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萊蕪戰役是指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萊蕪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運動戰戰役。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背景

據當代作家田茂泉介紹說,1947年1月中旬魯南戰役結束後,隴海路以南整個蘇皖地區轉入敵後游擊戰爭環境。華中野戰軍主力北上轉入山東。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華東解放區對黨政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部隊進行了統一整編。中共華中局併入華東局,蘇皖邊區政府取消;新四軍軍部改爲華東軍區機關,取消原有的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的番號,正式成立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爲華東軍區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饒漱石爲華東軍區政治委員,粟裕爲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譚震林爲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華東野戰軍下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共11個步兵縱隊和1個特種兵縱隊。除留蘇皖地區兼蘇中、蘇北軍區的第11、12縱隊外,能夠集中使用的野戰軍主力爲9個縱隊約27萬人,華東軍區部隊約有30萬人。

魯南戰役後,蔣介石錯誤地判斷華東軍區部隊傷亡重大,不堪再戰,遂急忙調集53個旅31萬人組織“魯南會戰”。南線國民黨軍以整編第19軍軍長歐震指揮8個整編師20個旅(整編軍相當於兵團),組成主要突擊集團,自臺兒莊、郯城、城頭一線北犯臨沂。北線國民黨軍以第2“綏靖”區副司令長官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未整編),組成輔助突擊集團,由明水、周村南犯萊蕪、新泰,進行南北夾攻,企圖迫使華東野戰軍主力在臨沂地區與其決戰。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針對國民黨軍的作戰企圖,華東野戰軍決心集中主力24個師的兵力,將誘北犯之敵誘進至適當地區,選其突出的一路圍而聚殲。1947年1月31日,南路之敵開始北犯,但由於進攻之敵齊頭並進,穩紮穩打,不便分割殲滅。自膠濟路向南進犯的北線之敵李仙洲集團先頭部隊,同年於2月4日到達萊蕪。華東野戰軍認爲與其待機過久,不如主動放棄華東軍區首府臨沂,遂決定迅速北上求殲李仙洲集團。同年2月10日,華東野戰軍除留第2、第3縱隊僞裝主力阻擊南線之敵外,主力隱蔽兼程北上。19日,華東野戰軍各部逼近萊蕪、顏莊地區。22日,北線之敵第46軍由新泰退至萊蕪與第73軍匯合,華東野戰軍即將該敵包圍。23日,萊蕪被圍之敵向北突圍,戰至中午華東野戰軍攻佔萊蕪城,切斷了北逃之敵的後路。隨後,華東野戰軍主力自東、西兩面發起猛烈攻擊,至下午5時,將敵人全殲,戰役結束。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3張

萊蕪戰役

萊蕪戰役,華東野戰軍以臨沂一座空城,換取殲來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的重大勝利。此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南北夾擊,逼迫華東野戰軍在不利條件下與其決戰的計劃,這一戰役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瞭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國民黨軍遭此慘敗後,在華東戰場整整一個月都未敢出戰。

初步總結

(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戰前情況與部署

在我主力未轉移北上時,我原定於臨沂外圍殲滅敵人,並作了保衛臨沂的準備與部署,發出了作戰預備令,提出了在臨沂及其以南對敵作戰的三個方案。

第一方案:於敵佔我郯(城)碼(頭)後,首殲敵右路兵團第二十五師及第六十五師一部於郯城以東、東海以西地區。該敵戰鬥力較弱,側翼較暴露。

第二方案:如左路之敵前進較快,則首殲敵左路兵團第十一師於沂河以西蒼山地區。該敵側翼雖不暴露,但較薄弱,容易打。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4張

第三方案:如敵兩翼均遲滯前進,而中路突出時,我決定首殲敵中路兵團第七十四師於沂河以東、沭河以西地區。該敵戰鬥力較強,但當其沿郯(城)臨(沂)公路北進與兩翼距離較遠時,可能爲我殲滅。

在以上三個方案中,最好執行第一方案,殲敵右路;其次執行第二方案,殲敵左路。

爲了促使敵兩翼突出,我乃以第三縱隊主力於正面堅決抗擊中路之敵,以造成我於兩翼殲敵之機會。但當我於正面加強壓力後,敵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爲營戰法,緩步齊頭前進。

