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和平時期,軍隊的士兵都是如何生活的呢?

古代和平時期,軍隊的士兵都是如何生活的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今在我們的生活中,還常常會用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是指做什麼事情之前,都要先做好準備工作。這句話正是應用了古代打仗時的老規矩,畢竟沒有糧草的話,別說打仗困難,說不定都無法支撐軍隊到達前線。所以我們還常常能看到一句話:“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這裏所說的“錢糧”,就是指軍餉和糧草。在古代,男子之所以願意從軍,就是因爲軍隊會按時發放工資,可以讓男子供養家人。因此就算身體不是特別強健的男子,也會願意去從軍,並不是爲了去打仗,只是想賺錢養家罷了。

這些發放給士兵的工資,就是所謂的軍餉。而且必須按時發放,不然就很容易引發兵變。畢竟你不給錢,誰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去替你打仗呢。

古代和平時期,軍隊的士兵都是如何生活的呢?

而糧草,就是指糧食和草料,用來維持士兵和馬匹的生命,不吃飽哪來力氣打仗呢,所以糧草和軍餉都同樣重要。而且一旦打仗,所需的錢糧數量十分巨大,我們在影視劇中,就時常可以見到,皇帝因爲空庫空虛、糧草不濟而心急如焚的場面。

那麼問題就來了,爲何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呢?不打仗的時候,士兵、馬匹不也要吃飯嗎,這時候怎麼不見皇帝因糧草不濟發愁?這就要從古代的兵役制度說起了。

比如明朝時期,實行的是“衛所制度”。所謂“衛所”,就是各大小兵區的統稱,大兵區大約5600人,稱爲“衛”,小兵區大約1128人,稱爲“所”,只有百餘人的就叫“百戶所”。很多人都以爲,在不打仗的日子裏,士兵就進行每日操練,等有戰事再去打仗,就是所謂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可實際上,在太平日子裏,士兵除了要進行一定的訓練,他們還要在朝廷提供的田地裏耕種,自給自足。

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不需要他們繳稅,他們依靠自己耕種所得,來養活自己就行,所以也不需要國家提供糧草。等要打仗的時候,朝廷就會派一名“總兵官”帶率領他們。戰事結束後,總兵官交出兵權,大家又恢復以往的耕種生活。 明朝實行的是“兵農合一”政策,就是說“明朝的兵役制度,是將武裝集團寄託於生產集團,而不是將生產集團寄託於武裝集團。”在春秋時期,“兵農合一”制度表現得尤爲鮮明。

後來,就有很多朝代都借鑑了這一制度。這樣在和平時期,士兵就可以通過耕種自給自足,相當於普通的農民,朝廷也就沒什麼負擔。等有戰事的時候,國家又能很方便地調動他們。

古代和平時期,軍隊的士兵都是如何生活的呢? 第2張

那麼爲何打仗時,糧草會耗費巨大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其一,要打仗的話,士兵必然沒有時間再耕種,如此一來,國家就必須要提供糧草。打仗動不動就上萬兵力,國家一時間要供養這麼多人的吃喝,的確會消耗很大。

其二,最大的就是運輸問題。古代山路崎嶇,有時候爲了不繞遠路,儘快將糧草送到前線,運糧官就不得不選擇走山路。但是在運送途中,必定會耗損一些糧車,糧草也會因各種原因被浪費一部分。另外運送大量糧草,就必定要大量運送人員、馬匹和糧車,除了糧車以外,人和馬匹都需要吃東西。他們在途中又會消耗一部分,如此一來,本來十成的糧草,就只剩下十分之七八了。

其三,如果運送路線短的話,那麼還能節省多一些。可古代打仗,大多都在國家邊境地區,運送路線十分長遠。這樣在路中就會遇到兩種情況:一敵人設法毀壞,二軍官中途貪污。這樣下來,最後送到前線的糧草,就只有十分之三四了。

所以說,在不打仗的時候,其實國家沒什麼多餘支出,士兵們自給自足,朝廷就不會出現糧草不濟的現象。這時候朝廷就以屯糧爲主,等有戰事的時候,就拿出來支持軍隊打仗。

而打仗時糧草耗費巨大,除了朝廷無條件的供給外,途中運輸各種耗損纔是最大的問題。因此打仗時十分耗費糧草,這句話並不矛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