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

在82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七),“九一八”事變爆發。

1931年9月18日(距今已82週年了),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武裝進攻。

柳條湖位於瀋陽內城以北2.5公里處,在瀋陽站與文官屯站之間,關東軍之所以選擇這個地方作爲爆破地點,其原因有二:一是這裏較爲偏僻,便於行事;二是距東北軍北大營較近,便於誣爲中國軍隊破壞,也有利攻擊。

18日22時20分,炸藥點燃,一聲巨響,震盪長空,炸燬一段路軌。以爆炸聲爲信號、早已準備好的全副武裝的日軍,便向預定目標攻擊,同時瀋陽站附近的日軍大炮向北大營猛烈轟擊。23時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義給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第一份電報,謊稱中國軍隊在瀋陽北部北大營西側破壞了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日中兩軍在衝突中。接到電報後,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參謀長三宅光治、參謀石原莞爾等人緊急研究對策,一致認爲此時是訴諸武力的“絕好機會”。本莊繁當即決定,按照預定的計劃,迅速將主力集中到瀋陽,先發制人,“懲罰”中國軍隊,佔領東北三省。

19日凌晨1時30分至2時之間,本莊繁向關東軍下令:駐遼陽第二師,駐公主嶺獨立守備隊第一、第五營等迅速開往瀋陽,攻擊該地中國軍隊;駐長春步兵第三旅準備進攻長春。同時,還向駐朝鮮日軍求援。最後,本莊繁將他的命令及戰況正式報告給軍部。爲了便於指揮,19日凌晨3時30分,本莊繁率領關東軍司令部火速趕往瀋陽。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9月18日夜,日本在瀋陽的駐軍只有獨立守備隊第二營和第二師的第二十九團,人數僅幾千人。柳條湖事件發生後,日軍連夜向瀋陽增兵。駐紮在鐵嶺的部隊,於19日凌晨4時到達瀋陽,配合第二營於5時30分佔領北大營。與此同時,駐紮在海城和遼陽等地的第二師所屬部隊及師長多門二郎也於19日凌晨5時抵瀋陽,與原來駐在瀋陽的第二十九團一起行動,6時30分佔領瀋陽內城。然後該師又與獨立守備隊採取聯合行動,向距瀋陽10公里的東大營進攻,日軍南北夾擊,東北軍和講武堂學員不戰而退。中午12時許,日軍佔領了這個東北軍的第二大營。

由於東北軍絕大多數部隊執行了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一夜之間,日本侵略軍便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瀋陽城。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遼寧省政府、兵工廠、飛機場及一切重要軍政機關和東三省官銀號等悉被佔領,所有駐省城的軍警均被繳械。僅瀋陽兵工廠,即損失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重炮。野戰炮250門,各種子彈300餘萬發,炮彈10萬發,東三省航空處積存的300架飛機,盡爲日軍掠去;其唯一的金庫所存現金7000萬元,亦被洗劫一空。

9月18日夜裏,關東軍在南滿鐵路沿線展開了全面攻勢。19日,日軍攻佔南滿、安奉兩鐵路沿線的重要城鎮營口、田莊臺、蓋平、復縣、大石橋、海城、遼陽、鞍山、鐵嶺、開原、昌圖、四平街、公主嶺、安東、鳳凰城、本溪、撫順、溝邦子等地。19日凌晨4時,日軍向長春發動總攻,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後在吉林軍署參謀長熙洽“毋須抵抗”的命令下含憤撤退。當日22時許,長春陷落。

蔣介石、張學良拱手讓敵東北大好河山轉瞬淪陷

9月6日,張學良電令駐瀋陽北大營旅長王以哲:“中日關係現甚嚴重,我軍與日軍相處須格外謹慎。無論受如何挑釁,俱應忍耐,不準衝突,以免事端。”同日,又電臧式毅、榮臻稱:“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參謀長榮臻命令北大營駐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裏,挺着死,大家成仁,爲國犧牲。”

