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85年06月19日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在129年前的今天,1885年6月19日(農曆五月初七),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在美國紐約市哈德孫河口的貝德羅島上,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銅像,面對着大西洋。它就是著名的“自由女神”像。這尊銅像的選型,是按照希臘神話中女神的美麗形象建造的。女神頭上戴着額箍,右手高舉火炬,左手拿着《獨立宣言》面容端莊而慈祥。女神像高46.5米,連同它的基座有93米高。女神像是用2.4釐米厚的銅板一部分一部分鑄成的。基座底部是一個博物館,參觀的人可以進到銅像裏面直到女神頭部頂端,那兒可以容納30多人,能通過玻璃窗俯視紐約的全景。

1885年6月19日,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1886年10月28日,美國人民爲自由女神像揭幕舉行了隆重的儀式。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法國人民爲什麼要送給美國這個禮物呢?這得從美國的獨立戰爭和法國人民的關係說起。美國的獨立戰爭是正義的事業,得到國際進步力量的廣泛的同情和支持。在美國獨立戰爭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也加強了法美人民之間的友誼。“自由女神”像是法美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1861年06月19日 菲律賓國父、民族英雄黎剎出生

在153年前的今天,1861年6月19日(農曆五月十二),菲律賓國父、民族英雄黎剎出生。

黎剎(RizalyMercado,JosProtasio),菲律賓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啓蒙思想家、作家、詩人,亦譯稱黎薩爾,又名扶西·黎剎。他是菲律賓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爭取獨立自由的民族英雄,是推動菲律賓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之一,在其逝世後一百多年來一直受到崇敬和愛戴,被菲律賓人民尊爲國父。

1861年6月19日,黎剎生於內湖省卡興巴(按:也有的稱卡南巴鎮)一個有中國血統的家庭,其祖籍爲福建刺桐上郭村(今泉州晉江市新塘街道上郭社區),英勇就義於1896年12月30日。

據史料記載,黎剎自幼聰慧,品學兼優,精通菲國以及西班牙等多國文字。1875年,14歲的他就獲取文學學士學位,隨後入聖道頓馬士皇家教會大學,攻讀哲學,兼學美術,後因母患眼疾,遂改讀醫科。18歲寫出《給菲律賓青年》這首鼓舞人心的愛國詩篇,獲全國詩歌比賽一等獎,被譽爲菲律賓青年詩人,也因此受到西班牙殖民當局的迫害。

1882年,潛赴歐洲學習。三年後,取得醫學博士學位,在大學裏執教,被歐洲學術界公認爲有成就的學者。黎剎多才多藝,既當醫生又是作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民主革命家。他從小就痛恨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對菲律賓人民的歧視和壓迫,1887年在歐洲大學執教,用西班牙文創作《社會毒瘤》一書,揭露、鞭笞西班牙殖民統治者對菲律賓人民的殘酷統治。兩年之後,又出版該書的續篇《貪婪的統治》,號召菲律賓人民開展反對殖民統治的武裝革命鬥爭。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第2張

1892年6月,黎剎回到菲律賓。7月3日在馬尼拉組織召開了“菲律賓同盟”成立大會以領導菲律賓國內革命鬥爭,他號召通過溫和手段和合法途徑,把菲律賓建成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發展民族經濟並改良社會制度,遭到了西班牙殖民者的鎮壓,同年7月7日,黎剎被捕流放到達皮丹島,同盟會隨即解散。

1896年12月30日,殖民當局以“通過寫作煽動人民叛亂”的罪名把他處死。黎剎在馬尼拉英勇殉國時,年僅35歲。就義前,他寫下絕命詩《永別了,我的祖國》(即《最後書懷》),傾注了他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激情。此外,他生前還留有劇本《和巴錫在一起》及自傳《一個馬尼拉大學生的回憶》等。

