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00年0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在114年前的今天,1900年5月26日(農曆四月廿八),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道士王圓篆,爲第17窟(現編號)中偶然發現一個“藏經洞”,裏邊藏有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4世紀曆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20世紀初我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現。

除漢文寫本外,藏文、梵文、怯盧文、粟特文、古和闐文、回鶻文等民族文字寫本約佔六分之一,並有絹本繪畫、刺繡等美術品數百件。寫本中除大量佛經、道經、儒家經典之外,還有史籍、帳冊、曆本、契據、信札、狀牒等。這些文物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以及中外友好往來等,都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但這些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卻在1907年至1925年間,先後遭到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沙俄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美國的華爾納等人的偷竊和掠奪,使莫高窟的史料蒙受重大損失。

  1933年05月26日 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成立

在81年前的今天,1933年5月26日(農曆五月初三),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成立。

5月26日,馮玉祥、吉鴻昌、方振武在張家口宣佈組建“察哈爾民衆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方振武任前敵總司令,吉鴻昌任前敵總指揮。下轄:方振武的抗日救國軍所屬兩個軍4個師,吉鴻昌的第二軍4個師,佟麟閣的第一軍4個師,阮玄武的第五軍兩個師,張凌雲的第六軍兩個師,李忠義的第十六軍3個師,黃守中的第十八軍5個師,鄧文的第五路軍4個師,孫良誠的騎兵挺進軍兩個軍,張礪生的察哈爾自衛軍3個師,蒙古軍3個軍,以及同盟軍直屬部隊,共約10萬人。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第2張

同日,馮玉祥發表就職通電說: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得寸進丈。直以滅我國家,奴我民族,爲其絕無變更之目的。握政府大權者,以不抵抗而棄三省,以假抵抗而失熱河,以不徹底局部抵抗而受挫於淞滬平津。即就此次北方戰爭而言,全國陸軍用之於抗日者不及十分之一,海空軍則根本未出動;全國收入用之於抗日者不及二十分之一,民衆捐助尚被封鎖挪用。要之,政府殆始終無抗日決心,始終未嘗制定並實行整個作戰計劃。且困部隊待遇不平,飢軍實難作戰。中間雖有幾部忠勇衛國武士,自動奮戰,獲得一時局部勝利,終以後援不繼而挫折。選者,長城前線不守,敵軍迫攻平津,公青將取張垣。不但冀察垂危,黃河以北悉將不保,當局不作整軍反攻之圖,轉爲妥協苟安之計。方以忍辱負重自欺,以安定民心欺人。前此前敵抗日將士所流之血,後方民衆爲抗日所流之汗,俱將成毫無價值之犧牲。一時之苟安難期,他日之禍害愈深。國亡種奴,危機迫切。玉祥僻居張垣,數月以來,平津滬粵,及各省市民衆團體,信使頻至,文電星馳,責以大義,勉以抗日。玉祥深念禦侮救國,爲每一民衆所共有之自由,及應盡之神聖義務。自審才短力微,不敢避死偷生,謹依各地民衆之責望,於民國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六日,以民衆一分子之資格,在察省前線,出任民衆抗日同盟軍總司令。率領志同道合之戰士及民衆,結成抗日戰線,武裝保衛察省,迸而收復失地,爭取中國之獨立自由。有一分力量,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盡十分力量,大義所在,死而後己。凡真正抗日者,國民之友,亦我之友。凡不抗日或假抗日者,國民之敵,亦我之敵。所望全國民衆,一致奮起,共驅強寇,保障民族生存,恢復領土完整。謹布腹心,敬祈賜予指導及援助。

  1955年05月26日 蘇南關係實現正常化

1955年5月26日(農曆四月初五),蘇南關係實現正常化。

1955年5月26日,以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爲首的政府代表團訪問了南斯拉夫。這是自1948年蘇南關係破裂以來,兩國政府首腦第一次會談。

赫魯曉夫在到達貝爾格萊德機場之後,立即與南斯拉夫總統鐵托握手並迫切地要求以列寧的名義和“爲了國際工人運動的利益”進行和解。

蘇聯對待獨立的南斯拉夫領袖的態度上的這種歷史性的轉變是在這兩個共產黨國家關係中斷7年後發生的。南斯拉夫於1948年6月被驅逐出共產主義陣營。在有蘇聯總理尼古拉-布爾加寧參加的首腦會議上,赫魯曉夫懇求思想上的合作。他還爲過去曾使南斯拉夫“形勢加劇惡化”深感抱歉,並把一切歸罪於1953年被處死的前蘇聯內務部長拉夫連季-貝利亞的捏造。在赫魯曉夫說這些話的當時和過後,鐵托沉默地仁立着,對這位蘇聯領導人的話未作出任何反應。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第3張

