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河姆渡文化的人種屬於什麼人種?他們的生存方式是怎樣的

河姆渡文化的人種屬於什麼人種?他們的生存方式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2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稻穀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穀、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穀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釐米,最厚處超過100釐米。剛出土時稻穀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穀連外殼的隆脈、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鑑定認爲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個類粳、類秈及中間型等各種粒型的亞洲栽培稻屬雜合羣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爲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木構建築遺蹟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層都發現了木建築遺蹟,尤以第四文化層最爲密集和壯觀,總數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構件有木樁、圓木、長方形木材、帶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學家和古建築專家對遺蹟和木構件分析後認爲,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樁木爲支架,上面架設大小樑承托地板,構成高於地面的架空基座,再於其上立柱、架樑、蓋頂的幹欄式建築。在垂直相交的構件接點上,使用榫卯結構技術。把中國出現榫卯木作技術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文化的人種屬於什麼人種?他們的生存方式是怎樣的

河姆渡遺址發掘中共發現29排木樁,分析至少有6棟以上建築。根據木樁的排列與走向分析,當時的房屋呈西北———東南走向。從單體看,當時普遍採用連間長房子形式,其中最長一棟房屋面寬達23米以上,進深7米,房屋後檐還有寬1米左右的走廊過道。這棟房子可能是一個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門開在山牆上,朝向爲南偏東5°~10°。它在冬天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陽光取暖,夏季則起到遮陽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現代人所繼承。河姆渡時期的房屋建築佈局合理、設計科學、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使之有利人類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築外,在遺址第二文化層還發現了迄今爲止最早的水井遺蹟。水井構築於直徑約6米的鍋形水坑底部,用邊長2米的四排木樁圍成一個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個方木框作爲圍護。水坑四周還設有圓形柵欄,大概作護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時期,居址周圍河沼遍佈,但水體與海水相通,致使鹽份升高、苦鹵而不堪飲用。所以水井的出現是人類爲提高生活質量所作的努力,是人類本質所使然。

人體遺骸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沒有發現氏族公共墓地,只發現了27座零星墓葬。較完整的骨架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發掘結束後,人類學家韓康信、潘其風先生曾到發掘現場,對他們的年齡、性別、體形、人種作出鑑定。其中未成年的兒童9具,成年人4具,編號M23、M17的頭骨保存比較完整。

河姆渡文化的人種屬於什麼人種?他們的生存方式是怎樣的 第2張

(1)年齡。M23出自第三文化層,頭骨碩大,前額接近闊額型,顴骨寬而外突,下頜厚大,男性特徵明顯。根據現代人頭骨癒合和臼齒磨蝕度推算,年齡在30歲左右。M17頭骨前額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頜枝內翻,尖形頦,特徵顯示爲未成年女性,年齡約13-15歲。

(2)身高。按照遺骸主要骨骼長度,用中國現代人身長特徵,換算出身高。M23,身高爲169~170釐米。M17身高爲152~157釐米。

(3)人種。M23、M17顴骨較高和寬,鏟形門齒,與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樑、低矮的眼眶,與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居民更爲接近,應爲南方蒙古人種。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