駐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第七旅,8月間即預感到日軍要採取行動,旅長王以哲專程到北平請示張學良。張學良說:“蔣指示暫不抵抗,準備好了再幹,一切事先從外交解決;……遇事要退讓,軍事上要避免衝突,外交上要採取拖延方針。”王以哲根據這一方針,決定對於日軍的進攻,採取“釁不自我開,作有限度的退讓”的對策,“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全軍退到車山嘴子附近集結,候命行動”。這樣,不抵抗主義,從中央到地方層層下達,貫徹比較徹底。結果造成大片國土輕易地落入敵手。滿鐵的土木建築公司經理神谷仙次郎在日記中,誇耀日本侵略軍進攻“北臺(大)營的戰爭,創造了世界戰爭的記錄,敵人有1.2萬人,而關東軍用650人即以1/20的兵力,戰鬥7小時,就把它攻佔了”。瀋陽的陷落,也並不是日軍攻陷的,基本上是從敞着的大門開進來的。當日軍進攻北大營時,瀋陽城門大開,榮臻和臧式毅會商應付辦法,認爲日領事館已經說了日軍不進城,“如果進城,吾方即閉城門,日軍亦可用炮擊毀,不若開城聽其如何”。果然。日軍一炮未發,便從敞開的城門進入城內。

事件爆發後,蔣介石仍令不抵抗。目居北平的張學良一夜之間十幾次致電南京蔣介石請示,均不準抵抗。蔣指示張學良:“日軍此舉,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爲免除事件擴大,絕對抱不抵抗主義。”在這種不抵抗政策下,拱手讓敵,使東北大好河山淪於敵手。

  0096年9月18日羅馬帝國皇帝圖密善被刺殺,元老院推舉涅爾瓦爲新皇帝

在1917年前的今天,0096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十三),羅馬帝國皇帝圖密善被刺殺,元老院推舉涅爾瓦爲新皇帝。

96年9月18日,羅馬帝國皇帝圖密善被宮廷待衛刺殺身亡,元老院推舉涅爾瓦爲新皇帝。

瑪爾庫斯·寇克烏斯·涅爾瓦(MarcusCocceiusNerva,35年11月8日-98年1月27日,又譯內爾瓦、教會文獻漢譯尼法王)。他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時代的第一位君主(在位期96年-98年),也是最後一位在意大利半島出生的羅馬皇帝。

涅爾瓦的胸像涅爾瓦出生於意大利的貴族世家,他的祖父受到皇帝提比略賞識,是提比略在卡布裏島上的密友之一。涅爾瓦本人則依循羅馬“光榮晉升”的方式從政,在71年與維斯帕先共同擔任執政官,90年與圖密善共任執政官。

96年9月18日,皇帝圖密善在宮內遇刺身亡;當天夜裏,羅馬元老院便立刻擁立61歲的涅爾瓦爲皇帝。由於圖密善對元老貴族施予恐怖統治,因此涅爾瓦就任之後,便宣佈對圖密善施以“記憶抹煞”的措施——消毀與抹除一切關於記有圖密善功跡的石碑、建築、文獻。有鑑於圖密善時代告密風氣的盛行,涅爾瓦以寬和爲主,不接受沒有證據的告密,釋放過去被控叛亂的嫌犯並放還他們的財產。

  1043年9月18日范仲淹實行改革

在970年前的今天,1043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十三),范仲淹實行改革。

北宋中期宋仁宗時,由於軍費和“歲幣”的龐大支出,造成財政困難。

1043年(慶曆三年),宋仁宗重用曾在宋夏戰爭中建立大功的范仲淹,9月18日(八月十三日)實行改革。

范仲淹提出了改革的10條措施,主要內容是:對官吏要定期考覈,按政績決定升遷,並慎重擇用地方官;改革科舉制度,加強軍備,嚴格法令;提倡農桑,減輕勞役。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爲“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的推行困難重重。由於皇親國成、權貿大臣、貪官污吏的反對和攻擊,經宋仁宗允准後范仲淹只得回到陝西防守邊境。慶曆新政很快就廢止了,但卻是王安石變法的先河。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2張

范仲淹實行改革

  1906年9月18日香港丙午風災發生

在107年前的今天,1906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一),香港丙午風災發生。

丙午風災發生於1906年9月18日,當天一股強烈的颱風襲擊香港,釀成約15,000人罹難、1,349人失蹤、220人受傷,成爲香港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災及香港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風災。

根據調查報告,颱風估計是在香港水域附近迅速形成而且直徑不大,但它的強度勐烈及移動速度很快,香港附近的氣象站也未能及時偵察異常狀況,在缺乏先進天氣預報設備及技術的年代,香港天文臺事前未作出準確預報。根據1906年天文臺臺長年報,天文臺在當日上午7時37分懸掛黑鼓,表示300哩內有烈風,隨即在8時17分開炮,預報海港內將吹烈風。然而港內6分鐘後風力已達暴風程度,一小時半以後的最高風速更達每小時77海浬。颱風引起特大風暴潮,對沿岸地區造成重大破壞,根據非正式統計,這次颱風雖然祇維持了短短數小時,但由於當局未有足夠時間造好防風措施及撤離人員(尤其是大量海上居民),結果導致約15,000人死亡(佔當時大約32萬的香港人口約5%),另近3,000艘漁船及670艘遠洋輪船沉沒,是香港有史以來導致最多人喪生的風災。