爲造成對敵作戰更有利的條件,我遂開始考慮到根本改變保衛臨沂的作戰方針問題,但最好能在臨沂以南打一仗,這樣在政治上對我更有利。因此提出以下補充方案:以第二縱隊向東南挺進,殲擊叛軍郝鵬舉部;同時虛張聲勢,謂我數萬主力東去威脅海州,造成敵之錯覺,迫使敵主力東援,我則以第三、第四縱隊配合第二縱隊運動中殲滅東援之敵(估計可能爲第二十五師、第六十五師乃至第七十四師)。如敵主力不來增援,或僅以小部來援,而以左、中兩路迅速向臨沂挺進,我則集中全力,決心殲敵第十一師於沂河以西地區。

在我第二縱隊執行此一方案完成任務後,左、中兩路之敵仍不前進。右路之敵不僅不前進,反向後退縮,第二十五師、第六十五師均自郯城以東撤向桃林及其東南地區。

由於調動不了敵人,我乃將主力撤至臨沂以北休整,並毫不猶豫地放棄臨沂,決心以主力北上,首先殲滅自膠濟線出動佔我萊蕪、新泰之敵。其理由爲:

1.敵在沂河以東、沭河以西寬約三四十里的正面,即擺上了二十多個團的兵力,整個南線有五十多個團,加上隴海線及臨(城)韓(莊)地區,敵集中兵力共達六十三個團,我亦集中五六十個團。在此情況下,與敵決戰,尚無把握。固然臨沂不能輕易放棄,據點。在整個敵我力量對比及人力、物力諸條件下,還不能採取死守方針,同時在敵人兵力未消耗到一定程度時,不應過早進行決戰。可是敵人卻認爲我非在臨沂決戰不可,因此敵人在戰略指導上拘泥於“攻其必爭之地”的教條。他們不懂得中國是個農業國家,我們今天的戰爭是在以農村爲根據地的環境中進行,我們尚無決心死守一點的必要。敵人不但犯了這一錯誤,而且實行了僅對工業國家戰爭適合採用的戰略轟炸。他們在臨沂足足轟炸了一個星期,然而炸燬我們的只是幾輛汽車和幾間茅棚。

2.在南線,我擬造成敵人弱點,但敵人很謹慎,不敢大膽前進;而北線之敵卻恰恰威脅了我們的後方。我們雖無重工業,但二十多萬部隊如果沒有一個後方,彈藥給養便無處供應,傷兵醫院便無處安插。因此,必須毫不猶豫地大踏步北上,首先解除敵對我後方的威脅。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5張

確定北上殲敵的作戰方針後,我預定計劃是在整個北線敵六個軍中,首先求得殲滅其三至四個軍。如能殲滅其三分之二(即四個軍),則不僅解除了敵對我後方的威脅,同時也解決了膠濟線上的敵人,從而打通渤海、膠東和魯中的聯繫,便於我今後集中更大兵力南下出擊,向津浦線、向中原以至向大別山發展,也便於我集中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今後更大規模的戰爭。

我主力北移後,估計可能造成敵人下列錯覺和動作:

1,敵認爲我臨沂不守,是由於宿北、魯南歷次戰役傷亡甚大,不能再戰,因此敵人可能乘機北進。這就造成敵分散兵力。

2,我在北線打響以後,解決萊蕪、新泰之敵以前,佔領臨沂之敵可能沿臨(沂)蒙(陰)公路北進,以圖與北線之敵對進,實行南北夾擊。另一可能是由臨沂西開向城地區,經棗莊至臨城再北上打通津浦線,以圖與濟南南下之敵會師。甚至也可能由臨沂東進,擴張地區,打通臨沂與海州的聯繫。但不論北進、西進或東進,都會改變敵入佔領臨沂時的集中態勢,造成敵人分散兵力,便於我今後南下作戰。

