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齊天樂·蟬》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齊天樂·蟬》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齊天樂·蟬

王沂孫 〔宋代〕

一襟餘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爲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餘音更苦。甚獨抱清商,頓成悽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譯文

宮妃滿懷離恨,忿然魂斷,化作一隻衰蟬,年年都在庭院的綠蔭叢中哀嗚。它剛剛還在枝頭上嗚咽,不一會兒又飛到幽暗的密葉叢中嗚叫,一遍又一遍地將生死離別的愁緒向人深深傾訴。西窗外秋雨初歇,蟬兒驚動的聲音如玉佩在空中作響,又如玉箏調柱般美妙動聽。昔日的明鏡已經昏暗,容貌已經憔悴,可爲何蟬翼還像從前那樣嬌美?

金銅仙人鉛淚如洗,去國辭鄉,只可嘆她攜盤遠去,不能再貯藏清露以供哀蟬了。秋蟬病弱的雙翼驚恐清秋的到來,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滄桑歷盡,還能承擔起多少次斜陽的折磨?悽咽欲斷的啼叫更讓人覺得悲苦,可爲什麼她還欲獨自將哀怨的曲調吟唱,讓自己頓時承受這無盡的哀傷?而當此之時,她只能徒然追憶當年自己歡笑在薰風中,柳絲萬縷飄飛的美景

註釋

“一襟”句:一襟:滿腔。宮魂斷:用齊後化蟬典。宮魂,即齊後之魂。

涼柯:秋天的樹枝。暗葉:濃暗的樹葉。

瑤佩:以玉聲喻蟬鳴聲美妙,下“玉箏”同。調:調整弦柱。

“鏡暗妝殘”二句:謂不修飾妝扮,爲何還那麼嬌美。魏文帝宮女莫瓊樹制蟬鬢,縹緲如蟬。嬌鬢:美鬢,借喻蟬翼的美麗。

銅仙:用漢武帝金銅仙人典。

枯形:指蟬蛻。

消得:經受的住

甚:正。清商:清商曲,古樂府之一種,曲調悽楚。

漫想:空想。薰風:南風,此指夏天。

賞析

《齊天樂·蟬》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一襟餘恨宮魂斷”。起筆不凡,用“宮魂”二字點出題目。據馬縞《中華古今注》:“昔齊後忿而死,屍變爲蟬,登庭樹嘒唳而鳴,王悔恨。故世名蟬爲齊女焉。”詞中帶有濃郁的感傷色彩。詞的起筆直攝蟬的神魂,從而避開了蟬的環境和形態。“年年翠陰庭樹”,齊女自化蟬之後,年年隻身棲息於庭樹翠陰之間,於孤寂悽清的環境之中處活着。寫蟬在“翠陰庭樹”間的鳴叫聲。它忽而哽咽,忽而哀泣,聲聲悽惋。蟬在哀鳴,如齊女魂魄在訴怨。“離愁深訴”承上“宮魂餘恨”,“重把”與“年年”相呼應,足見“餘恨”之綿長,“離愁”之深遠。

“西窗過雨”,借秋雨送寒,意謂蟬的生命將盡,其音倍增哀傷。然而,“瑤佩流空,玉箏調柱”,雨後的蟬聲卻異常宛轉動聽,清脆悅耳,恰如擊打玉佩流過夜空,又如玉箏彈奏聲在窗外起,令聞者極爲驚訝。“瑤佩流空,玉箏調柱。”形容蟬聲,它使人聯想到有這樣一位女子:她素腰懸佩,悠然弄箏。這位女子或許就是齊女宮魂生前的化影吧!一度歡樂與“西窗過雨”後的悲哀相對照,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對比。

“鏡暗妝殘,爲誰嬌鬢尚如許。”是賦蟬的羽翼,出現在讀者面前的卻仍然是一位幽怨女子的形象。女子長期無心修飾容顏,妝鏡蒙塵,失去了光澤。既然如此,此時何以如此着意打扮?不甘寂寞還是心中有所期待?這裏的“爲誰”和上文“怪”字呼應,實爲憐惜。

上片詠蟬,從正反兩面互爲映襯。轉而寫蟬的飲食起居。

《齊天樂·蟬》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銅仙鉛淚似洗,嘆攜盤去遠,難貯零露。”詞從“金銅仙人”故事寫入,含意深遠,用事貼切,不着斧痕。據史載,漢武帝鑄手捧承露盤的金銅仙人於建章宮。魏明帝時,詔令拆遷洛陽,“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李賀曾作《金銅仙人辭漢歌》,有句雲:“空將漢月出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以餐風飲露爲生的蟬,露盤已去,何以卒生。

“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寫哀蟬臨秋時的悽苦心情。蟬翼微薄,哪堪陣陣秋寒,將亡枯骸,怎受人世滄桑。

“餘音更苦”,蟬之將亡,仍在苦苦哀鳴,令人頓覺悽苦異常。“餘音”與上片“重把離愁深訴”呼應。“甚獨抱清高,頓成悽楚”,“清高”意謂蟬的本性宿高枝,餐風露,不同凡物,似人中以清高自許的賢人君子。哀音颯颯,苦嘆造化無情,結局竟如此辛酸。

“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光明突現:夏風吹暖,柳絲搖曳,那正是蟬的黃金時代。輝光是雖甚,但已屬昨日之黃花,歡樂不再,徒增痛苦而已。

《花外集》和《樂府補題》中都收錄了這首詞。《樂府補題》爲宋遺民感憤於元僧楊璉真伽盜發宋代帝后陵墓而作的詠物詞集。詞中的齊後化蟬、魏女蟬鬢,都是與王室后妃有關,“爲誰嬌鬢尚如許”一句,還有可能關合孟後髮髻。詞中運用金銅承露典故,隱射宋亡及帝陵被盜事。詠物託意,且以意貫串,無有痕跡。

這首詞借詠秋蟬託物寄意,表達國破家亡、末路窮途的無限哀思。開始由蟬的形象聯想到宮女形象,由宮婦含恨而死,屍體化爲蟬長年攀樹悲鳴的傳說,爲全章籠罩悲劇氣氛。“病翼”、“枯形”,是形容飽嘗苦難的遺民形象。最後以寒蟬“漫想”二字,一筆將希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盡之勢。全詞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詞人哀吟,宛如寒蟬悲鳴,既貼物寫形、寫聲,又超物寫意,不失爲一首詠物佳作。

創作背景

王沂孫生活於宋末元初,切身地經歷南宋國之變,在他個人思想上留下一絲極深的抹不去的痛。他正當報國年華之時,目擊國家的敗亡,黯然傷神,又流落異族之手,情何以堪。該詞即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出,以寒蟬的哀吟寫亡國之恨。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