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40年7月26日 (庚辰年六月廿二)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在76年前的今天,1940年7月26日 (農曆六月廿二),日本提出“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大東亞共榮圈,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的邦聯制戰略構想與政治號召。

大東亞共榮圈,以日本與東亞與東南亞以“共存共榮的新秩序”作爲建設目標爲意義,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言,欲樹立“中日滿三國相互提攜,建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互助連環的關係”,提出此基本政策構想的爲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表的“近衛聲明”。1940年8月,近衛文麿首相首度明白指出“大東亞共榮圈”的名稱及指明中國、朝鮮、日本、滿洲國、法屬中南半島、荷屬印尼、新幾內亞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蘭、印度及西伯利亞東部等地爲大東亞之範圍。大東亞共榮圈中,日本本國與僞滿洲國、中國爲一個經濟共同體,東南亞作爲資源供給地區,南太平洋爲國防圈。而且爲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日本在內閣設立大東亞省,並且於1943年11月5日(距今73年)日本首相東條英機與僞滿洲國(代表:首相張景惠)、南京國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長汪精衛)、泰國(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賓(總統勞威爾)、緬甸(總理巴莫)、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首席代表錢德拉·鮑斯)等共同召開大東亞會議,並在會後發表《大東亞宣言》揭暨其目標。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二戰時期日本漫畫中對大東亞戰爭勝利的期待,圖中顯示其打倒美英,東南亞土著“歡迎”的映象

雖然大東亞共榮圈是以所謂“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獨立”爲號召,但是大東亞共榮圈中的獨立國家卻是由日本軍隊掌控或部分掌控,實爲日本侵略亞洲國家的戰爭,而且大東亞共榮圈內的英屬馬來亞與荷屬東印度羣島日方也沒有使其獨立;雖然日本在戰爭末期改變其目標,準備讓爪哇島獨立。

大東亞共榮圈隨著日本的投降而結束,雖然日本被認爲是“一時的侵略者”,但是日本軍隊排除東南亞殖民地宗主國的勢力,並且企圖建立現代化體制,同時也讓菲律賓、緬甸等國獨立,許多如蘇卡諾、勞威爾等獨立運動領袖也多與日本方面聯合。至今關於這方面的正反討論仍持續不斷地進行。

此外與之相對的是,中國、朝鮮、韓國等部分亞洲國家則一直堅持“大東亞共榮圈”是日本爲取得侵略本國機會的大義名分而已,其實質是在這個共榮圈中接受日本的統治。事實上,日本現今有些民衆仍認爲中日戰爭爲“被迫應戰”,而大東亞共榮圈,更是“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中解放亞洲”的必有作爲。另一方面,此歷史定位與論點常成爲日本與鄰近國家地區﹔如中國、韓國外交關係發展的不利因素。

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昭然若揭。

1645年7月26日 (乙酉年閏六月初四)李自成九宮山遇難

在371年前的今天,1645年7月26日 (農曆閏六月初四),李自成九宮山遇難。

1644年5月,闖王李自成退出北京後,起義軍雖然打了幾次勝仗,可是由於沒有十分穩固的根據地安身立腳,往往是倉促應戰,戰敗之後退避三舍,在軍事上常常處於被動狀態,由河北一直退到山西,再由山西退到關中。在山西作戰時,李巖率領起義軍兩萬人到河南平定叛亂,準備重整旗鼓,再造新局面。但是大順朝丞相牛金星,卻誣陷李巖回河南是要獨立稱王。(歷史今天LSJT)

李自成聽信讒言,生了疑心,殺掉了李巖,使起義軍內部軍心渙散,士兵們無心戀戰。這給了清軍可乘之機,他們兵分兩路追擊,李自成在損失大將的情況下腹背受敵,無奈從陝北退至湖北。

第二年5月,在距離江西九江40裏處被清軍攻入老營,大順軍久歷戰陣,功勳卓著的大將劉宗敏被俘,軍師宋獻策、明軍降將左光先、李自成的兩位叔叔趙侯和襄南侯以及大批隨軍將領家屬也被清軍俘獲。劉宗敏、宋獻策和李自成的兩位叔叔當時就被殺害。就在這個時候,大順朝丞相牛金星認爲大勢已去,竟然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辭而別,開了小差,投降了清軍。這對大順政權以及軍隊不能不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第2張

大順軍在湖北陽新、江西九江連續遭受重大挫折後,往東的去路已經被清軍截斷。他們手中掌握的數萬艘船隻也被清軍掠奪一空。清朝親王多鐸的部隊已由河南歸德(商丘)、安徽泗州直趨南京。李自成沿江東下、向安徽一帶發展的意圖已經無法實現,不得不掉頭向西南方向進軍,準備穿過江西西北轉入湖南。1645年7月26日(距今371年),李自成行至湖北通山縣境內九宮山下時,突然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當時跟隨在李自成身邊的只有28名親兵。地主武裝見狀一擁而上,28名戰士先後被殺害,李自成也在激烈的搏鬥中壯烈犧牲,時年僅39歲。

