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沈園二首·其一》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沈園二首·其一》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沈園二首·其一

陸游 〔宋代〕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譯文

《沈園二首·其一》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斜陽下城牆上的畫角聲彷彿也在哀痛,沈園已經不是原來的池閣亭臺。

那座令人傷心的橋下春水依然碧綠,當年我曾在這裏見到她美麗的身影。

鑑賞

《沈園二首》乃陸游觸景生情之作,此時距沈園邂逅唐氏已四十餘年,但繾綣之情絲毫未減,反而隨歲月之增而加深。

本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回憶沈園相逢之事,悲傷之情充溢楮墨之間。

《沈園二首·其一》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城上斜陽”,不僅點明傍晚的時間,而且渲染出一種悲涼氛圍,作爲全詩的背景。斜陽慘淡,給沈園也塗抹上一層悲涼的感情色彩。於此視覺形象之外,又配以“畫角哀”的聽覺形象,更增悲哀之感。“畫角”是一種彩繪的管樂器,古時軍中用以警昏曉,其聲高亢淒厲。此“哀”字更是詩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當時心境的反映。這一句造成了有聲有色的悲境,作爲沈園的陪襯。

次句即引出處於悲哀氛圍中的“沈園”。詩人於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歲時所寫的《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序》曰:“禹跡寺南有沈氏小園,四十年前(按:實爲三十八年)嘗題小詞壁間,偶復一到,園已三易主,讀之悵然。”詩中並有“壞壁醉題塵漠漠”之句。那時沈園已有很大變化;而現在又過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僅“三易主”,且池臺景物也不復可認。詩人對沈園具有特殊的感情,這是他與唐氏離異後唯一相見之處,也是永訣之所。這裏留下了他剎那間的歡喜與永久的悲,《釵頭鳳·紅酥手》這首摧人肝肺之詞也題於此。他多麼渴望舊事重現,儘管那是悲劇,但畢竟可一睹唐氏芳姿。這當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園此時的一池一臺仍保持當年與唐氏相遇時的情景,以便舊夢重溫,藉以自慰。但現實太殘酷了,今日不僅心上人早已作古,連景物也非復舊觀。詩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見。

但是詩人並不就此作罷,他仍竭力尋找可以引起回憶的景物,於是看到了“橋下春波綠”一如往日,感到似見故人。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悅而是“傷心”的回憶:“曾是驚鴻照影來”。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賦》中所描寫的“翩若驚鴻”的仙子,飄然降臨於春波之上。她是那麼婉孌溫柔,又是那麼悽楚欲絕。離異之後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無限“傷心”。詩人賦《釵頭鳳》,抒寫出“東風惡,歡情薄”的憤懣,“淚痕紅浥鮫綃透”的悲哀,“錯!錯!錯!”的悔恨。唐氏和詞亦發出“世情薄,人情惡”的控訴,“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雖然已過了四十餘春秋,而詩人“一懷愁緒”,綿綿不絕,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一切早已無可挽回,那照影驚鴻已一去不復返了。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將永在心中。

創作背景

陸游一生最大的個人不幸就是與結髮妻唐琬的愛情悲劇。《齊東野語》曰:“翁居鑑湖之三山,晚歲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勝情,又賦二絕雲:(引詩略)。蓋慶元己未也。”據此可知,這組詩創作於宋寧宗慶元五年己未(1199年),是年陸游七十五歲。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