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明最後的將軍孫傳庭,生擒老闖王卻被害入獄?

大明最後的將軍孫傳庭,生擒老闖王卻被害入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孫傳庭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明朝最後的將軍孫傳庭,字伯雅,爲代州境內即今山西代縣振武衛人。儀表堂堂,多謀善斷,富有謀略。在萬曆四十七年,即1619年考中進士,被授職永城縣令。因爲對魏忠賢干預朝政心懷不滿,棄官隱居。崇禎皇帝即位後,授職爲吏部郎中,升爲順天府丞。在崇禎九年也即1636年,任職爲陝西巡撫,着手組建秦軍,用兵雄健富有謀略。

大明最後的將軍孫傳庭,生擒老闖王卻被害入獄?

其後孫傳庭設伏擒殺老闖王高迎祥,多次出擊大破義軍;而後又與洪承疇合圍大破李自成的義軍部隊,而李自成僅以身免,只剩十八騎逃遁,關中的農民義軍悉被孫傳庭所平,大大打擊了當時的農民義軍。在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12月盧象升鉅鹿戰死,大明朝廷本來欲用孫傳庭接替殉國的盧象升的職位,但緊接着就被下獄。

那麼到底得罪了誰而入獄的?

起初在崇禎十年,因爲與兵部尚書楊嗣昌的戰略策略不同而生嫌,對付起義的農民義軍,其實楊嗣昌提出的戰略根本就不是什麼戰略策略,楊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所謂戰略 ,其實就是全方位圍堵農民義軍,全方位包圍這也叫戰略?!而且崇禎皇帝也就相信了。

這樣就需要大量的軍餉和部隊。粗略一算,爲此要攤派兵馬12萬、餉銀280萬兩,而當時受災情、兵禍最爲嚴重的幾個地區如關中河南等已經是水深火熱了,這一加派,更是把老百姓逼上梁山。孫傳庭對此很有異議:

“軍兵屢戰,多經潰乏受挫之苦;連年征戰,民力疲竭”,

將官逼民反,必不能收到預期效果。而這時楊嗣昌爲了掩蓋自己的愚蠢和無腦,居然發難指責孫傳庭阻礙陝西軍務;逼得孫傳庭上疏悲憤申辯。其後屢屢爲楊嗣昌所抹黑陷害;而這時即崇禎十一年10月,後金八旗軍第四次入寨南侵,入援京師勤王,崇禎十一年,即1638年12月盧象升鉅鹿戰死,大明朝廷本來欲用孫傳庭接替殉國的盧象升的職位。

當此時與兵部尚書楊嗣昌多次就戰略問題發生矛盾,並因此受到了排擠和抹黑,最後皇帝傳旨對孫傳庭加以嚴厲訓斥,並不準孫傳庭不進宮晉見,就地在城外駐防。而同時洪承疇也到了北京,崇禎立派太監高起潛出城迎接,並馬上讓洪承疇進宮見駕面談。孫傳庭多年征戰,可以說是立功無數,大明崇禎卻沒有任何的賞賜,部下將士沒有升遷,甚至於陣亡將士的家屬連撫卹金都得不到。

這一冷一熱使得孫傳庭萬分鬱悶,急火攻心竟然耳聾,於是不得已上表報告皇帝自己兩耳已經聾了,無法繼續指揮作戰,請求還鄉治病。但是崇禎對孫傳庭的請求不予批准,並讓他負責河北山東等地的軍政要務。但是此時楊嗣昌卻抓住了孫傳庭報告自己兩耳已聾,借題發揮,陷害孫傳庭在欺君罔上,並煞有其事的說是因爲他之前受到皇帝的冷遇,所以孫傳庭懷有不平之心。崇禎直接將孫傳庭入獄待判。從此大明的江山將快速跌入深淵。

大明最後的將軍孫傳庭,生擒老闖王卻被害入獄? 第2張

孫傳庭的爲人的確是所有的事自有定見,也確實是精明強幹,這在性格上就有點負氣要強了,什麼事都不爲爲人下,只要認準了對皇帝忠心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有哪些問題,所謂自稱“以癡忠,取忌當路甚衆”。不苟合於同僚,或多或少的都跟他們有過摩擦;這些都爲他的下獄埋下了隱患。