這股颱風亦侵襲中國廣東珠江口一帶,造成嚴重人命及經濟損失,故又稱“1906年珠江口颱風”。

根據香港天文臺的紀錄,其實在此風災過後的兩天及10天裏,即9月20日及9月28日,也相繼有強烈颱風來襲,9月20日錄得的平均風速爲每小時49海浬(9月18日爲每小時45海浬)而9月28日錄得的最高風速爲每小時78海浬(9月18日爲每小時77海浬),但由於香港天文臺能及時作出有效預報,故傷亡數字不及9月18日那天來得嚴重。

  1917年9月18日護法戰爭爆發

在96年前的今天,1917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三),護法戰爭爆發。

1917年9月18日,孫中山爲反對北洋軍閥、維護《臨時約法》而發起的護法戰爭,是近代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史上一個重要事件。1917年7月初,張勳擁清廢帝溥儀復辟,孫中山極爲憤怒,即偕廖仲愷、朱執信、何香凝、章太炎等人乘“海琛號”軍艦從上海南下,準備在南方組織武力討伐。但孫中山尚未到達廣州,復辟醜劇即告結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權的段祺瑞卻在憲法研究會的鼓譟下,頑固地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在這種情況下,孫中山便將鬥爭矛頭直指以段祺瑞爲代表的北洋軍閥。17日,孫中山抵達廣州,當晚發表演說,明確提出護法的宗旨是打倒假共和,建設新共和,並呼籲各界奮起爲護法而鬥爭。

孫中山的護法號召,首先得到海軍的積極響應。7月21日,前北京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發表擁護護法的宣言,宣告海軍獨立,隨後率海軍第一艦隊開赴廣東。桂滇軍閥爲維護自己在西南的統治,也表示反對段祺瑞解散國會、廢棄《臨時約法》。早在6月20日,桂系軍閥就宣佈,由於國會解散,兩廣地方軍政暫由兩省自主。不久滇系軍閥唐繼堯也表示與兩廣取一致行動。這樣,兩廣和雲貴四省遂成爲護法基地。

在孫中山的號召下,國會議員紛紛南下參加護法。至8月中旬,到達廣州的議員達130餘人。由於不足法定人數,孫中山遂於25日召集國會非常會議。31日,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中華民國軍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組織軍政府的目的是“勘定叛亂,恢復臨時約法”,並宣佈約法未完全恢復以前,中華民國行政權由大元帥行使。9月1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爲大元帥,唐繼堯和陸榮廷爲元帥(唐、陸均未就職),負責行使軍政府職權。10日,孫中山宣誓就職,表示要盡全力攘除段祺瑞等民國叛逆,恢復《臨時約法》。隨後孫中山以大元帥名義下令討伐段祺瑞,揭開護法戰爭的序幕。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3張

護法軍湘南總司令程潛

護法戰爭首先在湖南開始。還在護法軍政府成立前,段祺瑞爲實現武力統一的計劃,即派其心腹護法軍湘南總司令程潛傅良佐爲湖南督軍,並源源不斷地把北洋軍開入湖南,引起湖南各界的強烈不滿。9月18日,零陵鎮守使劉建藩與駐衡陽的湘軍旅長林修梅聯銜通電,宣告湘南自主。10月6日,組成護法軍湘南總司令部,推舉程潛爲總司令。同日,湘南護法軍與北洋軍在湘潭西倪鋪接戰,護法戰爭正式爆發。孫中山當即覆電湘軍將領,望其“勉事進行,以樹大勳”。此後,湘南護法軍和兩廣護法聯軍與北洋軍在衡山、寶慶一帶相持近一月,戰況十分激烈。11月,南軍開始取得優勢,接連攻克寶慶、永豐、湘鄉、衡山、湘潭等地。18日,湘南護法軍佔領湖南省會長沙。此時,各省護法勢力也紛紛起來響應。12月初,滇、黔、川護法聯軍趕走了段祺瑞派到四川的查辦使吳光新,攻佔了重慶。同月,黎天才等人在襄陽通電宣告自主,組成“湖北靖國軍”;郭堅等人在鳳翔宣告獨立,組成“陝西護法軍”。此外,河南、山東等省也有靖國軍相繼起事。短短三四個月,護法戰爭的烽火遍及十餘省,使孫中山受到很大鼓舞,曾計劃各路大軍會師武漢,大舉北伐。

