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詩經 蒹葭》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詩經 蒹葭》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蒹葭

【周·《詩經》】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詩經 蒹葭》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蒹葭(jiān jiā),即蘆葦。《蒹葭》出自《國風·秦風》,是《詩經》傳唱最廣的篇章之一,可講的內容很多,前人有許多評述、闡釋,這裏只談談它的核心——“從”。

“從”在這裏是追尋、求索的意思。“溯(sù)洄”,即逆流而上,“溯游”,即順流而下。“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就是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反覆追尋,上下求索的意思。詩中重複了三遍,且每遍的追尋場景有異,呈現出了越來越艱難的追尋歷程。

“道阻且長”是說追尋的道路漫長。“道阻且躋”是說道路越來越高峻、險峻,需要攀登。“躋(jī)”有登、升的意思。“道阻且右”是說道路越來越迂迴曲折,“右”有迂迴曲折的意思。

每遍都有“阻”字,“阻”就是險阻,是總說追尋之路有艱難險阻。在“阻”之後,每遍又換一種特殊的“險阻”:最先說“長”,之後說“躋”,最後說“右”。想想看,追尋道路是如此艱難——它漫長,它高峻,它曲折,還有什麼樣的道路比這更艱難的嗎?

《詩經 蒹葭》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該怎麼去理解呢? 第2張

之前我們講《桃夭》時講到過《詩經》“藝術的必然性”,這裏我還是要強調這一點。《蒹葭》講追尋、求索的艱難性,它講到了一種極致。我們再想想,最先說“長”,之後說“躋”,最後說“右”,不僅“長”“躋”“右”三字不可替代,而且三字的順序也不可變更。

如果大家再想一想,“蒼蒼”“萋萋”“采采”,“爲霜”“未晞”“未已”,“一方”“之湄”“之涘(sì,水邊)”,“水中央”“水中坻(chí,水中的小沙洲)”“水中沚(zhǐ,水中的小沙灘,比坻略大)”——想想這四組短語的同與異,並將這同與異和“長”“躋”“右”的同與異連接起來,對《詩經》“藝術的必然性”將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蒹葭》以其藝術必然性表現了“從”(追尋、求索)的美麗與憂傷——“伊人”就在眼前,彷彿觸手可及卻永不可及。這也是人類永遠的痛!這也就是人類的悲劇性本質所在。但人類的偉大就在於能以詩性去享受這個“追尋”的過程,以理性去化解這個“追尋”過程中的苦難。所以,人生代代無窮已,代代人生勇追尋。這種“代代人生”對“伊人”“勇追尋”的不絕情思,也就被概括爲人類的“企慕”之情。在這個情思點上,後世藝術家沒有創造出超越《蒹葭》的藝術作品來。這也是經典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一個證明。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