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79年0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南宋滅亡

在736年前的今天,1279年3月19日 (農曆二月初六),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南宋滅亡。

元軍攻破臨安後,分兵追趕宋軍。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等擁立8歲的衛王趙昺做皇帝,改年號祥興,遷居到廣東新會縣南80裏海中的小島厓山。這裏地勢險要,可以固守。當時官、民、兵尚有20多萬,多半住在船上。沙南和廣東的人民也紛紛響應。元政府派蒙古軍和漢軍分路進兵,張弘範以舟師襲擊漳、潮、惠3州,李恆以步騎偷襲廣州,阿里海牙率蒙古兵攻打瓊州。1279年春,張弘範率水師進襲任山。張世傑結舟固守。元軍用火焚宋船,家船上塗着溼沙,火一時燒不着。張弘範又派人去家船說除,張世傑和軍民無一應者。元軍據守海口,斷南來的水源,南宋軍士吃幹流飲海水,引起了嘔吐泄瀉。張弘範把軍隊分成四組。乘湖漲時進攻來船。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南宋軍南北受敵,1279年3月19日(南宋祥興二年二月初六日),陸秀夫背趙昺投海殉國,南宋亡。陸秀夫(1236—1279)字君實,楚州鹽城長建裏(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爲“宋末三傑”。張世傑(?——1279年)南宋名將,張柔之侄,金朝中都路涿州范陽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蒙古滅金後,張世傑投奔南宋,成爲南宋末年最重要的統帥。《宋史》稱:“張世傑,范陽人。少從張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隸淮兵中,無所知名。”趙昺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皇帝的老師)。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還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爲太后、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識字。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

  1434年03月19日 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勝出生

在581年前的今天,1434年3月19日 (農曆二月初九),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勝出生。

足利義勝,1434年3月19日(永享六年2月9日)—1443年8月16日(嘉吉三年7月21日),將軍在任時間:1442年(嘉吉二年11月7日)—1443年(嘉吉三年7月21日)),室町幕府第七代將軍,第六代將軍足利義教長子,母親是日野重光之女日野重子。兄弟有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以及足利義視,幼名千也茶丸。官位正五位下左近衛中將,贈從一位左大臣。嘉吉元年(1441年),父親足利義教欲將赤松滿佑的一國劃給赤松貞村,赤松滿佑不滿,遂與長子赤松教康、外甥赤松教佑合謀,誘足利義教赴宴,將之殺害,赴宴的貴胄亦多被殺死,是爲嘉吉之亂。足利義教死後,足利義勝被管領細川持次擁立承繼家督,翌年以九歲之齡元服,成爲將軍,由管領田山持國輔助。足利義勝在任八個月後死去,死因包括落馬、暗殺、病死等說法。繼任的將軍是其弟足利義政。

足利義勝法號慶雲院榮山道春大居士,墓所在京都府京都市北區等持院北町的等持院。幕府是古時日本一種權力曾一度凌駕於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機構。常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進行對國家統治,其最高權力者爲徵夷大將軍,亦稱幕府將軍。日本歷史上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三個幕府歷史時期。 始於1185年終於1867年共682年,幕府本指將領的軍帳,但在日本的特殊狀況下,演變成一種特有國情的政治體制。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第2張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爲徵夷大將軍(俗稱幕府將軍,簡稱將軍)爲志向,開設幕府,爲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大部分的幕府將軍,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爲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也可以說是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統治國家。“幕”意指軍隊的帳幕, 帳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財寶和文件的地方,江戶時代中期以後意味變成了政府機構。有人認爲“鎌倉幕府”和“室町幕府”事實上是當代用詞; 當時人們並未稱呼過鎌倉和室町政府機構爲“幕府”。

  1853年03月19日 太平天國江寧之戰

在162年前的今天,1853年3月19日 (農曆二月初十),太平天國江寧之戰。1853年(清咸豐三年)3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攻佔江蘇江寧(今南京)的作戰。是年1月,太平軍攻克武漢三鎮後,經短期休整,洪秀全、楊秀清等率號稱50萬之衆(兵力約10餘萬),於2月9日放棄武漢,沿江東下,水陸並進,直趨江寧。清廷妄圖將太平軍殲滅於長江中游地區,調兵遣將,分兵南北東三路防堵,並接連任命三位欽差大臣指揮作戰。東路沿江一線,欽差大臣、兩江總督陸建瀛統兵5000於九江一帶設防。15日,太平軍水軍前鋒於鄂東廣濟縣老鼠峽江面大敗其江防軍。陸建瀛聞敗,棄軍逃回江寧,沿江防兵紛紛潰散。太平軍長驅直進,18日佔九江,24日攻破安徽省城安慶,殺巡撫蔣文慶,繳獲大批軍需物資。26日至3月7日,又連克安徽池州(今貴池)、銅陵、蕪湖、太平府(今當塗)及和州(今和縣)。8日,陸路大隊抵達江寧西南善橋一帶。9日,水軍前鋒亦至,分泊大勝關至草鞋峽一帶江面。12日,水陸大隊趕到,分兵佔領浦口,完成對江寧的包圍。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第3張

