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戰爭中“將”與“帥”的區別是什麼呢?

古代戰爭中“將”與“帥”的區別是什麼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我國古代的政治家與軍事家看來,將帥的地位極爲重要,正所謂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我國著名兵書《孫子》中就這樣講到∶“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另一方面,在一次戰爭中,設法瞭解對方主將如何,對於戰爭的勝負也是極爲重要的,在我國歷史上,由於有了得力的將領而改變戰爭的局面、取得勝利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

帥與將的關係

將和帥,在古代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在《說文》中,對“將”字的解釋是“將,帥也。”在古代各種字書中,“將”與“帥”用在軍事術語中的本義就是“統率也”、“率領其羣也”的意思。軍中的高級指揮員,即“率領其羣”的都可稱將,在主將之下有副將、偏將、裨將。在特殊情況下,凡獨自指揮一支軍隊的低級指揮員也是將。比如《武備志》中說過假如大將不在,則偏裨即稱主將;偏裨不在,則把總即稱主將;把總不在,則哨官即稱主將;下至旗總不在,則隊長稱主將。

古代戰爭中“將”與“帥”的區別是什麼呢?

初期的“帥”可以是一般的指揮員,也可以是最高的指揮員。不過,早期的“元帥”並非專名,直到唐代才以“元帥”爲職官名,但仍不常用。金、元時期,''元帥''很多,地位有高有低。明清時期,則僅作爲尊稱。之所以介紹以上情況,是想向讀者交待一下,古代的帥和將性質相近,並不如現在“帥”和“將”之間有固定的高低或上下關係。

如何選拔

對於任何一支軍隊來說,一個得力的將領是重中之重。但凡是個正常人都明白,將領才能的大小,並不取決於官階的高低,正如北宋范仲淹所說∶“將不擇人,以官爲序,致敗之道也。”

那麼,什麼是選將之道呢?古代兵家對此意見比較一致。我國古代在將才的選取上有若干比較實用的經驗教訓,而且有一些總結性的論述。早在《孫子兵法》中就明確提出了“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綱領性的見解。而歷代註釋和研究《孫子兵法》的軍事家也都十分重視這一點。曹操認爲這就是爲將必備的''五德''。在南宋時期,張俊曾問岳飛的“用兵之術”,岳飛只回答一句話∶“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由此可見,以上五點是爲將者必備的。

在一般人心目中,率大軍廝殺於沙場者,只要武力值夠了就可以。其實,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要成爲一名合格的將領,必須是“智勇雙全”的。武將要有智謀,就必須認真讀書,學習兵法,學習前人所留下的豐富遺產,從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與經驗教訓。

當然,“智勇雙全”僅僅是一種最精煉的概括,其實我國古代對將領的要求還有若干更細緻的論述。例如,《黃石公三略》中就說∶“將,能清(清廉)、能靜(鎮靜)、能平(公平)、能整(整肅軍旅)、能受諫、能聽訟、能納人、能採言、能知國俗、能圖山川、能表險難(指地形之險阻)、能制軍權。”爲將應清廉不貪;爲將應當力戒驕矜;爲將應當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的高貴品德。

古代戰爭中“將”與“帥”的區別是什麼呢? 第2張

爲了選拔合格的將領,古代有經驗的軍事家十分重視培養將領的接班人。在這方面,明代的戚繼光是一個極爲出色的人物。他在著名的《練兵實紀》中專門有《儲練通論》兩卷,分析“儲將材事”。他認爲,將領的培養,要從“將德”、“將心”、“將材”三方面入手,特別要注意“將德”。就是說,道德品質的培養是第一位的。爲此,要讀很多書,特別是讀歷代武將的傳記,只有這樣,纔可能“心中有定主,不爲害撓,不爲禍惕”。有了這種堅實的基礎,“然後進之以雜習器伎(通技)行伍之務,將之以浮鼓(詳後)實用之間,則將材成矣。”戚繼光的主張在古代是很有見地的,在今天也是很有啓發的。

當然,作爲一員武將,必須要進行軍事科目的訓練,使其具有較高的指揮藝術。但戚繼光認爲,這方面首先是“練將膽”,其次纔是“練將藝”,這是很高明的見解。在練將藝方面,爲將者不必將長短器具一一習之。在指揮藝術方面,應以學習《孫子兵法》和《吳子兵法》爲主。理論學習之後,必須“練真將”,就是要實踐,要在戰場上去實踐,以避免紙上談兵。這種主張現在看來仍然是很有見地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