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沒有羽絨服怎麼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古代沒有羽絨服怎麼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快進入臘月的時候,現代人都會窩在空調房中不出門,人們可能會想沒有空調該如何度過這漫長的寒冬?可是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棉花也直到元朝才傳入中國,甚至還沒有全球變暖,那古人是如何度過這漫長的冬天,說到這裏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超智慧了。

在春秋時期就有一種燎爐被用於保暖。宋代孟元老所作的《東京夢華錄·駕詣郊壇行禮》中寫到:

"南壝門外,去壇百餘步,有燎爐高丈許,諸物上臺,一人點唱,入爐焚之。"

這便是對燎爐外形使用的描述。燎爐早期的作用主要用來祭祀,後被用來進行取暖。燎爐可以說是最早以燒炭來取暖的器物,但僅僅出現於一些官僚貴族的府邸中,平民是沒有資格使用的。

在古裝劇中我們最常見到的就是以火盆取暖,這在古代也是現實可行的。在房屋的中間放一個盆,上面放上木炭,將木炭點着來進行取暖。

火盆演變到後面變成了薰爐,特別是到了宋代時期,深受文人的喜愛。在劉向《薰爐銘》中描述:"嘉此正器,嶃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隨着陶瓷的發展,出現了玉製薰爐,翡翠薰爐等精良的器具。與火盆不同的是,薰爐中加入了香粉,兼具薰香和取暖,使用價值和美觀程度遠遠超過火盆。

古代沒有羽絨服怎麼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不僅僅是使用炭火,古人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了花椒和泥是可以保溫的,他們會將花椒和泥塗在牆上來禦寒,但花椒作爲一種外來的商品,其價格是很高的,一般家庭也只能將泥土塗抹在牆上,形成保溫層 在寒冷的冬天尋求一絲庇佑。

雖說沒有棉花來做被子,但古代有鵝絨,鴨絨和羊毛,而這些絨毛制的被子,也成了達官貴人們身份的象徵。

在現代有空調用於調節室內溫度,而古人也早就想到了這一點,製造出了屬於他們的"空調房",稱爲溫調房。其原理是在一密閉室內以一火源生熱,然後通過傳遞熱量使整個房間溫度升高,簡單來說就是"地上升熱"。一般只有貴族才擁有溫調房,而皇家所用的被稱爲溫調殿,用於居住,議事和接待重要來賓。

古代雖然沒有什麼羽絨服大衣,但古代最不缺的就是獸皮,古人會在衣服里加一些皮毛製品,已進行保暖,然後再在衣服外面加一件披風,一是爲了美觀,二是爲了更好的禦寒。

古代沒有羽絨服怎麼保暖呢?你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第2張

古代的妃嬪們都會有一個手爐。這些手爐製作精良,非常美觀,多爲銅製,裏面放置一些炭火,時常更換,在外出時可以很好的取暖,而且攜帶方便,類似於當代的熱水袋。除手爐之外,還有腳爐,顧名思義,是用來暖腳的器物。手爐也有稍大一些的,人們可以圍坐取暖。

以上這些都是古代貴族所用的保暖器物。但平民們當然也不能等着凍死而無動於衷,與這些貴族相比,平民所居住的房子更薄,外出的次數也更多,更需要爲保暖想盡辦法。在勞動中,古人憑藉他們的智慧創造了許多低成本的保暖方法。

最原始且成本最低的保暖方法就是曬太陽,冬日的陽光可以禦寒也可以強身健體,當代科學表明,陽光可以幫助人的身體補鈣,由此可見,曬太陽是一種很好的休閒活動。對古人來說,農暇時曬曬太陽也是一種享受。

平民雖用不起鴨絨鵝絨的被子,但他們可以用木棉製衣制被。木棉是一種保暖性很好的材質,再貧困一點的家庭一般採用柳絮和蘆花。然後還可以在牀上鋪上乾草和獸皮,進一步達到保暖效果。但其效果肯定沒有白鴨絨鵝絨被效果好。

除此之外,古人還會利用一切可以用來保暖的東西。當提到沙子的時候,你能想起沙子怎麼用來保暖嗎?古人就發明出了以沙子保暖的方法。沙子特別吸熱,古人從中得到啓發,在冬天將沙子炒熱,然後將沙子鋪在炕上,然後再在上面鋪上一層被子,就可以躺上去休息了,其效果與當今的電熱毯有幾分相似。

燎爐雖極少出現在平民家中,但平民也擁有自己的"火坑"。這是一種傳統的取暖藝術,居民們在房中設有火坑,挖有孔道,冬季通過燃燒乾柴,植物來產生熱量,將房間加溫。富有一些的家庭還設有火盆,這種方法直到現在還可以在一些村莊裏看到。

當代的許多取暖方法都是學習古人的智慧,由古代的器物演變而來。現在發達的科技讓我們可以在冬日裏享受溫暖,但是在那個落後的封建時代,真正能享受保暖的也只有貴族,平民凍死的不在少數,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溫暖,感恩先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