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唐朝詩人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唐朝詩人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都護驄馬行》,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高都護驄馬行》

唐朝:杜甫

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

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養隨所致,飄飄遠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氣猶思戰場利。

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

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

青絲絡頭爲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

古詩簡介

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言歌行。這是一首詠馬詩,詩人借驄馬的伏櫪境遇、雄姿才力以及立功心願,比喻自己困守長安的遭際和自己的才能襟懷,寄託自己施展抱負的願望。此詩分四段,每段四句。起四句爲第一段,敘寫驄馬立功西域;“功成”四句爲第二段,寫驄馬的性格;“腕促”四句爲第三段,寫驄馬的骨相才氣;末四句爲第四段,寫驄馬的志願。全詩結構嚴謹,構思精巧,借物抒情、託物言志表現得淋漓盡致。

唐朝詩人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譯文

安西都護毛色青白相間的驄馬,聲名大噪,隨着它主人東至長安。

驄馬雖是牲畜,卻有人的感情,全心全意幫助它的主人建立大功。

從前,驄馬立功西域,如今,它隨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養在廄裏。

它不甘心接受伏櫪豢養的恩惠,它並沒有衰老,故時刻不忘建功沙場。

因爲它腕促蹄高,踏地如鐵,所以幾次蹴踏,就使層積的交河冰破裂。

它五花毛色散在各處,如滿身雲錦,奔馳萬里才能見到身上汗流如血。

長安壯年都不敢騎乘它,騎術高手駕御它在城裏風馳電掣,全城人都知道它。

帶上青絲絡頭老死,並非它的志向,怎樣才能出橫門道,重新馳騁於戰場呢?

註釋

⑴高都護:即高仙芝,唐玄宗時期著名軍事將領。都護:官名。唐朝置六大都護府,統轄邊疆地區,都護府長官稱“都護”。驄(cōng)馬:青白色相雜的馬。

⑵胡青驄:西域的駿馬。

⑶聲價:名譽身價。歘(xū):同“忽”。

⑷臨陣:謂身臨戰陣。

⑸大功:大功業,大功勞。

⑹惠養:猶豢養。隨所致:隨所託身之主人。

⑺流沙:泛指西北沙漠地區。

⑻櫪(lì):馬槽。

⑼猛氣:勇猛的氣勢或氣概。

⑽腕(wàn):一作“踠(wǎn)”,馬腳與蹄相連接的部位。踣(bó)鐵:踏地如鐵,比喻馬蹄堅硬有力。踣:踏地。

⑾“交河”句:言交河有層積之冰,馬幾度蹴踏之而破裂。交河:西域河名,源出交河縣,流經高昌縣。幾蹴(cù):幾次踩踏。

⑿五花:唐人喜將駿馬鬃毛修剪成瓣以爲飾,分成五瓣者,稱“五花”。

⒀“萬里”句:極寫馬的材力,必須萬里,方見流汗。

⒁壯兒:猶健兒。

⒂掣(chè)電:閃電。亦以形容迅疾。傾城知:全城無人不曉。

⒃青絲:指馬繮繩。絡(luò)頭:馬籠頭。

⒄橫門:代長安城北西起第一門,是通向西域的大道。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八、九載(749、750年)間。天寶六載(747年)三月,安西副都護、都知兵馬使、充四鎮節度副使高仙芝作爲行營節度使,率軍萬人,征討小勃律國。當年八月,平定小勃律國,虜獲小勃律王。因這次戰功,高仙芝被提升爲鴻臚卿、代理御史中丞,併兼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天寶八載(749年)入朝,加特進,兼左金吾衛大將軍同正員。天寶九載(750年),又出征討伐石國。此詩當作於高仙芝入朝後、出征前這段時間裏。

唐朝詩人杜甫的《高都護驄馬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第2張

鑑賞

此詩爲七言歌行體,凡十六句,分成四段,每段四句。首段寫驄馬的來歷。“安西都護胡青驄,聲價欻然來向東”,高仙芝是安西都護,他的毛色青白相間的驄馬,隨着主人東至長安,名聲與身價也隨之驟增。“此馬臨陣”二句,補敘驄馬曾在邊地立過戰功,它雖是牲畜 ,卻有人的感情。一心助主人建立大功。“與人一心成大功”句,深受清代詩歌批評家沈德潛激賞,可見它們都是杜甫頌馬德的名句。