6月2日,兩國發表了《貝爾格萊德宣言》,強調在彼此關係中以及在同其他國家的關係中均應互相尊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平等、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反對侵略和控制他國、發展經濟和文化合作等原則。赫魯曉夫原想通過他的親自訪問,直接恢復蘇南兩黨的關係,把南斯拉夫拉回社會主義陣營。但鐵托堅持不依附於任何集團的立場。因此,《貝爾格萊德宣言》僅標誌蘇南兩國關係恢復了正常化。

隨後,社會主義陣營各國,在不同程度上都與南斯拉夫恢復了關係。同時,南共黨與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的關係也逐漸恢復起來,但是,南斯拉夫始終沒有回到集團政治上去,在內外政策上堅持獨立自主、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的立場。它在恢復與蘇聯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關係的同時,聲明“不會損害同西方的關係”。

  1960年05月26日 U-2型間諜飛機使四國最高級會談難產

1960年5月26日(農曆五月初二),U-2型間諜飛機使四國最高級會談難產。

1960年5月26日,美國間諜飛機被蘇聯人擊落事件引起了一場外交風暴,使東西方關係趨於緊張,中斷了四國首腦會談,惡化了日內凡裁軍會議,激起了對聯合國的某些帶威脅性的責難。在今天的安理會上,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指責美國企圖把世界推向“戰爭的邊緣”,因爲美國繼續推行“反蘇聯的軍事間諜和陰謀破壞活動”的政策。美國使者洛奇稱葛羅米柯的發言是“荒謬的辯解”。

當蘇聯總理赫魯曉夫在5日宣佈U-2型偵察機1號被擊落時,外交家們就採取緊急行動,以防止巴黎四國首腦會談難產。美國的盟國沒有爲這架飛機的飛行任務及拍照蘇聯軍事設施的照片等問題進行辯解,盟國把飛機的擊落看成是外交上的一次災難。因爲美國對飛行員弗蘭西斯-加里-鮑爾斯的飛行使命的解釋含糊其詞,形勢日趨惡化。國務院最初否認鮑爾斯負有間諜任務,而官員們承認他有,最後又說他的使命是正當的。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第4張

赫魯曉夫勃然大怒。然而在14日抵達巴黎時,他的態度是冷靜的。英園首相麥克米倫充當了中間人的角色,出面調解蘇聯總理和艾森豪威爾總統之間的關係。當艾森豪威爾總統同意宣佈取消U-2型飛機生產計劃時,出現了關係緩和的希望。但當他拒絕向赫魯曉夫表示屈服,拒絕爲飛行使命表示道歉時,他們的關係又急劇緊張。這樣,首腦會議就在17日告吹。麥克米倫首相和法國總理戴高樂在會談失敗後,都站到了美國的立場上,他們發表聯合公報表示“對蘇聯代表團的態度徹底厭惡”。幾個蘇聯編輯反應說,會談是因爲美國的“侵略行動”而遭破壞的。

在日內瓦,裁軍會談和禁止核試驗會談由於蘇聯與美國之間的摩擦而受干擾。這種新的緊張局勢的唯一受益者是北約組織。北約由於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不和而得到加強。

  1967年05月26日 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

1967年5月26日(農曆四月十八),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

1967年5月26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地對地中程導彈。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發展新興的導彈事業,經過50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的地地戰略、戰術導彈,已從液體到固體,從近程到洲際,從陸上發射到水下潛艇發射,從固定陣地發射到機動隱蔽發射,擁有了有效的核威懾力量和防禦反擊力量;防空導彈已形成了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等地空導彈系列,擁有了不同發射方式、攻擊不同空域的防空裝備體系;飛航導彈形成了岸艦、船艦、空艦、潛艦等海防導彈系列,具備了抗登陸、封鎖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戰的能力。我國各類導彈已形成完整配套的武器系統,極大地增強了國防實力,爲國家的領土、領空、領海築起了堅固的鋼鐵屏障,成爲鞏固國防、保衛祖國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國的地地彈道式導彈技術從仿製蘇聯的P-2近程導彈起步。這種代號1059的近程導彈,後來被命名爲“東風一號”。它的火箭發動機採用液氧和酒精作推進劑,控制系統採用慣性和無線電橫偏校正的混合制導方式。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東風一號近程地地導彈一舉發射成功,這是我國軍事裝備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液體彈道式導彈。自1960年開始,我國在仿製近程導彈的基礎上,開始研製“東風二號”中近程液體彈道式導彈。主要攻關項目是:提高發動機的推力和比推力並延長工作時間40%,將液氧箱由雙層結構改爲單層結構,尾段則由收斂型的鋼結構改爲圓柱形的鋁合金結構等。導彈的總體佈局、控制系統和地面設備與東風一號大體相同。我國自行設計及研製的東風二號中近程導彈經過一次發射失敗後,於1964年6月29日首次飛行試驗成功。隨後進行的多次試驗均獲成功,這標誌着我國的導彈走上了自主研製的道路。

