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遣興》唐代戴叔倫所作,寫出詩人的淡泊名利

《遣興》唐代戴叔倫所作,寫出詩人的淡泊名利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戴叔倫,字幼公,唐朝時期詩人,其詩作多表現隱居閒適的生活和山林舒適的情調。樂府述民間疾苦,七絕清雋深婉,《全唐詩》存詩兩卷,有《戴叔倫詩集》傳世。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戴叔倫所作的《遣興》吧。

自然中尋找生命的意義,或者打發多餘的時光。每個人度過一生的長短方式,都互不相同,雖然結局都將一樣。明白這些東西又能如何?揹負着生活枷鎖的人們,早已消失掉掙扎的勇氣,至於擺脫這種生活模式,更是一種巨大的奢望。人之爲人,自陷泥坑。

《遣興》唐代戴叔倫所作,寫出詩人的淡泊名利

像螞蟻一樣來到這個人世間,何必再去理會那些惱人瑣碎,安靜於心,固守於情,謙和地過着自己的日子,無論貧窮或豪富,無論高貴或低賤,做好手中事,做最真實的這一個我。

《遣興》

【唐】戴叔倫

明月臨滄海,

閒雲戀故山。

詩名滿天下,

終日掩柴關。

戴叔倫是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人。出生於一個隱士家庭,故受隱逸思想影響嚴重。早年師事蕭穎士,以文學著名。晚年,上書歸隱山林,爲道士。

《遣興》唐代戴叔倫所作,寫出詩人的淡泊名利 第2張

“明月臨滄海,閒雲戀故山”。海風徐來,水波不興,有明月一輪高懸,倒映海面;山峯聳峙,松濤陣陣,有云霧縹緲半腰,依依不捨。一個“臨”字,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個“戀”字,雲聚雲散,皆是命中註定。

明月臨海,閒雲戀山,若妙筆繪就靈性的畫幅,緩緩地展現在我們的眼前。在這裏,似乎是真實的生活場景,本來就存在着;又彷彿來自於想象中的畫面,從心靈的泉眼中涌出。或幻想,或現實,然而不管如何,真假都不再重要,都像五彩的夢境吸引着人去注視着這一切。這是一種構造於當下的精彩場面,它們是屬於詩人的,從而奠基着心靈家園的最終尋覓着安謐和淡泊。

《遣興》唐代戴叔倫所作,寫出詩人的淡泊名利 第3張

“詩名滿天下,終日掩柴關”。開端兩句鋪墊完畢,給大家描繪一番隱逸環境的美妙之處,招人耳目。且看你是否同道中人,或願選作一名瀟灑的風流隱士。畢竟,大好時光,本就是用來浪費的。圖窮匕現,給我們展現的卻是詩人自己的終極目的:無論詩名如何譽滿天下,且自關好柴門,作一個無慾無求的山中隱士,安然度日。

詩人是含蓄的,也是矯情的。有人說,其雖有盛名,卻甘願隱逸山林,不爲瑣碎名譽所累,淡泊名利,是爲真高人真名士,於細微之處當可見其堅貞操守。我卻覺得無論再做“掩柴關”的動作,也無法遮蔽其內心深處的那一分沾沾自喜之意。這一切推理都並不是無事生非,而是依據充斥着豪情的“詩名滿天下”得來。此一句寫下,雖則僅有五字,卻洋溢着滿滿的自得之情。若無名聲,何須遮蓋?若需掩飾,終爲盛名所累矣。

在某一個節點之上,人會產生多種複雜的情感,特別是每當寫詩或作文的時候。澎湃的情緒彷彿奔涌的大河,會使人完全迷失其中,喪辨析自我內在所求。所謂的“文思泉涌”,大抵如此。可控,則出名篇佳作;失控,則流於陋俗流弊。本詩當爲佳作,言辭使用恰當,節奏控制得當,在感情自得自洽之中仍保持清醒,能夠清晰分辨出內心追求的那些東西。這一份詩人必須的冷靜,恰似冷水淬熱鐵,煙散見真諦,其中蘊藏內涵,值得三思。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