我在主力北上的同時,派少數部隊在運河線架橋,同時對兗州採取包圍態勢,聲言與劉鄧部隊會合,以迷惑敵人,造成敵對我判斷錯誤。

以上是我們主動放棄臨沂、主力轉移北上時的情況,以及我們的預定部署和要求。

經過

萊蕪戰役,情況變化之多,爲前所未有。

南線戰況

1.我主力北上時,敵人的情況是:第四十六軍在新泰及其外圍,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十五師、第一九三師在顏莊南北地區,第十二軍率第一一一師在萊蕪,第一一二師在口鎮及其以東至和莊地區,新編第三十六師在蒙陰寨及南北師店。

2.根據以上情況和我們的預定方針,打算一口氣殲滅敵人兩個軍比較困難,甚至可能打成僵局。因此確定首先殲滅位於第二線的王耀武嫡系第七十三軍及李仙洲總部(第四十六軍在前面,非王嫡系,爲保存實力,與我們有些聯繫,我可利用敵內部矛盾);爾後再集中全力殲滅第四十六軍。當時我們的部署是:以第一、第六縱隊組成左路軍,攻殲萊蕪、口鎮之敵;以第八、第九縱隊組成右路軍,殲滅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兩個師;以第四、第七縱隊組成中路軍,配合右路軍行動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6張

3.我們原來預計在北線打兩仗,第一仗打第七十三軍,第二仗打第四十六軍。這兩仗估計需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才能結束。因此,留了兩個縱隊鉗制南線之敵,要求在北線打響以後再放棄臨沂。但當我們部隊剛進抵指定集結地區(左路軍進抵羊流店地區,中路軍進抵蒙陰及其東北地區,右路軍進抵魯村地區)時,南線之敵即於十五日進入臨沂,與當時我北線預定戰鬥發起日期(最早爲十八日)相隔尚有四天。如南線之敵繼續前進,則在我打響第二天即可趕上與北線之敵會師。

北線敵情變化

南線之敵佔領臨沂後,北線敵情共發生了四次變化。

第一次敵情變化:十五日晚,王耀武發覺我部隊自費縣向西北運動,同時由於其南線部隊迅速進入臨沂,估計我主力轉移方向,乃於十六日調整部署,全線後縮。第四十六軍自新泰撤至顏莊地區;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的第十五師、第一九三師自顏莊撤至萊蕪地區;第十二軍的新編第三十六師自蒙陰寨及南北師店撤至口鎮、上有莊一線,歸第七十三軍指揮;第十二軍率第一一一師、第一一二師北調膠濟線,擔任張店、明水一線守備。

在敵人突然後撤的情況下,當時很使我們許多同志擔心,因爲我們部隊尚未到齊,有的兵團首長要求以右路軍切斷敵人退路,左路軍向萊蕪挺進。即使不能將敵全部殲滅,也可以吃掉它的“尾巴”。這個意見幸虧我們沒有同意,否則部隊一伸出去,這五萬多敵人就很難消滅。

第二次敵情變化:王耀武判斷我們要打他,將其部隊後撤,並獲得了徐州綏署的同意。但國防部參謀總長陳誠卻認爲我放棄臨沂,是由於魯南戰役傷亡巨大,不堪再戰,並謂劉鄧部隊未能打下民權,因此估計我可能放棄山東,退向黃河以北。陳誠妄圖乘此機會,實行南北夾擊,將我主力殲滅於沂蒙山區,乃令王耀武確保新泰、萊蕪,並派有力一部插向大汶口以南地區,斷我退路。我們得知此情況後,認爲還有殲滅敵人的機會。

十七日,王耀武執行國防部命令,又將其部隊向前推進。第四十六軍重佔新泰,李仙洲總部率第七十三軍第十五師仍在萊蕪,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一九三師接防顏莊,第十二軍仍守備膠濟線。