時江寧清軍旗兵綠營共5000餘人,另有臨時募集的壯勇1萬人。陸建瀛在太平軍到達前,將城外兵勇悉撤入城,企圖固守。清廷獲悉江寧被圍,急令欽差大臣向榮、琦善率南北兩路清軍兼程赴援。太平軍選定城北儀風門爲突破口,採用穴地攻城法,埋設火藥於該門之下。同時制雲梯數百,分攻各門,迷惑清軍。19日拂曉,炸塌儀風門附近城牆2丈餘,數百名將士衝入城內,然後分兵兩路,一往鼓樓,一循金川門、神策門,經成賢街直指小營,殺陸建瀛於黃家塘。後遭滿洲旗兵的兇猛反擊,力戰不勝,被迫退出。此時,防守南城的清軍聞北城已破,總督被殺,不戰而潰。太平軍數千人在林鳳祥、賴漢英率領下,乘夜緣梯登城,打開聚寶門(今中華門)、水西門、漢西門。次日黎明,太平軍大隊攻入城內,直奔城東南旗兵聚守之滿城(明代內城)。江寧將軍祥厚及副都統霍隆武率旗兵及滿人拼死頑抗,太平軍英勇奮戰,終將滿城攻破,斬殺祥厚等,全殲守軍,江寧全城遂爲太平軍佔領。29日,天王洪秀全入城,改江寧爲天京,定爲都城,從而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政權。

  1941年03月19日 中國民主同盟成立

黃炎培(1878~1965),男,字任之,號抱一,漢族,1878年生,上海川沙人。前清舉人,中國同盟會會員。1941年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爲中國民主同盟),並於同年3月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旋於是年10月辭去主席職務。歷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第一、二、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委。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1901年求學於南洋公學(現上海交通大學),1902年應江南鄉試,中舉人。1903年在家鄉創辦川沙小學堂、開羣女學,從此開始投身教育事業。是年6月因涉嫌革命黨被捕,保釋出獄後出走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歷史今天)成爲蔡元培的得力助手,創辦浦東中學並擔任江蘇省教育會的常任調查幹事和江蘇諮議局常駐議員,利用職務之便,繼續從事革命活動。

民國初,任江蘇省教育司司長,籌辦東南、暨南、同濟等大學。1916年組織職業教育研究會,提出職業教育之目的在於“解決社會國家最困難的生計問題”,得到工商界人士的積極支持。1917年創建中華職業教育社,設中華職業學校,以“敬業樂羣”爲校訓,提出“勞工神聖”、“雙手萬能”的實用教育,要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五四運動時,他以江蘇省教育會負責人身份,召集上海各校校長開會聲援,發動全市罷市罷課鬥爭。1926年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主張,認識到“專守教育崗位,不足以救國”,創辦《生活週刊》,宣傳革命。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以“學閥”罪通緝黃炎培,黃遂逃亡朝鮮和日本,進行考察。回國後撰寫《朝鮮》和《黃海環遊記》兩書,以朝鮮亡國的痛苦告誡國人,並向蔣介石面陳日本圖謀侵華日亟的形勢。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第4張

“九一八”事變後,創辦《救國通訊》雜誌,主張抗日救國。1932年以中國國難救濟會名義通電全國,要求國民黨歸政於民,召開國民會議,團結抗日。淞滬抗戰爆發,發動上海各界上層人士組織“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徵募軍需品支援十九路軍,並維持地方治安和社會金融,直到上海淪陷。1937年任國防會議參議員,1938年爲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發起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代表職教社派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擔任首任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旋於是年辭去主席職務。1945年7月,爲促進國共合作,訪問延安,回重慶後寫了《延安歸來》一書,介紹解放區實情。

1945年冬,與胡厥文等籌組民主建國會,當選常務理事。1946年1月作爲中國民主同盟9人代表團成員參加舊政協,提出實現和平民主的政治主張。1948年與民主建國會其他領導人祕密舉行常務理事會,堅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五一口號”。1949年2月,在中共地下黨的幫助下潛走香港,轉道北上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民主建國會出席新政協。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輕工業部部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主席等職。

  1949年03月19日 “重慶”號巡洋艦被蔣機炸沉

在66年前的今天,1949年3月19日 (農曆二月二十),“重慶”號巡洋艦被蔣機炸沉。1949年3月19日,葫蘆島外海面上國民黨最大的巡洋艦“重慶”號在國民黨飛機的轟炸下冒着滾滾黑煙緩緩下沉。2月,駐上海吳淞口的“重慶”艦投奔中共後,何應欽下令空軍立即出動,找到“重慶”號,能攔截則攔截,不能攔截寧肯將其炸沉也不能讓它落在共產黨手裏。

3月15日,空運大隊飛行員潘作樑從華北迴來,在8000米高空發現葫蘆島外海域泊有一條大船,疑是“重慶”號。南京火速派一架偵察機飛往葫蘆島上空拍照。證明是“重慶”號。3月19日上午,3架B-24重轟炸機裝載重磅炸彈後從大校場起飛。飛機到達葫蘆島上空後,很快就發現了“重慶”號巨大的艦身。第一批炸彈投下後就命中目標,使“重慶”號失去活動能力;緊接着第二批炸彈又命中。此時的“重慶”號已開始傾斜,即將翻沉,但南京還不放心,又出動第三批轟炸機。儘管到達時“重慶”號已翻沉,但飛行員仍將炸彈投下,直到它完全從海上消失爲止。南京國防部迅即將這一“喜訊”電告蔣。蔣即回電,令嘉獎“有功”人員。

歷史上的今天3月19日 陸秀夫背幼帝投海殉國 第5張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