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0年9月23日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在83年前的今天,1930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初二),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1930年9月23日,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四個國民政府——北平國民政府。

從1928年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全國後,內部的蔣介石系、桂系、馮玉祥系、閻錫山系、張學良系矛盾日益突出。1929年爆發了蔣桂、蔣馮等幾次派系戰爭,桂系、馮玉祥等反蔣派紛紛敗北。1930年春,各反蔣派集聚太原,共商討蔣,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由閻錫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張學良、李宗仁任副總司令。4月1日,閻錫山、馮玉祥、

李宗仁宣佈就陸海空軍總司令、副總司令職。5月,反蔣派同蔣介石派的中原大戰爆發。就在戰爭的膠着中,8月7日,汪精衛在北平主持召開了包括汪精衛改組派、西山會議派和閻、馮、桂系代表參加的“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決定組織國民政府。9月1日,“擴大會議”第五次會議通過了國民政府組織大綱,並推定閻錫山、馮玉祥、汪精衛等7人爲委員,閻錫山爲主席。迷信的閻錫山將北平國民政府成立的時間定在9月9日9時9分,再加上是民國9年,湊成了五各“9”,寓意封建帝王的九五之尊。北平國民政府的成立,再次形成並立對峙的兩個國民政府。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支持蔣介石,揮師入關,23日和平接受北平。“擴大會議”遷往太原,10月27日完成公佈了《中華民國約法草案》,即所謂的“太原約法”。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北平國民政府瓦解。由於北平國民政府是唯一被國民黨內部的武力解決的,南京國民黨中央在當時以及以後都未以任何形式的承認。

評論:內戰造成東北空虛,客觀上爲日本帝國主義造成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條件。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時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的閻錫山

  0617年9月23日李淵起兵反隋

在1396年前的今天,0617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十八),李淵起兵反隋。

隋末,沉重的勞役和兵役促使了飢寒交迫的農民起義。地方官僚也乘機起兵,逐鹿中塬。太塬留守李淵,系隋王朝貴族,承祖爵爲唐國公。其次子李世民,與革職下獄的塬晉陽縣令劉文靜堪稱知交,二人審時度勢後,由李世民勸說李淵起兵反隋,以圖天下。由於李世民的堅持,舉棋不定的李淵終於下了決心。

617年9月23日(隋大業十叄年八月十八日),李淵起兵反隋,自稱大將軍,由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任左右領軍大都督,釋放劉文靜並委以司馬之職,稱兵士們爲“義士”,大舉進攻長安。

攻佔長安後,廢除隋王朝苛刻法令以爭取民心,並立楊侑(隋煬帝孫子)爲皇帝。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2張

李淵起兵反隋

次年夏,隋煬帝在江都兵變中被殺,於是李淵廢楊侑稱帝,改國號爲唐。李淵即是唐高祖。

  1215年9月23日元世祖忽必烈出生

在798年前的今天,1215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廿八),元世祖忽必烈出生。

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成吉思汗之孫。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稱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登基成爲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但未獲普遍承認。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爲“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爲元朝皇帝,正式建立元朝,成爲元朝首任皇帝,漢文廟號世祖,諡號聖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語諡號薛禪可汗。

1251年總理漠南漢地軍庶事,1253年率軍滅大理國。

1259年(元憲宗九年)攻打來鄂州(今湖北武昌)時,得蒙古汗(元憲宗)死於台州的消息,決策北還。

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即大汗位,年號中統。1271年定國號元。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3張

1279年(至元十六年)滅南來,統一全國。在位期間,注意吸收漢族歷代的統治經驗,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並加強對邊境地區的控制,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爲鞏固和發展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1294年2月18日(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病逝。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4張

  1803年9月23日阿薩耶戰役爆發

在210年前的今天,1803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初八),阿薩耶戰役爆發。

1803年9月23日,阿薩耶戰役爆發。由於情報失誤,阿瑟·韋爾斯利(後來的威靈頓公爵)指揮7千英印軍(5千步兵、2千騎兵),和印度馬拉薩國全部歐式裝備的四萬兩千大軍遭遇。但韋爾斯利的巧妙指揮使其擊潰了六倍於己的敵軍,殲滅六千餘人(馬拉薩首相加多恩·拉奧等人陣亡),己方損失約1500餘人。此戰役是威靈頓公爵首次指揮的大規模戰役。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德國開始統一

在151年前的今天,1862年9月23日(農曆八月三十),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德國開始統一。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麥出任普魯士首相,德國開始統一。