第一次敵情變化後,我仍堅持原定作戰方針,以左、右兩路軍先殲滅第七十三軍,中路軍切斷第四十六軍和第七十三軍的聯繫。第二次敵情變化後,我決定以第一、第八、第九縱隊殲滅萊蕪及其外圍之敵;第六縱隊以一個師直插和莊,其餘部隊殲滅口鎮之敵,任務完成後以一部控制口鎮,主力東移和莊地區,準備打擊自博山南援之敵;第十縱隊和獨立師搶佔錦陽關,得手後以一部對北警戒,主力殲滅上有莊之敵,策應第六縱隊對口鎮之敵攻擊;第四縱隊以全力殲滅顏莊之敵第一九三師;第七縱隊以有力一部鉗制自新泰北援的第四十六軍,主力集結爲總預備隊;第二縱隊(欠一個師)由南線趕到後,以一個師接替第七縱隊對第四十六軍的鉗制任務,另一個師進至蒙陰寨西北地區,監視第四十六軍行動。後爲加強打援力量,以第一、第八縱隊攻萊蕪;第四縱隊攻顏莊;第七縱隊切斷第四十六軍與第七十三軍的聯繫;第六縱隊全力攻口鎮,並配合第十縱隊和獨立師打擊可能自明水來援之敵;第九縱隊控制博山以南,全力對付可能自博山來援之敵。

第三次敵情變化:我部署剛定,敵又發覺我主力北移,特別是發覺我第一縱隊第一師在萊蕪以西等了兩三天,同時也發覺我右路軍在魯村集結,加上幾個逃跑的俘虜兵回去告密,情況又起了變化。

我原定十九日發起戰鬥,因時間倉促,準備不周,決定延至二十日。十九日,王耀武發覺我攻新(泰)、萊(蕪)意圖後,即令第四十六軍、第七十三軍軍部率第一九三師自新泰、顏莊地區星夜北撤,第七十三軍的第七十七師迅速自張店經博山南下歸建。我們得知此情況後,又變更部署:以第一縱隊攻萊蕪敵第十五師及李仙洲總部;如第一九三師向萊蕪靠攏,即以第四縱隊及第八縱隊一個師協助第一縱隊殲滅萊蕪之敵;以第八縱隊(欠一個師)和第九縱隊於博山以南殲滅南下歸建的第七十七師;以第七縱隊切斷顏莊第四十六軍與萊蕪第七十三軍之聯繫,待第二縱隊趕到後,即由該縱隊接替第七縱隊的任務,抽出第七縱隊作總預備隊;其他各部任務不變。

敵第七十七師十九日抵博山,二十日經和莊南下歸建,我原定以第八、第九縱隊於和莊地區將其殲滅,並定於二十日下午三時開始正式進入戰鬥(其餘各縱隊則定於二十日黃昏後進入戰鬥),避免過早打響,影響整個戰局(如三時打響,李仙洲總部五時方得知道,第四十六軍再向萊蕪靠攏,已來不及了)。但第八、第九縱隊於當日下午一時就打響了,二時正式進入戰鬥,於是情況又有了變化。

第四次敵情變化:敵發覺其第七十七師在博山以南的和莊地區捱打,即令第四十六軍於當晚(二十日晚)自顏莊星夜北撤萊蕪,並擬以第一九三師兩個團於二十一日上午自萊蕪北援,接應第七十七師歸建。當時,我們一方面要殲滅第七十七師,另一方面要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同時又要阻擊萊蕪之敵向東北增援,遂令第四、第七縱隊於當晚插至萊蕪、顏莊之間,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第四縱隊並參加攻擊萊蕪。當晚,口鎮及萊蕪外圍打響;第十縱隊佔領錦陽關。二十一日晨,敵第七十七師大部被我解決。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7張

從二十日晚到二十一日拂曉,第四、第七縱隊未完成切斷萊蕪、顏莊之敵的任務。第四縱隊在顏莊以東,第七縱隊在顏莊以北。我乃令該兩縱隊於白天不顧敵機空襲,繼續開進。第四縱隊以一個師插至萊蕪以南,以安莊爲目標;第七縱隊插至東西盤龍、紅埠嶺。並令第八縱隊全部於黃昏自和莊地區南開,與第一縱隊合擊萊蕪。第四、第七縱隊部隊運動後,我們得悉東西盤龍、安莊及萊蕪正南的懸羊吊鼓山都已打響,估計敵第四十六軍已被我拖住,可待第二縱隊主力趕到後,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共五個縱隊,同時解決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及第四十六軍於萊蕪、顏莊地區。

