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孫傳庭是明末名將,自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至崇禎十六年兵敗身亡的25年間,他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了數十次對明末民軍的鎮壓活動,深得明廷賞識。他以其獨有的狡黠、多謀、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處境艱險,成爲明廷手中一張不可多得的王牌。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一、首次出山

孫傳庭出山後第一仗是迎戰闖王高迎祥。崇禎九年三月,孫傳庭自薦去陝西巡撫,在此之前孫傳庭只是一介書生從來沒有帶過兵去過戰場打過仗。此時陝西是帝國局勢比較緊張的地區,洪承疇正在陝北對付李自成。闖王高迎祥也正在河南向陝西漢中轉移,路途中第一次遇到孫傳庭。由於高迎祥以前未曾聽說過孫傳庭的名字,所以他聽說孫傳庭擋住了他的去路時絲毫沒有驚恐,他認爲朝廷現在能打仗的就是洪城疇和盧象升,這個什麼孫傳庭是一個不知名的小人物。

當高迎祥以數倍兵力迎戰孫傳庭時,打了幾仗,除了自己損兵折將外絲毫撼動不了對方軍隊,憑多年的作戰經驗他就感覺這支部隊絕對不尋常,對面這個人絕對不是普通的將領而是一個軍事才能遠超洪承疇的將領!於是他趕緊停止戰鬥往後撤軍想繞小道子午谷去西安。

當高迎祥撤軍時,軍事嗅覺十分敏銳的孫傳庭就預料到高迎祥想要學當年的魏延偷襲子午谷去西安,於是提前就在子午谷黑水峪進行埋伏。崇禎九年七月,高迎祥偷偷向子午谷出發準備去西安,由於子午穀道路非常狹窄,而且天還下着雨,高迎祥士兵行走非常緩慢。十幾天後,高迎祥軍隊才走完子午谷一半,人困馬乏,正在他們跋山涉水行至一個叫黑水峪的時候遇到到正在黑水峪等他十幾天的孫傳庭。孫傳庭以逸待勞伏擊兵力十倍於自己的闖王高迎祥,激戰四日,於崇禎九年七月二十日,在一個山洞裏活捉闖王高迎祥押往北京。

孫傳庭出山後第二仗就是迎戰李自成。孫傳庭折衷了兵部“堵截正面,固守商洛”的議定,派重兵扼守商洛一帶的戰略要地。當李自成率領的民軍進襲慶陽、寶雞時,孫傳庭迅速回師在合水將其擊敗。崇禎十一年初,只有河南民軍對明廷仍具威脅。羅汝才、馬進忠、賀一龍、左金王等十三部聯營廣達數十里,待機進逼潼關。

面對這一形勢,孫傳庭認爲民軍主力都在河南,於是率部而東,在閿鄉、靈寶的山地間大敗十三家兵馬,民軍窘境日甚,不得已向熊文燦請求受降。但自以“主剿”著稱的孫傳庭未採納熊文燦的勸阻,執意要進攻民軍,最終接到楊嗣昌的手書才停止進攻。民軍雖受詔歸降,但並未解除武裝。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第2張

爲儘早徹底剿滅農民起義軍,朝廷採納了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四正六隅”的全面圍剿方略,併爲完成此計劃增兵12萬,加派餉銀 280萬兩。但孫傳庭對此持有異議,他認爲:因軍兵屢戰,多經潰乏受挫之苦,況且連年征戰,民力疲竭,此舉未必能收到預期效果。由於孫傳庭料知他的計劃不會被採納,便着手清點私產,得銀兩4.8萬,並招兵買馬,自辦圍剿所需的人力及資財。當明廷彙集各處上報的招兵募馬的數額時,唯獨孫傳庭的奏疏未送到。素與孫傳庭有隙的楊嗣昌於是乘機發難,抱怨朝廷的軍法在陝西竟行不通。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洪承疇、祖寬、祖大弼、曹變跤兵分五路合圍李自成、張獻忠於甘肅楊家嶺、黃龍山一帶,並殲敵兩千多人。李自成帶着一千殘兵敗將逃入深山密林。孫傳庭說“李自成現在已是喪家之犬,正是消滅他的最佳時機,否則時間久了他必將從山裏出來東山再起,到時候再消滅就麻煩了”。但洪承疇不答應,說:“無論李自成從山裏哪裏出發,他必將經過陝西潼關的南原,南原是李自成的必經之路!當李自成的殘餘部隊從山裏出來進入南原時再進行合圍。”

爲了伏擊李自成、孫傳庭調集三萬軍隊埋伏在潼關南原隱蔽處,等李自成一千殘餘部隊進入包圍圈,孫傳庭部隊與李自成殘餘勢力廝殺了一天,最後只剩下連自己才十八個人乘着天黑落荒而逃,逃向河南商洛山。孫傳庭說“除賊勿盡、必有後患”他建議追到河南一定要徹底除掉李自成。