  1945年06月19日 緬甸女革命家昂山素姬誕生

在69年前的今天,1945年6月19日(農曆五月初十),緬甸女革命家昂山素姬誕生。

昂山素季,1945年6月19日生於緬甸仰光,是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1990年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在2010年11月13日終於獲釋。1990年獲得薩哈羅夫獎,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昂山素姬是領導緬甸獨立的民族英雄昂山將軍的女兒。在她兩歲的時候,父親遇刺身亡,她在母親的撫養下成爲牛津大學的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學士,畢業後留校任職,並任職於聯合國、不丹外交部等處,在緬甸以外的國家生活了28年。

在1991年,她獲授予“薩哈羅夫思想自由獎”(SakharovPrizeforFreedomofThought),隨後更多的獎章接踵而至,把她推上全球偶像的高度。

1960年15歲的她,隨擔任大使的母親到了印度。在當地一所女子學院學習期間,“聖雄”甘地的政治和哲學“滲入她慢慢發展的心靈”。在佛教的薰陶下,她能保持心理平靜,甚至是最嚴重的挫折也不能干擾她。

1972年,昂山素姬與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國學者、牛津大學教授邁克·阿里斯(MichaelAris)結婚。奈溫政權的喉舌批評她背叛了佛教。在婚後的頭15年生活中,她在牛津照顧家庭,生養孩子,靜靜地過日子,避免跟流亡的緬甸異見人士接觸。她甚至迴避對奈溫的譴責,不展示任何直接捲入緬甸政治的跡象。直到1988年3月,當她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病危的母親時,正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遊行示威,遭到軍隊和警察的殘酷鎮壓,共有兩百多名無辜民衆死難,舉國瀰漫着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官,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第3張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萬羣衆在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廣場集會,昂山素姬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民衆發表演說。在她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的前夕,政府散播有關要刺殺她的謠言,但她對任何威脅都是溫文不驚。“我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熟視無睹。”在集會上,她一身雪白的長裙,宛如一隻從仙境飛來的白天鵝。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態、鏗鏘有力的聲調、擲地有聲的言詞,令所有在場的民衆印象深刻,並讓他們想起了她的父親昂山,“父女兩人如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的”。緬甸人民發現,他們盼望已久的領袖誕生了。從那一刻起,昂山素姬不再是一名旁觀者。其實,她並不喜歡政治,她更想當作家,“但是,我參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廢。”從此,昂山素姬,這個外表柔弱、身材單薄的女子,成了軍政府最頭疼的人物。她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沒有官銜,卻擁有了緬甸人民的心。

昂山素姬深知,絕對不能採取以暴易暴的方法來解決國內的危機,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爲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在《自由》一書中,昂山素姬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爲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

1988年9月27日,昂山素姬組建了自己的、也是緬甸人民的政黨——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並出任總書記。民盟很快發展壯大,成爲全緬最大的反對黨。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爲罪名對昂山素姬實行軟禁,她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而獲自由的條件。。

1990年5月,緬甸舉行大選,昂山素季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贏得了絕對優勢,贏得了議會四百九十五個議席中的三百九十二席。在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成爲國家總理,但是,軍政府對大選的結果不予承認,宣佈民盟爲非法組織,繼續監禁昂山素姬。軍方組建了“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來掌握政權,後來又將其改名爲“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

1991年,昂山素姬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無法親自前往挪威領獎,只好讓兒子代替自己發表了答詞。這份答詞中引述了昂山素姬的名言:“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爲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她將諾貝爾和平獎的130萬美元獎金交付信託,用於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對於昂山素姬無法親自前來受獎,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回顧了歷史上與之相同命運的其他三位獲獎者:德國的卡爾·馮·奧西埃茨基、蘇聯的薩哈羅夫和波蘭的瓦文薩。卡爾·馮·奧西埃茨基是反抗納粹暴政的英雄,他的獲獎被視爲諾貝爾和平獎在人權方面最早的授獎。然而,這個巨大的榮譽並沒有改變其悲慘的遭遇:他死在了希特勒的集中營中。但是,薩哈羅夫和瓦文薩看到了他們鬥爭的勝利,看到了他們的祖國終於獲得了自由和民主。因此,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發出了他美好的祝願:“我們希望昂山素姬也看到她的鬥爭戴上勝利的花冠。”