二十一日晚未接獲報告,二十二日晨獲悉敵第四十六軍已到吳家嶺,因第四、第七縱隊未能完全斷其退路,我預定於二十二日晚實施總攻,以第二、第四、第七縱隊解決第四十六軍,以第一、第八縱隊解決第七十三軍兩個師及李仙洲總部,使敵不能完全靠攏。

二十二日下午,第七十三軍一部進至萊蕪西北的南白龍,第四十六軍自吳家嶺進入萊蕪城,並擬以第七十三軍爲左路,第四十六軍爲右路,沿萊蕪至口鎮公路全部向北突圍。由於我未能切斷第四十六軍退路,敵兩個軍得以完全靠攏,從而增加了我軍困難。我乃決定以第一、第二、第七縱隊爲左路軍,統歸第一縱隊葉飛司令員指揮,負責解決萊口線(不含)以西之敵;以第四、第八縱隊爲右路軍,統歸第八縱隊王建安司令員指揮,負責解決萊口線(含)以東之敵;並令第六縱隊以一個師位於口鎮以南,阻敵北竄。後因準備不充分,且僅有第四縱隊在萊蕪附近,第二、第七縱隊距離尚遠,敵既靠攏,進攻又不易奏效,因此決定二十二日晚暫停攻擊。當時,估計敵人行動有兩個可能:

1.可能固守萊蕪。果如此,我則於二十三日晚集中第一、第二、第四、第七、第八縱隊實施總攻。敵靠攏雖難打,但過於密集,擠成一團,便幹我首先集中炮火予以大量殺傷後將其殲滅。

2.可能向口鎮方向突圍。因萊蕪城過於狹小,口鎮比萊蕪鎮大數倍,且儲有近百噸彈藥和數十萬斤糧食。如敵向口鎮突圍,我則佈置於運動中將其殲滅。

二十三日上午,敵分兩路平行向北突圍。第七十三軍沿礦山、南白龍向北,先頭到達高家窪地區,正與我第一縱隊前哨接觸,其後衛仍扼守礦山。第四十六軍沿北鋪、山子後向北,先頭到達芹村地區,正與我第六縱隊前哨接觸,其後衛仍控制萊蕪。當時有同志建議在敵未全部撤離萊蕪時即將其切斷,我們沒有同意。因萊蕪尚有第四十六軍兩個團,礦山仍爲第七十三軍一個團扼守,在敵人最後脫離工事以前,過早出擊,已向北之敵可能縮回來,這樣易打成僵局,增加我軍傷亡損耗。

萊蕪戰役簡介 萊蕪戰役過程詳情是什麼樣的 第8張

二十三日中午十二時,敵最後撤離萊蕪城,我乃以第四縱隊一個師佔領萊蕪城,切斷敵再回萊蕪的歸路,其餘部隊於下午一時全線出擊,李仙洲總部及第七十三軍(欠一個師)、第四十六軍全部遂於芹村、高家窪南北狹小地區被我全殲,戰鬥於當日下午五時全部勝利結束。

就整個戰役說來,我們部隊不斷調動,部隊指揮不斷變易,由於敵情的變化,我們也只得跟着變更部署。

這次戰役,解決敵人快,但情況變得也太快。我原預定於萊蕪戰役結束後,向北擴張戰果,繼續在膠濟線上殲滅敵第十二軍及第八軍一部。二十二日晚,我們同意第九縱隊以兩個團的兵力攻擊博山外圍。二十三日晚,令第九縱隊趕往博山以北,迅速包圍張店之敵,以待主力北上殲敵;第十縱隊嚮明水前進,以切斷膠濟線上之敵向濟南撤退的道路。但由於敵人跑得快,加上我們是超越敵之第一線,打敵第二線,通信聯絡做得差,因此我們的戰

戰役結果

此役,華東野戰軍傷亡8000餘人,殲滅國民黨軍1個“綏靖”區指揮所、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解放博山、淄川等13座縣城,使渤海、魯中、膠東解放區連成一片,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魯南會戰”計劃,取得了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