楊嗣昌對皇帝順其歡心,對下則剛愎自用,而孫傳庭卻不吃這一套。平心而論,孫傳庭也未必應對得當。例如崇禎十年八月,石泉、漢陰失陷於義軍,楊嗣昌就指責是因爲孫傳庭相救才招此敗。而孫傳庭則強硬回擊,強調說陝南與關中不可能兼顧,那需要另設巡撫官員,如果朝廷無人可派,自己願意就任,但是陝西巡撫就需要另選他人了。這種迴應,讓朝廷的官員們明顯感到他是在負氣,尾大可能不掉,兵部尚書楊嗣昌則更是上疏崇禎皇帝進行抹黑。

除了兵部尚書楊嗣昌和宦官高起潛,還有與洪承疇等同僚關係不是那麼太友好。

至於總督洪承疇,孫傳庭自己還是認爲能與他同心協力的,但也清楚地明白自己“嘵嘵多口,未免取罪於督臣”。所以,他人已經感覺到兩人已不可能同心,對於孫傳庭的言論;如對洪承疇的指揮方略調度等表示過異議和不滿,洪承疇對他也是無法諒解。

再比如例如崇禎十一年三月,洪承疇指揮入蜀追剿義軍,指令孫傳庭在商雒等地進行堵截,沒想到李自成的義軍卻由川西,趁明朝部隊空虛從北上至陝西文縣一帶,逃出了合圍圈。在事後,孫傳庭對這一指揮上的重大失誤意見很大,還上疏皇帝辯析此事的具體情況。這肯定讓洪承疇心中不滿。在具體的軍隊事務上,孫傳庭也是性格急進,經常開罪同僚,有一個例子很明顯,那就是甘兵問題。

大明最後的將軍孫傳庭,生擒老闖王卻被害入獄? 第3張

在崇禎十年,皇帝考慮到孫傳庭兵力比較單薄,把在洪承疇麾下的甘肅部隊二千多人撥給他指揮調度,這部人馬的軍餉,隨即轉爲布政司來進行支出。孫傳庭特別不願意接受,在給崇禎的奏疏中言“此兵隨徵半年,功績寥寥”。最後此事不可變更後,孫傳庭又重新進行覈定甘兵的軍餉,在此大規模裁掉軍官三十一人,兵卒四百有餘,這樣的幅度裁軍,看似是精簡隊伍,減少了朝廷開支,但卻也令官兵心寒,同僚心生不滿。

看來孫傳庭耿介孤忠,除了得罪除了兵部尚書楊嗣昌和宦官高起潛,還有與洪承疇,以及或多或少的一羣同僚。當時即有人說:

“如此謂之極任也可,謂之極讓也可,即謂之任讓,兩無所據,而卻卸責焉亦可,非所望於該撫也。”

最爲重要的是崇禎皇帝所造成惡劣的政治生存環境

儘管孫傳庭他有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畢竟多謀善斷治軍有方,並且軍功卓越;在國難當頭之際,而遭到牆倒衆人推的局面,這與崇禎皇帝的行事風格大有關係;崇禎皇帝特有的刻薄,猜忌,寡恩,殘忍,急躁,自以爲是,剛愎自用,而造成的朝廷大臣們人人自危,生怕承擔責任,怕皇帝猜忌,同舟不共濟,不但不共濟,並且還將所謂的異己推下舟去有極大的關係;

綜上所述;這樣惡劣的政治生存環境,兇險程度並不亞於外面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並且大臣們互相監視,苛刻的互挑毛病已經成爲一種常態。而孫傳庭有着常人不具備的戰略眼界,和雷厲風行的超強執行力;輝煌的戰果出類拔萃的功績使他成爲出頭鳥,所以在遭受陷害之際,衆人推倒牆的局面出現,甚至連洪承疇都不幫助說話。

崇禎十四年春楊嗣昌兵敗畏罪自殺;12月洪承疇在遼海潰敗被擒;這時候崇禎皇帝面對糜爛不堪的兇險局勢已無人可用;三年之後,這時崇禎才突然想起了還在監獄待判的孫傳庭,將他開釋,並向他詢問局勢應對戰略。在孫傳庭新敗之後欲固守潼關,而又爲性急的崇禎所拼命逼迫出戰,然而崇禎真的是性急,如果孫傳庭不出戰,崇禎真的能急死,孫傳庭被催逼之下,不得已出戰。然而這一去戰場竟然馬革裹屍敗死;大明隨之滅亡。“傳庭死,明亡矣。”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