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司馬遷編寫《史記》遭遇了許多屈辱,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司馬遷編寫《史記》遭遇了許多屈辱,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前一四五或前一三五~前八七?),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他的嘔心瀝血之作《史記》,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是典型「生前低調,死後出名」的歷史名人。無聲的他,在喧囂嘈雜的歲月,堅持守護「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人生哲學,後人頌揚的史聖,到底是用什麼心情寫下中國綿亙三千年的歷史大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逐利紛亂的俗世,司馬遷堅持高潔的情操,面對宮刑的恥辱,仍一筆一墨地寫下他心中的真英雄―伯夷、叔齊的身影;屈原、孔丘、荊軻的氣度。司馬遷把自己的心境也投射到書寫中,這些令人激昂的豪傑,都有司馬遷執着寧謐、堅忍不拔的影子。

司馬遷每受一次的屈辱,就有人勸他放棄吧,放棄吧。他仍然挺直了腰桿,站好了位置,爲了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不顧他人譏諷嘲笑,始終真心不渝地守着他對父親的承諾。傾盡所有,只想寫完一本書, 即便失去一切,就是要寫完《史記》。

司馬遷編寫《史記》遭遇了許多屈辱,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司馬遷第一個學習的師傅就是爸爸司馬談,這個在長安做太史令的史官,是一個聲名遠播的大學問家,不僅常置身在當時的國家圖書館中,閱讀大量的古籍,自家藏書更是汗牛充棟。

司馬家族從周代就開始擔任史官工作,如何當個好的史官,可謂是世代傳承的使命。司馬談曾受教於三大名師「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因此,天象觀測與曆法、周易、道莊都難不倒他。司馬談博學多聞、熱愛學習,展現對史官具有高度的工作熱忱。太史令不治民,這個看似無實權的職位,卻是掌管國家典籍和天文曆法的官員,更是保存國家文化與史實最重要的關鍵人物。

司馬遷從小在父親的家學薰陶下,史官完美的形象烙印在司馬遷心底。父親是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說起民間傳聞,更是觸動司馬遷對文學、史學的求知慾。年少的他,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常常把自己聽到的傳聞,說給鄉里同伴聽,充滿歷史的神祕故事,都讓同行者聽得津津有味、欲罷不能。

司馬談有投資家的眼光,他立志要寫出一本跨世代的史書,因此,除了靠自己力挺,還要有計劃、有目標地栽培自己的兒子。他思想先進也時髦,早有培養出接班人的念頭,他請來當時最牛逼的名儒孔安國、董仲舒,讓兩位名聲響噹噹的大師教司馬遷做學問。兩位先生人品高、學問好,孔安國開創古文經學,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綱五常」,是漢代文壇巨擘。孔安國爲司馬遷打下古文寫作的基石,董仲舒教導司馬遷《春秋》的內蘊,不僅讓司馬遷開展知識的眼界,更帶給司馬遷端正思想與君子人格的奠基。司馬談栽培兒子的用心良苦,不只傳遞公正耿直、眼光精準的身教,也期待未來兒子能克紹箕裘,繼承史官之業。

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史觀養成記,不只要他讀萬卷書也要他行萬里路。父親知道,要讓司馬遷成爲中國歷史上無人能比擬的史官,對他的教養就要不一樣。

司馬談先讓司馬遷實現外出遊歷天下。一個人對世界的瞭解,無非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直接經驗,一個是間接經驗。讀書是讓他理解世界的樣貌,因此,司馬遷年十歲就能背誦古書,透過讀書長期累積豐富的知識,無論是《春秋》、《尚書》、《左傳》、《國語》等,都是他琅琅上口的,但要成爲出類拔萃的太史令,只有間接經驗仍無法撐起司馬遷史家的高度與亮度。

司馬遷編寫《史記》遭遇了許多屈辱,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第2張

如何讓司馬遷獲取直接經驗?

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去遊歷天下。司馬談送給弱冠之年司馬遷的生日禮物,就是讓他真實地大江南北走一回。他告訴司馬遷,你不只要玩得有深度,還要帶回寫史的任務:從遊歷的過程獲取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驗證書中知識的真僞。司馬遷的遊歷的不僅是風景,重要的是他所遊歷的足跡,都是他完成史記的素材,用心觀察歷史留下的可考細節、認識大人物的後代子孫,找到更足以採信的史實,邊走邊瞭解當地的風土民情,結交不少民間友人,接觸廣大庶民的經濟生活,體會到社會百姓的思想、感情、想望,對未來自己完成史記有極大的幫助。

司馬談要司馬遷透過遊歷,真正體會一個史官的價值,從遊歷中自我追尋,也找到寫史的意義。司馬遷「三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嶷,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翻譯過來的意思是:司馬遷三十歲時全國走一回,來一遍的深度之旅,不只是南遊江淮地區,還登會稽山,甚至探察禹穴,也觀覽九嶷山,泛舟於沅水、湘水之上;接着,北渡汶水、泗水,在齊、魯兩地的都會研究學問,併爲了考察孔子的遺風,在鄒縣、嶧山行鄉射之禮;他在於鄱、薛、彭城時,遭逢苦難試煉,經過樑、楚之地,最後回到家鄉。

這次遊歷的生活,讓司馬遷在孔子家鄉鄒魯尋找素王留下的遺蹟,明白平民教育改革的意義,也在汩羅江邊緬懷屈原爲國爲家愁悶的真摯情感,以及不被重用的憂鬱,更在楚漢相爭的古戰場憑弔英雄豪傑,如今多是黃土一培,抑或是無人聞問的灰飛湮滅;到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風光;到淮陰訪查韓信的發跡故事;到豐沛探查劉邦、蕭何的故鄉,探看一代英雄的發跡;到楚地訪看春申君的宮殿遺址,春秋公子養世的風範充於胸臆;到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多少人生起伏都在念頭之間︙︙前人留下的點點滴滴,在遍佈的足踏中,他明白孔子說的,史官重於史德,如何還原歷史真實,如何給予賢士一個定位,都是自己未來寫史的核心價值。

這次的出走,促使司馬遷大量積累知識,開拓視野胸襟,更看出司馬談對兒子成爲一代史官的培育不只是用盡心力,也是下了重資血本的育史計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