俾斯麥於1815年4月1日在普魯士的一個名爲興奧森的小鎮(今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出生。其家族爲傳統容克,擁有很多土地及莊園。俾斯麥父親,斐迪南·馮·俾斯麥是一位地主和退休軍官,終日只與友人打獵,並以35歲之齡娶了17歲的妻子,即俾斯麥的母親。俾斯麥的母親與其父親的出生背景大爲不同,自小生活在資產階級的家庭,並且長居市區,因而有着較爲開放、先進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守舊。俾斯麥有一個比他年長5歲的哥哥及一個妹妹。俾斯麥父親希望他能成爲出色的軍人,爲國盡忠。但是其母則希望他成爲政治家,在政界大顯光芒,雖然其雙親的期望大爲不同,但最後俾斯麥同時達成了。

俾斯麥8歲時,被送往柏林小學讀書。由於同學大多生長在資產階級的家庭,因此大多排擠他這樣一個容克之子,令他的童年承受着極大的痛苦與壓力。

在他12歲時,他進入了中學,但仍然受到同學排擠。但他並不感到灰心,反而勤奮向上,學會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使其成爲一個多語言的天才,併爲其日後的外交官生涯打下基礎。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5張

俾斯麥未滿17歲時,便入讀了格丁根大學。然而,俾斯麥並不滿意大學的生活。在其就讀大學期間,他經常腰間佩劍,並牽着一隻大狼狗。但卻無心向學,並染上很多惡習,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後來雖轉到柏林大學入讀法律系,但仍然沒有滿意。雖然畢業後成爲了律師,但他並不甘於此,於是投考政府的官職,當上了一個小書記員。

在此時他結識了一位貴族女子,並結下婚約,可是他沒錢,想以賭博賺錢卻反而輸掉所有金錢,並欠下很多債務。因此這次婚約取消了。其後他結識了一位牧師的女兒,再訂婚約,可惜,那位女子亦跟一位富有的軍人走了。結果俾斯麥只有帶着欠債,回到家鄉。

回到家鄉後,他與其哥哥分家,當上了莊園主人,可是他並不滿意這種生活,所以很快便再次進入政壇。

這次步入政壇,使俾斯麥一生命運改變。他首先當上了河堤監督官,這份差事很適合俾斯麥好勝的性格,因此他當得很稱職,很快便樹立了正面的形像。他藉此機會參加議會選舉。雖然只當選爲候補議員,但他卻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議員以患病理由退出,結果他成功當選爲柏林州的正式議員。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麥當時只有33歲。

同年,他與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女子訂下婚約,並於該年完婚。

但就在次年,著名的1848年革命爆發,普王被俘。俾斯麥決定親赴柏林,打探虛實。途中,他遇上了威廉親王的妻子,要求他協助其夫稱王,但俾斯麥拒絕了這個請求。後來腓特烈·威廉四世成功鎮壓了這場革命。

外交官生涯

在1851年,俾斯麥出駐法蘭克福邦聯會議之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爲大使,而這份差事他足足當了8年。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廉親王攝政,威廉親王攝政後,即時召見俾斯麥,並任命他爲駐俄大使。

在1861年威廉親王登基,是爲威廉一世,但他隨即在擴充軍備方面,與議會發生衝突。無奈之下,只有任命俾斯麥爲內相,但俾斯麥並不甘於只當內相,故此並不履行。

在1862年春,俾斯麥回到柏林,普王因爲內部的壓力,並不能升他爲首相。結果俾斯麥請辭,並被改派爲駐法大使。同年,在普魯士議會新一輪選舉中自由派獲得了絕對勝利,並馬上否決了普魯士政府的對軍事改革的全部撥款,政府和議會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斯麥成爲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選。1862年9月23日,威廉一世召回俾斯麥,並任命其爲首相兼外交大臣。

  1949年9月23日蘇聯研製成功原子彈

1949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初二),蘇聯研製成功原子彈。

1949年9月23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內閣在週末會議上收到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杜魯門宣佈:“我們有證據說明就在近幾周內蘇聯爆炸了一顆原子彈。

”美國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說這條情報表明蘇聯已經研製成一顆原子彈。成爲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美國政府迅速採取行動,以阻止一場危機的爆發。“美國人民對此態度越冷靜越好”,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佈雷德利將軍說。“4年前我們就預料到了這一點,因此它不會改變我們的基本防務計劃。”杜魯門決心使美國的原子彈控制在民衆手中,他再次呼籲對原子能進行國際控制。

