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代有保溫杯嗎?古代是怎麼保存熱水的呢?

古代有保溫杯嗎?古代是怎麼保存熱水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有保溫杯嗎?古代是怎麼保存熱水的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鑑缶類似冰箱,其分爲外鑑內缶兩層,內層缶中盛放需要保溫的酒或者食物,而鑑和缶之間的空隙放熱水,這樣就能保溫。如果是夏天,就把熱水換成冰,這樣可以保鮮、冰鎮。

八零九零後的朋友應該記得,以前家中會有差保溫瓶,外面是竹子編成的殼,也有的是鐵殼。其實,這種現代意義上的保溫瓶,最早出現於1892年,是英格蘭科學家杜瓦發明的。這種瓶子其實有兩層,內層是瓶膽,瓶膽上塗着水銀,如果你打碎過這樣的瓶子,肯定會發現。這種塗着水銀的瓶膽,可以阻止熱輻射,防止熱散出去;外層與瓶膽中間是真空,這樣可以阻止熱對流。

說白了,這種保溫瓶保溫原理,就是把瓶膽放在了無法與外界“交流”的環境中。但是,這種保溫瓶,其實中國古代也有,而且至遲在宋朝就已經出現了。在南宋洪邁的《夷堅志》中,就記載過這樣的瓶子。當然,這個瓶子是無意發現的,故事如下。

北宋初期有一位名臣,叫張齊賢,此人出將入相,爲相二十一年,是個能臣,史書讚譽他是“晚歲以三公就第,康寧福壽,時罕其比”。不過,張齊賢曾和向敏中爭着娶一個寡婦,結果驚動了皇帝宋真宗,一查發現是爲了寡婦的嫁妝財產,兩位宰相都被罷官。

張齊賢有一位後人,叫張虞卿,住在西晉伊陽縣的小水鎮上。有一回,張虞卿挖土,挖出來一個黑色的瓶子。張虞卿很喜歡,就把這個瓶子放在自己的書房裏,裏面放點兒水,插幾枝花。冬天到了,張虞卿怕水把瓶子凍裂,天天晚上會把水倒掉。結果有一天他忘了,第二天早上看的時候,發現瓶子沒凍裂,而其他盛水的東西都凍裂了。

古代有保溫杯嗎?古代是怎麼保存熱水的呢?

看到這裏,張虞卿覺得這個瓶子不一般。第二天,他做了個實驗,把瓶子裏倒滿熱水,一整天水都沒涼下來。後來,張虞卿就把這個瓶子作爲保溫瓶使用。有時候他和朋友出去郊遊,就用這個瓶子裝滿熱水,需要喝的時候再倒出來,水還是很熱,如同剛煮沸一樣。有如此效果,張虞卿更是把這個瓶子當成寶貝。

不過,張虞卿的僕人有一回喝醉了酒,不小心把瓶子打碎了。張虞卿一看瓶子,這才發現,這種瓶子和普通的陶瓶沒啥兩樣,只是底部很厚,大約有二寸,瓶子分成兩層,上面還畫着小鬼拿火烤着瓶子,相當漂亮。他問了很多人,但是別人都不知道這種瓶子的來歷。

後爲醉僕觸碎,視其中,與常陶器等,但夾底厚幾二寸,有鬼執火以燎,刻畫甚精,無人能識其爲何時物也。——《夷堅志》

《夷堅志》雖然是志怪小說,但是其很多事都是洪邁親眼所見或者聽來,不是憑空編造杜撰而來。書中提到的藥方等,甚至被李時珍收入《本草綱目》中。

這個故事說明,最遲在宋代,就已經有了與現代熱水瓶原理相似的瓶子。瓶子上所繪“鬼執火以燎”,應該和保溫瓶內膽上的水銀一樣,能夠阻止熱輻射;而夾層之間或許也被抽成了真空,這樣就能阻止熱對流。只有這樣,才能保溫。不過,或許功效被誇大了一點吧。

從洪邁的記載來看,當時人不知道這個原理,所以畫着小鬼拿火把烤瓶子。可能以爲是有鬼神在烤火,所以瓶子才能保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