隨着護法軍的不斷勝利,北京政府內部以馮國璋爲首的直係軍閥與段祺瑞爲首的皖系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表面化。馮國璋暗中主和,希望能借重西南軍伐的勢力,鉗制段祺瑞。被段祺瑞派到湘南作戰的北洋湘南各軍總司令王汝賢、副司令範國璋本屬直系,在戰爭中採取了消極態度。11月14日,他們於前線通電主和,造成北洋軍在湖南大潰敗,段祺瑞被迫引咎辭職。而桂滇軍閥在分別控制了湘川兩省後,私利有所滿足,也很快與直係軍閥實行妥協。28日,桂系軍閥不顧孫中山的反對,通電主和。次年2月中旬,他們又與北京政府達成協議,停戰兩週,使北洋軍獲得喘息機會。3月,段祺瑞重新上臺,組織北洋各軍大舉南攻,護法軍在湖南佔領的地盤很快大部丟失。在桂滇軍閥的阻撓下,孫中山的北伐計劃終於無法實現。

桂滇軍閥在阻撓護法軍北伐同時,還夥同政學會(由原歐事研究會部分人於1916年11月在北京組成)政客分裂護法軍政府,排斥孫中山。以陸榮廷爲首的桂系軍閥,幾次公開表示不與以孫中山爲首的軍政府合作。唐繼堯不僅竭力阻撓駐粵滇軍支持護法軍政府,而且肆意詆譭孫中山。1918年1月,桂滇軍閥爲對抗孫中山,擅行組織所謂護法各省聯合會。對於桂滇軍閥破壞軍政府的活動,孫中山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月初,他曾公開揭露桂系軍閥企圖扼殺軍政府的罪行,並命令海軍炮轟桂系軍閥廣東代理督軍莫榮新的官署,以示警告。但是,由於孫中山缺乏有力軍隊的支持,桂系軍閥有恃無恐。2月末,他們又卑鄙地暗殺了擁護孫中山、主張北伐的軍政府海軍總長程璧光。政學會政客也極力反對孫中山的領導地位。4月10日,由於政學會的活動,國會非常會議通過了《修正軍政府組織法》,將大元帥首領制改爲總裁合議制。孫中山堅決反對國會這一荒謬決定。次日,他即向國會指出擅行改組軍政府是非法的,並堅決表示:“即於改組後有欲以爲總裁者,亦決不就之”。這時,唐繼堯也致電西南各省,表示支持改組軍政府。在桂滇軍閥和政學會政客的壓迫下,孫中山痛切地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目的,便於5月4日憤而辭職。他在辭職通電中,揭露了西南軍閥的反動本質,指出“南與北如一丘之貉”。

孫中山辭職以後,國會非常會議遂改組護法軍政府,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和岑春煊等七人爲政務總裁,以岑春煊爲主席總裁。至此,護法軍政府完全爲桂滇軍閥及其附庸政學會所控制。在此情況下,孫中山於5月21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戰爭宣告失敗。

護法戰爭的失敗表明,有帝國主義作後臺的中國軍閥勢力,比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強大得多。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於本身軟弱而又不敢發動工農,已經無力擔當領導中國革命的責任。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4張

東北軍正在乘火車南下

  1930年9月18日東北軍入關,中原大戰立分勝負

在83年前的今天,1930年9月18日(農曆七月廿六),東北軍入關,中原大戰立分勝負。

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旋即派東北軍12萬人入關。蔣、馮、閻中原大戰正在膠着之時,東北軍大兵入關,雙方平衡迅即傾斜。21日,東北軍佔領天津,23日佔領北平。晉軍力疲不當,一觸即潰。迅速西退。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5張

《國聞週報》有關張學良發出擁蔣通電的報道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6張

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所在地

  1936年9月18日閻錫山發起“犧牲救國同盟會”

在77年前的今天,1936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初三),閻錫山發起“犧牲救國同盟會”。