一位美國空軍發言人在倫敦說,部署在英國的B-29型轟炸機“很可能”被B-50型飛機所取代,因爲B-50型飛機能夠運載原子彈。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6張

蘇聯研製成功原子彈

  1969年9月23日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

1969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十二),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

地下核試分爲平洞和豎井兩種,中國原定於1960年5月9日首次進行平洞試驗,但爲了更快取得實用導彈彈頭,並集中力量研製氫彈,這次試驗改爲測量彈頭威力和性能的大氣層試驗,直到1969年9月23日00∶15時才首次進行平洞核試驗。1978年12月17日的第二次平洞核試驗取得大量重要數據,對後來的地下核試驗貢獻良多。1976年10月17日的第三次平洞核試首度在花崗岩內進行。1984年12月19日的第五次平洞核試是中子彈的首次原理實驗。這顆驗證彈圓滿成功併爲全面突破中子彈技術瓶頸和首次中子彈核試驗打下了基礎,並在時程上反駁了美國對中國“竊取”中子彈機密的指控。

中國在1967年4月選定羅布泊西北的辛格耳爲豎井核試驗場,這種方式是地下核試驗的主要類型。1975年4月鑽成深300公尺,直徑2.5公尺的第一口花崗岩豎井,但直到1978年10月14日09∶00時才首次豎井核試驗成功。1980年10月16日的大氣層核試驗後,後來的中國核試全面轉入地下;包括中子彈和近年的核試,也都採用豎井方式。在60年代至70年代,由於對科學規律認識不充分,中國有3次核試全部或局部失敗,但比例並不高。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7張

從1964年11月2日起,外國開始記錄羅布泊地震數據,從全球標準化地震研究網和地震聯合研究機構等地震記錄,可獲得特定的波形,有部分地震站定期向美國國家地震資訊中心和美國國際地震中心報告。90年代中期,美國利用電腦程序一天三次自動訪問國家地震資訊中心的數據庫,監控中國的核試驗情況。西方自1972年10月3日開始利用商業衛星偵察羅布泊核試驗場,採用多光譜掃描、反射束光導攝像管、地形測繪儀、高解析度照相機、紅外偵察儀器、航天飛機的合成孔徑雷達等,宇航員也進行人工攝影。羅布泊在北部以西約2300公里,曾選擇甘肅敦煌以西,新疆羅布泊以北4個地點,中俄兩國專家都認爲敦煌以西160公里的地區最好。核試驗場分3個區。馬蘭科學城位於試驗場西北,在兩條幹線公路交匯點附近是主要指揮所和技術人員居住區。馬蘭西北幾十公里有一個保密研究所,即核試驗中心,三面環山,有一條對外公路。核試驗在試驗場東南方距馬蘭不遠的沙漠中進行。中央分區在馬蘭分區和東南分區之間,是地下核試驗場,但早年也進行過幾次低當量地面核試驗。中央分區又分爲3個地下核試驗區;南部試驗區在大山中;1969年9月22日和1975年10月27日的頭2次地下核試驗就在此進行。這兩次核試驗檢驗了地下核爆炸的封閉技術。這兩次試驗後,平洞核試驗轉移到西部試驗區,這個試驗區的核試驗都是低當量的,在試驗的同時也檢驗了地震武器的試驗數據和核試場的安全性、合理性。中子彈的原理性試驗和首次試爆都是在此進行的。東部試驗區是西山之間的一塊低斜坡地,進行深豎井地下核試驗。近年的核試驗有很多在此進行,包括東風-41的彈頭試驗。

截止到1998年5月底爲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2058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32次,前蘇聯進行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英國進行了45次,中國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

歷史上的今天9月23日 北平國民政府遷都太原 第8張

1982年9月,鄧小平與撒切爾夫人討論香港問題

  1993年9月23日鄧小平關於香港問題的談話發表

1993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初八),鄧小平關於香港問題的談話發表。

新華社1993年9月23日發表的《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1982年9月24日鄧小平會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時的談話。

鄧小平在談話中指出,我們對香港問題的基本立場是明確的,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主權問題,應該明確1997年中國將收回香港;二是1997年後中國採取什麼方式來管理香港,繼續保持香港繁榮,明確香港仍將實行資本主義,現行的許多適合的制度要保持;第三是中國和英國兩國政府要妥善商談如何使香港到1997年不出現大的波動,不單單是兩國政府,而且包括政府要約束廠商和各行各業,不要做妨礙香港繁榮的事。如果在過渡時期內香港發生嚴重的波動,中國政府將被迫不得不對收回的時間和方式另作考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