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在澶淵之盟後,遼國產生了哪些繁瑣禮節?

在澶淵之盟後,遼國產生了哪些繁瑣禮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澶淵之盟後,遼國產生了哪些繁瑣禮節?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作爲與北宋王朝對峙上百年的“老鄰居”,遼國和北宋的關係,可謂十分密切。

開國時兩國殺得天昏地暗,直殺到一場《澶淵之盟》後,轉眼秒變了“兄弟之國”,

然後就一度好得真像實在親戚,兩國間逢年過節,都要找機會走動一番,文化交流更是頻繁。

以至於幾百年後的明朝小說家凌濛初,都以宋遼關係爲背景,寫出了《小道人一着繞天下》的經典愛情小說:北宋圍棋小神童去遼國下個棋,竟然就把遼國的才女給娶了。

這關係,也應了一句常用感嘆詞:緣分昂。

那麼與北宋做緣分頗深的遼國,生活風情究竟是什麼樣呢?

在澶淵之盟後,遼國產生了哪些繁瑣禮節?

是不是像某些野史電視劇裏那樣,常年就是一副蠻族裝扮,舉手投足就是彪呼呼的模樣?北宋官員筆下的遼國,竟是完全不一樣的模樣!

一、遼國上下愛寫詩

自從遼國建國後,

遼國上下學習漢詩的積極性就十分高漲。

遼國人遼人王鼎編纂了一本詩文集,名《焚椒錄》,都是遼人用漢文寫的,《澶淵之盟》簽訂後,遼國人讀詩寫詩的風氣,更是火熱席捲。

別管讀得懂讀不懂,讀起來卻是相當大膽。

宋朝文學家洪邁的《夷堅志》裏,就生動記錄了遼國小朋友讀唐詩的場面:一羣小孩搖頭晃腦高聲朗誦:月明裏和尚門子打,水底裏樹上老鴉坐。

哪首唐詩寫的這麼別緻?其實,就是唐朝大詩人賈島當年艱難推敲出來的兩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倘若賈島先生“穿越”到遼國來,聽到遼國小朋友們活潑可愛的聲音。這位苦吟詩人,不知會是啥心情。

不過,別管讀的對不對,

遼國人熱愛詩歌的精神,確實一年比一年火熱。

一開始還是崇拜前代的唐朝詩人,後來就乾脆“粉”同時期的宋朝文豪們。蘇軾的《眉山集》剛問世,遼國便有了翻刻本。張芸叟使遼,親眼所見幽州館中,“有題子瞻《老人行》於壁者,聞范陽書肆亦刻子瞻數十篇”。蘇轍所作《神水館寄子瞻兄四絕》的中心思想就一句話:哥,你在遼國火了。

二、難以抗拒的漢服風

遼國開國後,契丹服裝的特點很鮮明,影視劇裏的遼國人,都是典型契丹服飾,

但在遼國歷史上,漢服的風潮卻是洶涌而來,

由此可見,打破了“番臣皆胡服”的風俗,

契丹官方服飾越來越漢化。

北宋人路振奉使契丹時,並作《乘軺錄》,其中“俗皆漢服”,“國母當陽,冠翠鳳大冠……衣黃錦青鳳袍”,承天太后的服飾裝扮與大宋皇后的配置雷同度很高。

據後來《遼史》記錄,遼國的紡織業在《澶淵之盟》後突飛猛進,其中不乏有“宋每年送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原因在內,

在服飾樣式、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遼禮繁冗難倒宋臣

宋遼兩國的皇室也互相遣使聘問,來往得十分親熱。

從公元1005年到1121年這116年之間,

兩國遣使賀生辰、正旦以及祭弔的來往,共計643次之多,可見往來之頻繁。

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遼國,特別重視宋遼外交禮儀,每次宋使到來,都是精心講究,《乘軺錄》記載,款待路振時,大丞相晉王韓得讓、秦王隆慶等親貴大臣悉數出席,臣子進酒時,使用的器具都是精美的玉器而且進酒的儀式、程序也極爲隆重。

雖有“漢服官進酒,贊拜以漢人;胡服官,則以胡人”的定製,但在實際中,胡官皆穿漢服,則勢必以漢人禮節來進行贊拜。遼國自上而下,上下其一的漢化程度之高可窺得一斑。

但也有時候,過分隆重也讓宋朝使者吃不消,遼國雖一度癡迷漢文化以及中原文明,在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進行着粘貼複製,

但嫁接也會有預料不到的“驚喜”,遼朝廷的禮節繁冗到讓宋朝使節叫苦不迭,

就曾有使遼大臣作詩“禮煩偏苦元正拜,戶大尤輕永壽杯”,並作注,“虜廷元日,拜禮最煩”。

更加之遼國人善飲,而且用大杯與南臣相酌,這對宋臣而言,勢必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使遼對使臣的素質要求也頗高,使遼使臣一般都得精通詩文,有不俗的文學修養,否則真的難以應對。“遼之士子多燕人,故亦頗知學問也”。

遼人對漢文化的癡迷,以及對唐詩宋詞的“中毒已深”使得技藝的切磋便是呼之欲出的節目。

李維出使契丹,下筆立成《兩朝悠久詩》。

作出最佳迴應,從而化解自身危機。曾有行酒令,遼拌使“蚤登雞子之峯,危如累卵”,而宋使臣則巧妙地迴應道“夜宿丈人之路,安若泰山”,可見在切磋中,可謂棋逢對手,實力相當。

以這個意義說,

上世紀好些港臺愛情劇裏,造訪大宋的遼國使臣們,向大宋文官挑戰詩詞歌賦,且鬥得不分勝負的場面,還真不是空穴來風,

是有實實在在的歷史素材。文化的力量究竟有多強大?瞧瞧宋遼“兄弟之國”的一百多年間,遼國人穿漢服讀書寫字的風姿,相信一定深有體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