正在這關鍵時刻,崇禎皇帝下旨急調孫傳庭、洪承疇去遼東抵禦後金。原因是崇禎十一年八月,多爾袞、嶽託率清兵分路從牆子嶺、青山口入長城,明京師戒嚴;十一月九日,清兵再從喜峯口入關,在楊嗣昌的建議下,崇禎急調盧象升督各路入京勤王之兵五千人馬迎擊五萬清兵,盧象升在缺糧少兵的情況下與清軍在鉅鹿會戰最終盡忠報國而死。

孫傳庭抵達京郊後,由於他和主和派的楊嗣昌及中官高起潛矛盾頗深,崇禎帝降旨不准他入京朝見,而洪承疇則在京郊受到慰勞,並奉旨進殿拜見崇禎帝。孫傳庭對此不平待遇自然大爲不滿。楊嗣昌任洪承疇爲薊遼總督,並主張將陝西軍全部留下,用於守衛薊遼。孫傳庭對此極力反對,認爲“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楊嗣昌對孫傳庭的意見置之不理,孫傳庭對此不勝憂鬱,以致耳聾。正是因爲孫傳庭意見沒有達到實施,導致瀕臨死亡的闖王李自成幾年之內死灰復燃。

崇禎十二年,朝廷調孫傳庭總督保定、山東、河南軍務,孫傳庭立即上疏請見皇帝,但因楊嗣昌的百般阻撓而未成。孫傳庭心中慍怒,引病告休。但楊嗣昌仍不放過,言孫傳庭稱病乃推託之舉。崇禎帝大怒,將孫傳庭貶爲平民後,又將其禁囚,以待判決。就在孫傳庭被關押幾年裏,李自成移軍河南,時河南大飢,史載:饑民“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第二代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第3張

二、再次出山

崇禎十五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開封之時,崇禎帝從監獄中提取孫傳庭,令他率勁旅往援開封。不久形勢發生了變化,改赴陝西出任三邊總督,回到了他闊別三年的崗位上,但他親自訓練出來的秦兵主力已經被崇禎聽楊嗣昌的話解散了。此時中原官軍手中有三張王牌:一是陝西兵;二是湖廣兵;三是保定兵。

陝西兵的總督先後是傅宗龍、汪喬年和孫傳庭,湖廣兵的總督先後有丁啓睿和侯恂,保定兵的總督是楊文嶽。陝西兵的主將是賀人龍,湖廣兵的主將是左良玉,保定兵的主將是虎大威。此外官軍還有孔貞會的四川兵、劉澤清的山東兵,朱大典的南京兵等,力量小而分散。崇禎帝力求三股勢力聯合圍剿民軍,但是在民軍的巨大壓力下,三軍主將尾大不掉,不能協調配合,導致戰事慘敗。朱仙鎮戰役後,楊文嶽逃到汝寧療傷,左良玉逃到襄陽喘氣,孫傳庭則在陝西閉門休息。

柿園之戰

孫傳庭在陝西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小有積蓄,崇禎帝不斷催促孫傳庭進軍,孫傳庭於十月份帶着新募的士兵出征。官軍一路上偃旗息鼓,潛行於山中,偷偷接近民軍,打算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河南郟縣,官軍潛至民軍附近,孫傳庭令部將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率中軍設下埋伏,牛成虎率前軍挑戰民軍,誘敵深入。

雙方接戰不久,牛成虎佯裝失敗,將民軍引入包圍圈,四面伏兵突起,民軍猝不及防,向東逃竄,官軍追殺三十里。孫傳庭在力不如人的時候,以智取勝,官軍取得了久違有勝利,然而由於此時天降大雨,官軍又餓又冷,沒能繼續擴大戰果。兵力上戰優勢的民軍主力殺了個回馬槍,官軍抵擋不住,孫傳庭率軍撤回陝西。

對於本次戰役失利我個人分析如下。對於戰爭不同的將帥有着各自不同的節奏掌控,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朝廷干涉過多,就會打亂了臨戰將帥的既定節奏。在陝西當地縉紳的不斷上言中,崇禎終於坐不住了,史料中‘促傳庭出關,促戰益急’這樣的記載不斷出現。無奈孫傳庭只得匆匆領兵出關與李自成作戰。雖然出兵倉促,具有卓越軍事天賦的孫傳庭在種種不利條件下,連戰皆捷。