次段“功成惠養”四句,描寫驄馬的性格。這一段詩意緊承上文,從前,驄馬立功西域,如今,隨主人入朝,受着恩惠被豢養在廄裏。“飄飄遠自流沙至”,意思是說驄馬從遙遠的沙漠地區來到這裏。此句照應上文,與“來向東”同意,仍然是敘述驄馬的來歷。繼而,詩人借用曹操《步出夏門行》詩意,稱譽驄馬的品格。老驥伏櫪,尚且有千里之志,何況驄馬並沒有衰老 ,“雄姿”尚在,“猛氣”猶存,因而,它不甘心接受伏櫪豢養的恩惠,時刻不忘建功沙場。詩意透進一層,駿馬的品格表現得極爲鮮明。

“腕促蹄高”四句,概述驄馬的骨相形貌,二句寫腕蹄,二句寫身軀。“腕促蹄高如踣鐵,交河幾蹴曾冰裂”。據《相馬經》載,良馬腕須短促,促則力健;蹄須高厚,蹄高則堅硬。正因爲腕促蹄高,踏地如鐵,所以幾次蹴踏,就使層積的交河冰破裂。“五花散作雲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五花,驄馬毛色,散在各處,如滿身雲錦。這匹驄馬是汗血馬,奔馳萬里,才能見到身上汗流如血。這兩句已從馬的形貌寫到馬的材力,與末段詩意緊相銜接。

末段四句寫馬的才力和志向。“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電掣傾城知”,二句承上文詩意,繼續寫出馬的才力。因爲它雄俊絕倫,京都“壯年”都不敢騎乘它,騎術高超的人駕御它,風馳電掣地在城裏奔跑,全城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匹良馬。“青絲絡頭”二句,照應“雄姿未受伏櫪恩”,寫出驄馬嚮往西域戰場,詩人代馬言志,是說帶上青絲絡頭,老死在槽櫪間,這並非它的志向,它要衝出橫門道,重新馳騁於西域戰場上。橫門道是去西域的必經之道,出橫門道,意謂欲馳驅於戰場。以感慨的語調結束全篇,更能點明全詩的題旨。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結構獨到。杜甫的歌行,縱橫跌宕,富於變化。此詩的篇幅雖然不長,但在結構上,頗見詩人的匠心。他並沒有走從馬的形貌寫到它的品性、志向這種藝術構思的.老路,就題落筆,從高都護回朝,寫到驄馬的來歷,第一段敘驄馬立功西域,第二段接寫它因功成而受到惠養,第三段寫馬的骨相形貌,與第二段“雄姿 ”、“猛氣”相吻合,又爲第四段寫馬的才力和志向作鋪墊。可以說,這樣安排,不但層次清楚,而且很注重前後的關聯,達到了更好“寓情於物”的審美效果。詩人將馬的來歷、形貌、品性、志向融合起來描寫,分插各段中,其結構方法適應了連接聯想的構思特徵。

其次,前後照應。詩歌十六句,共四段。詩人在段與段之間,前後銜接緊湊,前後相互照應,情感線索蘊含其中,筋脈聯絡,如走月流雲,使馬的形象生動,也有利於表現思想情感。

再次,詠物特點。作爲詠物詩,此詩摹寫驄馬的形貌、才力、品格、志向,句句寫馬,體貼入微,頗得其神理。詩人藉着驄馬的伏櫪境遇,比喻自己困守長安的遭際;藉着驄馬的雄姿才力,喻寫自己的才能襟懷;藉着驄馬的立功心願,寄託自己施展抱負的願望。杜甫確是一位“未受伏櫪恩”、“猶思戰場利”的、不懈地追求理想的詩人。可以說,借物抒情,託物言志在詩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另外,講究韻律。這首詩的前三段,各押一韻(一、平聲東韻;二 、去聲寘韻;三、入聲屑韻),唯獨末段卻是二句押一韻,“騎”、“知”,押平聲支韻,“老”、“道”,押上聲皓韻。沈德潛對此詩結句的用韻評價甚高。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