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神話故事 > 大禹鑿開龍門山的傳說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大禹鑿開龍門山的傳說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禹鑿開龍門山的傳說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根據傳說,大禹開鑿的龍門山,就是現在龍門石窟所在。《水經注》記載:“昔大禹疏龍門以通水,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間,故謂之伊闕。”

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見於《墨子.兼愛中》:「古者禹治天下,西爲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北爲防原,注後之邸,池之竇,灑爲底柱,鑿爲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陝西中間的黃河,古人稱作西河。禹鑿龍門是爲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得利。

但在大禹那個時代,就當時的生產工具與技術水平,開鑿龍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大禹治水的事蹟傳至後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就把一切與治水有關的事都記到大禹的名下。

龍門,是指“鯉魚跳龍門”傳說中的龍門,又稱伊闕,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石窟所在。傳說龍門爲應龍開闢,當鯉魚躍龍門時,就有應龍盤旋上空。有詩賦贊曰:“闕之所成兮,得應龍之偉力”,闕即伊闕。

在禹鑿龍門之前,龍門山是一個相連的整體,不分東西兩山。伊水在龍門山之南積聚,受阻於此山無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時常洪水氾濫。

大禹鑿開龍門山的傳說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因此,大禹鑿開龍門山,使龍門山分爲東西兩半,伊水便得以從兩山中間向北流出。龍門山可作東西兩山的統稱,在其被伊水(伊河)分爲兩半後,其東山於武則天建香山寺後而專稱“香山”,而西山則繼續稱“龍門山”。

傳說中那個洪水氾濫的時期,洛水和伊水都因受阻而形成一片大的汪洋,類似於堰塞湖,當然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規模遠比堰塞湖大得多。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甚至遭受洪水之苦,於是帶領人民首先疏通了洛水,使之注入黃河,而伊水受阻於龍門山,因此鑿開龍門山使得伊水和洛水匯合一起注入黃河,從而解決了這裏的水患。

魚躍龍門的傳說故事,便發生在今洛陽龍門石窟所在地。相傳,禹闢伊闕以後,水流湍急,遊息於盂津黃河中的鯉魚,順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當游到伊闕龍門時,波浪滔天,紛紛跳躍,意欲翻過。

只見它從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一躍,一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着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一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變成了一條巨龍。

鯉魚們一個個挨着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爲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一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跳過者爲龍,跳不過者額頭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贈崔侍御》詩中寫道:“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