李自成利用官軍飢困的窘境,‘賊棄甲仗軍資於道,秦兵趨利。賊覘我軍囂,反兵乘之,諸軍皆潰。’這便是出兵前孫傳庭極力上言‘兵新募,不堪用’,就是說士兵還需要訓練和加強軍紀約束,如若不然很可能會出現難以預料的結果。而在孫傳庭被捕入獄三年時間裏,楊嗣昌出走四川,與洪城疇、祖寬等圍剿張獻忠於四川湖廣一帶,河南空虛,李自成獨走河南,得李精白之子李信。李自成聽從李信的建議,散盡所有掠奪財物賑濟災民,有“迎闖王、不納糧”之詞,被饑民愛戴,一下子歸順李自成的民兵不計其數。

經此一戰,孫傳庭重新審視了李自成這個曾經的敵人。認識到李自成早已浴火重生,變的更加強大,強大到他自己已經沒有百分百把握戰勝了。所以孫傳庭及時調整了戰略,由原來的攻勢作戰改爲防守。計劃利用潼關以保證京師的上游,死守潼關,他認爲只要潼關不丟,明軍就有喘息的機會,而且趁這個時機應該抓緊操練新兵,謀定而後動。此時的崇禎要是明智的話,面對帝國僅剩的這支可控的精銳力量,應該是小心保護纔對。假如孫傳庭再敗亡的話,帝國就再也沒有了可用之精兵、可用之良將。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第4張

汝州戰役

孫傳庭自柿園之役敗歸陝西后,到處招兵買馬、發展生產、置辦武器,經過大半年的努力,陝西官軍實力有顯著增長。除了招兵買馬之外,孫傳庭還發明瞭一種戰車,上面裝載火炮,車廂裏存放士兵的衣服和糧食,名叫火車。這種火車共打造了二萬輛,組成一個火車營,由總兵的白廣恩統領。崇禎十六年五月,崇禎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不久又封他爲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並賜予尚方寶劍。

崇禎十六年八月,在崇禎的一再催促下,孫傳庭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衆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陝西官軍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由於河南境內赤地千里,缺少糧草,李自成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把後勤問題留給長途跋涉的官軍。

由於民軍放棄了潼關到郟縣的廣闊地帶,陝西官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八月上旬佔領洛陽,九月八日攻佔汝州,民軍督尉四天王李養純投降。李養純的投降後向官軍泄露祕密:民軍的老營在唐縣,精銳部隊在襄城,地方上任職的文武官員屯聚在寶丰。孫傳庭根據這個情報採取了有針對性的行動,首先攻破寶丰,斬僞州牧陳可新等,然後揮師唐縣,將安置在那裏的民軍家屬斬殺殆盡。九月十四日,官軍和民軍主力在郟縣進行激戰,民軍戰敗逃跑,官軍緊追不捨,果毅將軍謝君友被俘殺,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

後來民軍逃入襄城,官軍也尾隨而至。面對危局,一些民軍將士產生的投降的念頭。這時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城外露舍的官軍苦不堪言,由於道路泥濘,官軍的糧車難以移動,官軍的後勤出現問題。官軍希望破郟縣獲取給養,但是郟縣早己坐吃山空,破城後只得到一些騾馬,很快就被士兵們分食殆盡。這時李自成派大將劉宗敏率一萬名騎兵從小路抄到官軍後方,切斷官軍的糧道,爲了麻痹官軍,李自成用大牌寫下戰書,約定日期同官軍決戰,以此牽拌官軍。

士兵們有雨淋沒飯吃,情緒開始浮躁起來,孫傳庭無奈之下,只好決定回師迎糧,他命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自己統率嫡系陝西官軍分路回師打通糧道。陳永福部下士兵看到陝西官軍走了,自己卻被留下來忍飢挨餓充當替死鬼,都憤憤不平,也都跟在陝西官軍後面撤退,陳永福無法控制局面,官軍隊伍大亂,民軍乘機發起進攻,官軍全線崩潰。官軍逃到南陽才緩過神來,調頭迎戰民軍,雙方展開大戰。

民軍戰陣共有五重,第一重是饑民,第二重是步兵,第三重是騎兵,第四重是精銳騎兵,第五重是家屬。官軍攻破了民軍前三重戰陣,與第四重戰陣的精騎相持不下,鏖戰中,白廣恩部火車營招架不住,率先潰敗。火車營的潰敗引發連鎖反應,騎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戰場形勢瞬間發生鉅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爲一方追殺另一方。民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里,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民軍擴大戰果,乘勢奪取關中。兩次戰役,某些官兵臨陣倒戈,糧草匱乏都是失敗的主客觀原因,而兩次戰役正巧遇到大雨,也是導致最終失敗的關鍵因素。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第5張

三、精忠報國戰死渭南

崇禎十六年五月,朝廷命孫傳庭兼督河南、四川軍務,隨後升爲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加督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兵部侍郎張鳳翔“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崇禎帝不從。孫傳庭不欲倉促出戰,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傳庭不得已在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同時檄左良玉西上,總兵陳永福、秦翼明分別將河南與四川兵互爲犄角。