歷史上的今天5月26日 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 第5張

1964年,我國制定了“八年四彈”規劃,即從1965年到1972年完成從中近程到遠程4個地地導彈型號的研製任務。1965年決定對東風二號導彈進行改進,增加20%的射程,用於載原子彈頭的“兩彈結合”試驗。經過改進設計的東風二號甲導彈於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飛行試驗,導彈騰空飛起,準確飛向落區並實現了核爆炸。從此,我國擁有了自己的導彈核武器,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地位。1965年,我國開始研製“東風三號”中程地地導彈,1967年5月26日和6月10日兩次發射試驗取得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突破了一系列新技術。在研製過程中,兩級火箭的連接和分離、第二級發動機高空點火併在接近真空條件下穩定工作,氧化劑箱和燃料箱共底,捷聯式全補償制導的弱性振動與晃動,彈頭高速再入大氣層的防熱等技術問題均被突破。經歷了一次飛行試驗失敗後,1970年1月30日東風四號中遠程導彈發射試驗圓滿成功。“東風五號”洲際導彈的研製採取了一些新的技術方案,確定動力裝置用可貯存的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推進劑,一級發動機由4臺單機並聯組成,二級發動機由一臺主發動機和遊動發動機組成,控制系統選擇平臺計算機和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穩定平臺。1971年9月10日,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進行了科研性驗證飛行試驗,基本達到了檢驗導彈設計方案和各系統適應性的目的。

1980年5月18日,我國第一枚洲際導彈“東風五號”從酒泉發射基地拔地起飛,劃破長空,扶搖萬里,30分鐘後準確地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濺落,全程飛行試驗圓滿成功。從此,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國家,這是我國戰略導彈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固體彈道式導彈。1967年,我國戰略導彈開始由液體轉爲固體,即導彈的動力裝置由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過渡到採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固體導彈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機動性好、輔助設備少、維護簡便、生存能力強、發射準備時間短等優點,因此,從液體導彈過渡到固體導彈,標誌着地地彈道式導彈技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同年,我國研製的直徑1.4米的固體發動機通過了全程熱試車,固體發動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於是決定研製裝備核潛艇的固體戰略導彈。這種固體導彈後來被命名爲“巨浪一號”。

在研製過程中,要克服水下發射、大型固體發動機材料與結構、控制系統平臺計算機、遙控安全裝置、發動機高空點火等技術難關。按照“臺、筒、艇”的三步程序,通過了遙測彈的陸上發射臺、陸上發射筒和常規潛艇三種發射狀態的試驗,1982年,“巨浪一號”的研發進入潛艇水下發射試驗的實施階段。這年3月決定,命名爲“9182”任務的以潛艇水下發射巨浪一號的固體導彈試驗必須在1982年9月30日晚12時之前完成一切試驗準備工作。

1982年9月20日召開了“9182”任務動員會。10月1日,新華社授權發表公告,宣佈我國將於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公海上進行發射運載火箭的試驗。10月7日,由潛艇水下發射第一發巨浪一號遙測彈,但出水點火不久,導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試驗失敗。經過總結經驗教訓,對遙測數據分析,找到了故障的原因,採取措施消除了姿態失穩的故障。10月12日,潛艇進行第二發遙測彈水下發射,導彈按預定彈道飛行,彈頭準確落到預定海域,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巨浪一號固體戰略導彈的發射成功,表明我國戰略導彈技術又有了新的提高和發展。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導彈能力的國家。與此同時,有關方面決定將潛地導彈從水下搬上陸地,研製陸上機動的固體導彈。關鍵是設計完成一臺能運輸、起豎和發射導彈的三用車。經過一年的攻關,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1984年4月,進行導彈和地面設備的全武器系統合練,全面檢驗了各種車輛設備的設計性能。1985年5月,我國自行研製的固體戰略導彈由水下發射搬到陸上發射的機動型號一舉發射成功。後來又對瞄準、適配器等配套設備作了改進,1987年5月用改進後的地面設備進行了發射試驗,獲得圓滿成功。這標誌着陸基機動固體戰略導彈達到一個新的技術水平。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一代地地戰術,戰略導彈研製又取得新的進展。1995年7月在東海海域舉行的導彈發射訓練中,最新研製的地地導彈發射全部準確命中目標;(歷史上的今天)1996年3月舉行的東南沿海軍事演習中,發射新型地地導彈均準確命中預期目標。1999年8月2日,我國在本國境內成功進行了一次新型遠程地地導彈發射試驗,這標誌着中國導彈技術登上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