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庶吉士既沒有沒有官秩和俸祿 爲什麼明朝的進士都搶着當呢

庶吉士既沒有沒有官秩和俸祿 爲什麼明朝的進士都搶着當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十年寒窗金榜題名,對於大部人讀書人來說已經完成了他們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取得進士頭銜以後,他們只需到吏部報到,等候觀政銓選,待朝廷有官出缺後,就能走馬上任,開啓自己的仕途。但對於有志於問鼎最高權力,成爲宰輔之臣的讀書人來說,還有一場更重要的考試需要通過,那就是館選。

庶吉士既沒有沒有官秩和俸祿 爲什麼明朝的進士都搶着當呢

明初,朱元璋爲了加強皇權,於是廢除宰相,分權六部,可萬萬沒想到歷史和他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在永樂朝間創立的近侍和顧問機構內閣發展到後來,手握票擬之權,成了事實上的宰相,權力之大絲毫不弱於前朝。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鬥爭,何況是高高的廟堂之上。閣臣權力大,特別是首輔,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人,想當的人趨之若鶩,爭個頭破血流。最初,閣臣大多是由皇帝直接點選,到後來則由大臣廷推,選出德高望重的官員作爲候選人由皇帝選擇,朝中官員爲了爭奪入閣的名額是各顯神通,在天順朝以後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潛規則。

庶吉士既沒有沒有官秩和俸祿 爲什麼明朝的進士都搶着當呢 第2張

通過科舉考中進士的士子們,除了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編修以外,其餘二、三甲進士想要進入翰林院,必須經過館選成爲庶吉士。

庶吉士,又稱庶常,是明朝時創立的一種官職,取自《尚書》“庶常吉士”之義,可以看作是翰林院培養的預備學員。庶吉士在翰林院學習觀政三年以後,經過考試,然後按照成績分授官職,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院,成績不如意者則出爲給事中、御史、州縣等官職。從二甲、三甲進士中選取庶吉士的考試就被命名爲館選。

館選出現的時間現在無法確定,在開始之初,館選的方式也多種多樣,靈活性較高,“或內閣自選,或禮部選送,或謂吏部同選,或限年歲,或拘地方,或採譽望,或就廷試卷中查取,或別出題考試”,內閣可以自選,吏部、禮部可以推薦人士,選拔時綜合考慮士子的年齡、籍貫,可以從殿試試卷中選擇優異的答卷,也可以另外出題考察選擇

正統十三年,出現了庶吉士的第一次館選考試記錄。

付內閣,例取平日所爲詩文,或翻閱殿試卷,兼採名實,行禮部使人延請至東閣前,會同吏部試以古文暨詩各一篇,合格者改送本院讀書。

庶吉士既沒有沒有官秩和俸祿 爲什麼明朝的進士都搶着當呢 第3張

正統年間戊辰科的考試,規定此次館選首先由內閣負責,通過閱讀士子們日常所作的詩文和殿試試卷,綜合考試名次和才華,選出合適的人由禮部邀請到東閣和吏部進行進一步考察,讓士子在規定時間內作詩文各一篇,優異者選爲庶吉士進入翰林院深造。

到弘治朝,館選的制度進一步規範,明確規定了士子投遞文章的時間、內容和篇數。

各錄其平日所作文字,如論、策、詩、賦、序、記之類,限十五篇以上,於一月之內赴禮部呈獻...本部仍將各人試卷記號糊名封送,照例於東閣前出題考試,其所試之卷與所投之文相稱,即收以預選。若其詞意鉤棘而詭僻者,不在取列。

除了日常著述的文章以外,士子們在東閣考試的成績直接影響能否被選爲庶吉士。東閣考試要求士子在規定時間內作詩文各一篇,其中文章主要是以政論內容爲主,探討君主如何安邦治國,如隆慶五年試題爲《知人安民說》,而詩歌的出題自由度較高,由考官應景而出,可詠物抒情,可讚頌軍功,可擔憂民生。在經過這一系列考察以後,入選的二、三甲進士正式被選爲庶吉士,成爲預備翰林。

庶吉士既沒有沒有官秩和俸祿 爲什麼明朝的進士都搶着當呢 第4張

翰林院作爲明清兩代的人才儲備之所,明代內閣、部、院以及衆多地方高官大多都出身於翰林院。讀書人通過科舉,再經過館選成爲庶吉士,如果能被選爲翰林編修、檢討,再一步步晉升爲侍講、侍讀、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到最高的翰林學士,則有入值內閣,位極人臣之望。

庶吉士雖然清苦,但士子們依然願意走這條路。被選爲庶吉士的士子們在翰林院進學三年期間,沒有品秩,沒有俸祿,一切開支花費都要由家人、親朋資助,但每一個有機會入選庶吉士的士子都會把握館選這一機會努力進入翰苑。只要成爲庶吉士,就有入閣的機會,即使三年培訓結束,未能入選翰林,改任外官的,吏部也會優先選用。不過庶吉士和翰林的編、檢之職並非定員,也不是每科都進行選拔,因此要想選入庶吉士,還需要一點點運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