九月,孫傳庭在汝州兵敗,李自成一日內追殺四百里地,直攆孟津,明軍四萬餘人戰死,損失大量兵器輜重。十月初,李自成攻克潼關,總兵白廣恩、陳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萬軍圍攻孫傳庭,孫傳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孫傳庭戰死,時年51歲。

孫傳庭的死,崇禎皇帝難辭其咎,又一次暴露出崇禎皇帝急功近利、剛愎自用的性格。崇禎不聽良言,屢次催戰,但又無法保障後勤,致使明軍陷入絕境。崇禎聽楊嗣昌的話私自解散孫傳庭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秦兵主力,導致孫傳庭二次出山時無精銳部隊可帶,只能臨時募兵,導致最終戰敗而亡,帝國最後的脊樑孫傳庭就這樣被他斷送了。

明朝最後一張王牌孫傳庭爲何不能挽救大明王朝?爲何孫傳庭會有傳庭死,而明亡矣這麼高的評價呢? 第6張

爲何明將孫傳庭獲“傳庭死,而明亡矣”如此高的評價?

第一,孫傳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孫傳庭文武兼備,足智多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萬曆四十七年,孫傳庭中進士,擔任永城知縣,後升爲吏部驗封主事及稽勳郎中,因不滿閹黨魏忠賢專政,辭官返鄉。1636年起,孫傳庭開啓了他的戎馬一生。

其一,他帶領秦兵生擒高迎祥。崇禎九年,孫傳庭自薦陝西巡撫,專職負責對付農民起義軍。上任伊始,孫傳庭自籌糧款,招募兵馬,訓練出了一支極具戰鬥力的血性之師——秦兵。正是這支虎狼之師,在其後的歷次戰鬥中屢立奇功。此時,農民軍首領高迎祥準備從漢中進攻西安,受到孫傳庭的強烈阻擊,高迎祥屢功不下。於是,農民軍轉道子午谷,準備直入西安。孫傳庭早有準備,在子午谷設下重兵,伏擊高迎祥。戰鬥異常激烈,秦兵勇猛頑強,以一當十,最終全殲農民軍,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終被凌遲處死。

其二,他配合洪承疇大破李自成。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在潼關埋伏重兵,引誘李自成孤軍深入,打了農民軍一個措手不及,最後李自成僅剩18人逃跑。這一戰,孫傳庭幾乎蕩平了農民軍,取得完勝,將“關中羣盜悉平”。

第二,孫傳庭忠君愛國,忍辱負重,獨立苦撐大明江山。

首先,他蒙冤入獄。崇禎十二年,清軍入侵,崇禎下令各路兵馬馳援京師。由於孫傳庭主張力戰,和投降派楊嗣昌及高起潛素來不和,楊嗣昌千方百計阻擾孫傳庭入朝覲見崇禎。孫傳庭只好告病,崇禎聽信讒言,罷免其所有官職,將他逮捕下獄。在孫傳庭入獄的幾年中,李自成乘機做大,兵力發展到數十萬,佔領河南。明朝束手無策,無人能擋。

其次,他忍辱負重,再度出山。崇禎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崇禎在無人可用的情況被迫啓用孫傳庭。孫傳庭以江山社稷爲重,又一次義無反顧地扛起了阻擊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但此時的情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孫傳庭一手調教的秦兵已盡數遣散;農民軍今非昔比,日益強大;明朝因兩線作戰,國庫早已枯竭。孫傳庭在一無糧餉,二無軍隊的情況下,苦苦支撐,全力抵抗李自成的進攻,在柿園之役和郟縣之戰中均告負。這兩場戰役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直接決定了明朝的命運,並最終導致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

第三,孫傳庭是明朝的最後一根柱石。

曾經的崇禎,猛將如雲,良才濟濟。如孫傳庭、袁崇煥、洪承疇、盧象升、孫承宗。隨便挑出一個,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將,他們既能內平叛亂,又可外御入侵。但是,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呢?袁崇煥,遭清人離間,最終被崇禎以叛國罪凌遲處死;洪承疇,在鬆錦大戰中因糧草不濟,被迫降清。盧象升,在鉅鹿大戰中同清軍激戰數月,因楊嗣昌拒給糧草,高起潛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國。孫承宗,以76歲的高齡率家人死守高陽,拒不投降,被多爾袞綁在馬尾巴上拖死。

這些人的死,崇禎難辭其咎。他急功近利、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屢次催戰,又無法保障後勤,致使明軍陷入絕境。他用人不當,聽信讒言,妄殺忠良,致使忠臣受難,含冤九泉。當崇禎將自己掛在北京煤山的那顆歪脖子樹上的時候,仍然至死不明 ,將亡國之罪歸咎於他的臣子:“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爲奸臣所誤,以至於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