李自成犧牲後,他的部下一致推選他的侄子李過做首領,改名李錦,繼續和清軍進行鬥爭,但是,因爲受着時代的限制以及階級本身的侷限性,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在取得勝利以後放鬆了對敵人的警惕,對明朝的反動殘餘勢力和清朝軍隊的力量估計不足,在自身內部也產生了矛盾。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敵人的聯合進攻下終於在1664年失敗了。

1898年7月26日 (戊戌年六月初八)清政府改《時務報》爲官辦

在118年前的今天,1898年7月26日 (農曆六月初八),清政府改《時務報》爲官辦。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第3張

1898年7月26日(距今118年),清政府改《時務報》爲官辦,派康有爲督辦。《時務報》自1896年創刊以來,以宣傳維新變法、救亡圖強爲宗旨,發行達一萬餘份,風靡海內,影響頗大。戊戌變法期間,清廷允御史宋伯魯之請,改爲官辦。8月8日終刊。

1914年7月26日 (甲寅年六月初四)愛爾蘭爭端 都柏林發生起義

在102年前的今天,1914年7月26日 (農曆六月初四),愛爾蘭爭端 都柏林發生起義。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第4張

在巷戰中被打死的起義者的葬禮聚集了幾萬羣衆

當歐洲的國際關係日趨緊張之際,愛爾蘭創傷的陣痛繼續影響着英國的政治。愛德華-卡爾森爵士(1854-1935)在厄爾斯特領導反對地方自治和統一愛爾蘭的運動,必要時準備動用武裝部隊(這年晚些時候大戰爆發之際,他中止了這一運動)。在愛爾蘭南部,都柏林的局勢十分緊張,7月26日發生了起義。在巷戰中被打死的起義者的葬禮聚集了幾萬羣衆。戰爭的陰影越來越濃重,英國政府這才被迫放棄實施地方自治的計劃,7月末,整個問題被擱置起來。但是愛爾蘭人不打算讓這場戰爭沉默下來,不到一年,又爆發了暴力衝突。

1954年7月26日 (甲午年六月廿七)中國第一次自己製造初級教練機成功

在62年前的今天,1954年7月26日 (農曆六月廿七),中國第一次自己製造初級教練機成功。

1954年7月26日(距今62年),中國第一次自己製造成功的初級教練機——“初教五”舉行了試飛典禮大會。經嚴格的試飛鑑定證明,這批飛機性能良好,完全合乎標準。從此,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飛機的歷史,邁開了中國航空工業由修理走向製造的決定性一步。圖爲收存於中國航空博物館的“初教五”。

1954年4月1日國家航空工業局批准南昌飛機制造廠提前成批生產雅克-18。1954年7月,南昌廠仿製成功首架雅克-18教練機,命名爲初教-5。1954年7月3日下午5時15分,初教-5首飛成功。與之配套的株洲航空發動機製造廠也正式成立。儘管現在看來初教-5老得掉牙,但它卻是我國批量製造飛機和航空發動機的開端,有着不同尋常的意義。初教-5飛機在當年就生產了10架,次年交付部隊60架,到1958年共生產了379架。

歷史上的今天7月26號 日本提“大東亞共榮圈”構想 第5張

該機機身由合金鋼管焊接成骨架,呈構架式機身骨架。機身前段及發動機整流罩爲鋁合金蒙皮。機身後半段由布質蒙皮覆蓋。機翼由梯形外翼和矩形中翼組成。中翼爲全金屬結構,由兩根大梁、8根翼叩茸槌桑?幸碇兇壩辛礁鋈萘?5升的油箱。中翼與機身框架連接。外翼與尾翼的前緣、樑、翼肋等用鋁合金製作;布質蒙皮。發動機選用工作可靠、使用方便的M-11FP5缸氣冷式活塞發動機。後三點式起落架,主輪半埋狀收入中翼,尾輪固定不可收。縱列式密封座艙具有良好的視野。機上裝有無線電收報機和機內通話設備。

翼展10.60米,機身全長8.072米,機高3.10米,正常起飛重量1120公斤,空機重量816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48公里/小時,巡航速度160公里/小時,爬升率(低空)3.5米/秒,實用升限4000米,最大航程1000公里,續航時間8.28小時,起飛滑跑距離205米,着陸接地速度85公里/小時,着陸滑跑距離207米。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