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詠蟬三絕”指的是哪三首詩?將精神理念寄託在蟬身上

“詠蟬三絕”指的是哪三首詩?將精神理念寄託在蟬身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有三首託詠蟬以寄情的名作,被後世譽爲“詠蟬三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蟬是很勵志的一種生物,其深藏泥土裏幾年甚至十幾年,纔有可見光明的瞬間,有許多蟬出生繁衍之後即逝,一生之經過真是十分悲壯。

蟬又名“知了”,由於和禪同音緣故,佛家認爲此物很有法性,一朝出土便叫嚷“知了知了”,是因爲已經參禪悟道,所以與佛法所謂“頓悟”有着密切關係。事實上,這與人們把蟬和竹子畫一起,寓意“知足(竹)長樂”;將蟬形玉墜掛在腰間,寓意“腰纏(蟬)萬貫”,此不過表達了人們內心裏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

“詠蟬三絕”指的是哪三首詩?將精神理念寄託在蟬身上

在我國古代即有對其記載:“蟬蛻與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司馬遷《史記·屈原》)人們往往認爲蟬生性高潔,晨露爲飲,出淤泥而不染,或許有感於此,蟬這種生物很得詩人的歡心,因而留下諸多與蟬有關的詩詞。

蟬成爲詩人託物言志的對象,反映着文人對政治、社會、人生的種種心理感受,在蟬身上寄託着自己的精神理念。“鷹風凋晚葉,蟬露泣秋枝。”(唐王勃《餞韋兵曹》)“高樹蟬聲入晚雲,不唯愁我亦愁君。”(唐雍陶《蟬》)“帽檐曉滴淋蟬露,衫袖時飄卷雁風。”(唐杜荀鶴《長安道中有作》)“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宋王沂孫《蟬》)這些都是不錯的詠蟬詩歌作品,但最爲著名的卻是被稱作“詠蟬三絕”的三首詩,蟬也因此三首詩而名聲大噪,成爲後世寄寓情感的良好標的。

“詠蟬三絕”指的是哪三首詩?將精神理念寄託在蟬身上 第2張

這三隻“蟬”都來自於唐朝,分別是:

第一隻喜悅之蟬,出自於以書法聞名於世的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食着清甜的露水,嘹亮的鳴叫聲從稀疏的桐葉間傳了出來。聲音之所以那樣響亮並且會傳播得很遠,不是憑藉秋風才產生這樣的效果,而是因爲蟬使勁往上爬得高才自然如此。蟬猶如此,何況人乎?人想要達到某個位置,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必須不斷地積累自己的能力,形成某種屬於自己的高度。

虞世南的蟬是一隻不斷上進、努力拼搏的蟬,用位於一定高度的吶喊時時提醒着大衆。

“詠蟬三絕”指的是哪三首詩?將精神理念寄託在蟬身上 第3張

第二隻高潔之蟬,出自於寫出家喻戶曉“鵝”的駱賓王。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剛升爲侍御史的駱賓王因疏事觸怒武后,被誣貪贓下獄。他在獄中寫下此詩,借歌詠蟬的高潔品行,表明自己的無辜和清白,希望能夠昭雪沉冤,本詩比興寓己,物我一體,用典自然貼切,情感遙深。一句“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悲苦悱惻之中,暗含憤慨,是一聲對命運不公的控訴,也是一種對正義的沉痛呼喚。

駱賓王的蟬是一隻遭受不白之冤、自證清白之蟬,用聲聲悲鳴發出嘶喊。

“詠蟬三絕”指的是哪三首詩?將精神理念寄託在蟬身上 第4張

第三隻惆悵之蟬,出自於“無題之王”、“朦朧詩君”李商隱。

《蟬 》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息高處難得吃飽,再叫喚也沒用,只是白白辛苦,就這樣徹夜悲鳴,無人理會,那些樹木依舊碧綠蒼翠,無情莫過於此。職位卑微的詩人到處漂泊,故園早已荒蕪貧瘠,此時耳聽蟬聲,同病相憐,由衷而起悲傷之情,因爲我也是如此清貧。“昔詩人什篇,爲情而造文……志思蓄憤,而吟詠情性,以諷其上,此爲情而造文也。”(劉勰《文心雕龍》)此詩抓住蟬的特徵先行摹寫,結合自身直抒胸臆,情感強烈,以蟬起至蟬結,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對蟬的刻畫逼真形象,對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兩者交融,渾然一統。

萬物無情實有情,蟬鳴有聲帶寂聲。夏日炎炎,在時間之外,仍彷彿聽到那一聲聲從唐朝傳到今朝的屬於歷史的呼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