1936年9月18日,山西省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救亡組織“犧牲救國同盟會”在太原成立。閻錫山任會長,戎伍勝、宋劭文等擔任委員,在山西各縣都設有分會。犧盟會提出了“不分黨派,不分男女,不分職業,只要不願做亡國奴的人們,一齊動員起來,積極參加一切救亡運動”的總綱領。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7張

進犯長沙的日軍正向中國軍隊炮擊

  1941年9月18日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在72年前的今天,1941年9月18日(農曆七月廿七),中日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年9月18日,日軍集中兵力向新牆河一線展開猛攻,第二次長沙會戰正式開始,由於第九戰區對敵情判斷有誤,中國軍隊正面防備不足,日軍在2天內便完全突破新牆河防線,並推進到汨羅江北岸。第九戰區急忙佈置汨羅江南岸防禦,並集結部隊,伺機自東南向西北側擊南進日軍。由於雙方實際戰鬥力不相上下,戰役打得十分激烈。後來,第九戰區的作戰密電兩次被日軍破譯,致使第九戰區部隊遭到嚴重損失,20日,日軍在駱公橋至浯口之間強渡汨羅江,26日,日軍主力向長沙猛攻,在撈刀河一線擊破第九戰區主力部隊之一的第七十四軍。27日晨,日軍以猛烈的炮火轟擊長沙中國守軍陣地,然後發起集團衝鋒,中國軍隊在打退了日軍多次進攻後,官兵傷亡慘重,長沙終於於中午被日軍攻破。第九戰區部隊雖然被迫撤出了長沙,但仍積極組織反攻。

歷史上的今天9月18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 第8張

茉莉芬事件MadiunAffair

  1948年9月18日印度尼西亞的“茉莉芬事件”

在65年前的今天,1948年9月18日(農曆八月十六),印度尼西亞的“茉莉芬事件”。

1948年印度尼西亞右派勢力在茉莉芬市鎮壓印尼共產黨人的事件。1948年印度尼西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7月,美、荷帝國主義與印度尼西亞右派勢力在爪哇茉莉芬策劃“消滅紅色分子的建議”。8月初,梭羅的丹·馬拉卡集團武裝組織野牛隊暗殺了左派武裝力量國軍第四師師長蘇達爾多。9月1日,駐梭羅的右派部隊西利萬吉師綁架印尼共產黨人,並無故扣押前往營救的第四師軍官,引起雙方武裝衝突。9月17日,駐梭羅的左派軍隊被右派軍隊趕出梭羅,退往茉莉芬。9月18日,茉莉芬駐軍兩派發生衝突,左派軍隊控制全市,當時州長出差在外,左派組織人民陣線推選副州長(共產黨員)代理州長職務並電告中央政府。哈達政府聞訊立即聲稱印尼共在茉莉芬發動政變。9月20日,茉莉芬民族陣線政府成立,並公佈了“爲了勞動人民的需要,加強和保衛無產階級共和國”的7項政綱。9月21日印尼共領袖慕梭撰文聲明,茉莉芬政府是民主的印尼共和國的一部分。9月30日,政府軍攻佔茉莉芬。10月底,慕梭在戰鬥中犧牲。11月,沙利佛丁等印尼共其他領導人被俘,12月被害。

在茉莉芬事件中,印尼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被捕者達3.5萬人,其中1萬人慘遭屠殺。茉莉芬事件不僅嚴重削弱印尼共力量,同時也使新生的印尼共和國元氣大傷。

  1952年9月1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舉行戰術反擊戰

1952年9月18日(農曆七月三十),中國人民志願軍舉行戰術反擊戰。

1952年9月18日,爲配合在板門店進行的朝鮮戰場停戰談判,在談判中爭取主動地位,中國人民志願軍舉行全線性的戰術反擊作戰。採取的主要手段是:以軍爲單位,選定若干敵人連排支撐點和個別的營防禦地域。經過充分準備之後,集中優勢兵力火力,實施突然攻擊,殲敵全部或大部,並在同敵進行反覆爭奪中再給敵以大量殺傷。然後依情況,對於被我攻克的據點,凡可以守住者固守之,不能守住者放棄之,保持自己的主動,準備以後的反擊。

這次戰術反擊作戰於10月31日結束,共進行44天,志願軍共向57個目標進攻74次,打退敵排以上兵力的反撲400餘次,殲敵2.5萬餘人,獲得重大勝利。

10月24日,毛澤東致電祝賀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重大勝利,並指出,此種作戰方法,繼續實行下去,必能制敵於死命,必能迫使敵人採取妥協辦法結束朝鮮戰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