1994年10月21日,聯合國下屬有關機構在菲律賓召開“文化與經濟發展關係”國際研討會,被緬甸軍政府軟禁的昂山素季寄去一篇論文,由菲律賓前總統科·阿基諾夫人在會上代爲宣讀,文章尖銳地駁斥關於發展中國家“應該經濟先走,民主緩行”的觀點;指責許多當權者不分青紅皁白,將民主運動與要求落實人權問題一概說成是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而加以否定;呼籲聯合國重視和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落後國家的民主運動和人權問題。這篇演講也在整個亞太地區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效應。

1995年7月間她被釋放,然而她很清楚,一旦離開緬甸赴英國探視家人,她很有可能永遠不能再次回到緬甸。結果她選擇留下,從此再也沒有機會與她的丈夫見面。她的丈夫於1999年去世。

對比她坎坷的政治經歷,更讓人感到扼腕嘆息的是她和那位英國丈夫之間悽美的愛情。

早於1970年代,兩人在牛津訂下婚姻盟誓前,研究西藏文化的英國學者邁克·阿里斯已經知道,有一天命運會叫他們在家與國之間作出抉擇。他清楚知道,眼前這個容顏清麗的妻子絕非一般緬甸女子,她體內流着的是緬甸獨立運動領袖昂山的血,生來就跟國家人民扣連一起。她內心明白,當人民需要她,她必會毫不猶豫付出自己。

婚後十多年,她隨他在牛津靜靜過日子,照顧家庭,讓他專心學術研究,那是他們婚姻中最美好祥和的時光。直至1988年3月,昂山素姬獲悉母親中風病危,便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趕返緬甸侍母,想不到此一去,卻是夫妻天涯斷腸之始。

此後,阿里斯多次要求到緬甸探妻,均遭到軍政府拒絕。幾經爭取,幾年間兩人只短暫會面五次。

夫妻最後的相聚是在1995年底,可是此後他便不再獲准進入緬甸。1999年3月,阿里斯因癌症在牛津逝世,在軍政府多番阻撓下,昂山素姬最終也無法赴英奔喪。

“我永遠不會站在你和你的祖國之間。”當年阿里斯這句愛的承諾,最後通過死亡來體現。他的愛,是別在昂山素姬發上的那朵白花,素淨而堅貞。而今,則化作她孤獨長路上的一盞溫柔的燈,靜靜爲她照亮前路。(歷史上的今天TodayOnHistory.com)

昂山素姬得知丈夫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軍政權催促她去英國,與兩個兒子團聚。但是,昂山素姬知道,自己一旦離開祖國,就再也不能回來了。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的家庭的分離,是我爭取一個自由的緬甸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之一。”

自1989年7月第一次被軟禁以來,在過去的20年裏,昂山素姬有14年的歲月是在監獄或居家軟禁中度過的。2007年5月27日,原本是她軟禁令屆滿的日子,按道理她應該能夠自由地走出家門,與民衆接觸,但是緬甸軍政府提前2天到她的住所,通知她軟禁期將繼續延長。

2005年6月19日:全球14個國家爆發反緬甸示威,要求釋放昂山素季因爲這一天是她60歲的生日。DamienRice的這首UnplayedPiano也創作於此。據說被軟禁期間,昂山素季沒有消沉。她的生活十分規律,閱讀詩歌、散文,學習法語和日語。她愛聽搖滾樂,美國搖滾樂隊“感激的死者”是她最喜歡的一支搖滾樂隊。她還經常在夜裏獨自彈奏鋼琴曲,但是她的鋼琴壞掉之後想修復卻受到了層層的阻撓。這也是damien這首歌歌名《unplayedpiano》的來源。

  1953年06月19日 美國處決泄露原子彈機密的間諜

1953年6月19日(農曆五月初九),美國處決泄露原子彈機密的間諜。

1950年,美國政府向朱利葉斯-盧森堡和他的妻子埃塞爾-盧森堡提出指控。指控認爲,在1945年6月,即第一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前的3個月,盧森堡夫婦曾向蘇聯提供了原子彈製造機密。聯邦調查局局長埃德加-胡佛譴責盧森堡夫婦是“20世紀最重大的罪犯。”

