雅典城直撲過去,雙方在馬拉松平原相遇。據說雅典軍隊之所以選擇扼守馬拉松平原,而不是據城自守,很大程度上是爲了防止重蹈埃雷特里亞內部瓦解的覆轍。當然,充分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優勢,用以阻擊敵人,也是雅典將領們考慮的範疇。一方是以騎兵爲主力的波斯軍隊(步兵數量雖多,但戰術側重不強),另一方則是以重甲步兵爲主的希臘軍團,雙方人數大致相當(波斯通過有限的海運,運輸了2萬5千人遠征軍,但攻克埃雷特里亞分兵1萬準備沿海南下插入雅典城下,故而馬拉松平原僅有1萬5千波斯軍隊)。

爲了揚長避短,希臘重步兵軍團覺得背靠河谷列陣(越靠近海岸,地形越開闊,越有利於波斯騎兵的機動包抄),波斯人求勝心切,因而主動逼近希臘軍陣。波斯人發現在希臘陣列的兩翼,與山地之間依然存在相當大的空隙,這給騎兵迂迴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兩翼的縫隙其實是希臘人故意留下的,因爲這兩處低窪地方其實是被河流浸潤的沼澤地,並不適合騎兵前行。不得已,雙方只得正面交鋒,由於波斯的弓箭攻勢無法穿透希臘重甲步兵的防禦,長期處於城邦混戰下的希臘士兵憑藉體能優勢最終獲得了勝利。馬拉松戰役不僅是歐洲面臨亞洲入侵的首次勝利,同時也爲希臘諸城邦在面臨波斯下一輪遠征時,打下了一針強心劑。

綜上所述,早在波希戰爭之前,希臘海外貿易城邦就面臨北方多利安人、小亞細亞呂底亞人的陸權威脅。然而由於希臘半島山地密佈的地貌特徵,以雅典爲首的商業城邦和以斯巴達爲首的農耕城邦之間,誰也奈何不了誰。作爲愛琴海沿岸的小亞細亞西側平原,自然而然的成爲希臘人的城邦,卻還是敵不過呂底亞人的征服,不過呂底亞人僅僅要求他們納貢,並不會影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不過波斯人來臨之後,卻開始強行要求該地區推行君主制,最終引發愛奧尼亞起義。愛奧尼亞起義牽動着希臘本土的雅典和埃雷特里亞的貿易利益,最終將其演變爲波斯和希臘城邦之間的衝突。

爲了鞏固波斯帝國對被征服地區的統治,確立“萬王之王”的權威,大流士一世先後發動兩次遠征。第一次遠征因“阿陀斯風暴”導致海軍覆沒,從而危及陸軍主力的後勤補給,最終被迫撤軍。第二次遠征雖然成功攻克埃雷特里亞,卻受制於海運技術,未能確立兵力優勢,最終在對地形不熟悉的情況下受挫於馬拉松平原。馬拉松戰役的勝利不僅提升了雅典在希臘城邦間的威望,同時也促使部分城邦改變臣服波斯的態度,增加了後來波斯第三次遠征的難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