1951年,盧森堡夫婦與他們的一位同謀被判定犯有“陰謀間諜罪”。經陪審團確認,歐文-R-考夫曼法官宣佈了死刑判決。在紐約新監獄的死囚牢房裏,盧森堡夫婦被關押了兩年。在此期間,律師埃墨爾-克洛克一再爲之上訴,但都被駁回。越來越多的人也要求政府釋放他們,但是1953年6月19日,盧森堡夫婦被同時送上了電椅。臨刑前,他們再次聲明自己是無罪的。

盧森堡夫婦一案始於1950年。同年冬天,德裔英國物理學家克勞斯-富克斯在向英國諜報機構提交的供詞中提到,

當他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和新墨西哥的洛斯阿拉莫斯從事“曼哈頓工程”時,曾向一位蘇聯間諜聯絡員提供過有關原子彈製造的情報。美國聯邦調查局獲得這一消息後,立即開始追查此人。並追蹤到一名叫格林格拉斯的人頭上。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第4張

格林格拉斯是埃塞爾-盧森堡的弟弟,他與妻子露絲同盧森堡夫婦一樣,都是美國共產黨黨員。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人民在東線抗擊德國法西斯軍隊所表現出的犧牲精神,使他們深爲感動。戰爭結束前,大衛-格林格拉斯被調到洛斯阿拉莫斯參加高度機密的曼哈頓工程,朱利葉斯-盧森堡爲此頗感高興。在露絲準備動身去看望丈夫時,朱利葉斯要露絲轉告格林格拉斯,探聽一些有關原子彈的祕密。格林格拉斯接受了朱利葉斯的要求,1945年趁回紐約休假之機,交給朱利葉斯幾張記錄紙和有關彈頭模型的草圖。一次飯後,朱利葉斯-盧森堡走進了廚房,把一塊膠狀物不規則地切成兩半。他把其中的一半交給了露絲,並告訴她有一個聯絡員將去找她,聯絡信號是另一半膠狀物。後來,這種聯絡信號成了盧森堡夫婦被判處死刑的罪證。

儘管盧森堡夫婦在1945年並不是把情報送給敵國,而是戰時的盟國,他們仍被定爲叛國罪。1950年,在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的煽動下,反對共產主義的浪潮席捲美國;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失去了對原子彈的壟斷地位。在這種形勢下,被指控的原子彈間諜成了公衆、輿論發泄憤怒的對象。格林格拉斯等人的證詞成了致盧森堡夫婦於死地的罪證。

就在他們夫婦提出上訴,並要求艾森豪威爾總統寬大處理期間,幾位著名科學家指出:大衛-格林格拉斯送給朱利葉斯-盧森堡的情報,對於蘇聯人並無多少價值。但富克斯的坦白最終還是要了盧森堡夫婦的命,而他卻活了下來。

  1975年06月19日 首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墨西哥召開

1975年6月19日(農曆五月初十),首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墨西哥召開。

1975年6月19日至7月2日,首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墨西哥首都召開。該次大會是自聯合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專門討論婦女問題的世界性政府間會議,也是“國際婦女年”的重要活動之一。

會議通過了《關於婦女的平等地位和她們對發展與和平的貢獻的宣言》(簡稱《墨西哥宣言》)和爲《實現婦女年目標而制定的世界行動計劃》(簡稱《世界行動計劃》),並向聯合國建議,宣佈1976-1985年爲“聯合國婦女十年”。

按首次大會的建議,第二次和第三次世界婦女大會如期於1980年7月14日至31日和1985年7月13日至26日分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第二次大會審查和評價了“聯合國婦女十年”前半期所取得的成就。第三次大會審議了實現十年總目標所取得的進展,通過了《到2000年提高婦女地位內羅畢前瞻性戰略》。

歷史上的今天6月19日 美國“自由女神像”落成 第5張

中國政府一向對聯合國婦女事務予以熱情支持。1991年1月,我國政府致函聯合國祕書長,申請1995年在北京舉行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2年8月28日,具體負責大會籌備工作的大會組織委員會正式成立。在國務院的領導下,政府各部門間密切配合,積極籌備,認真履行東道國的義務。

1995年9月,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行。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