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黛玉當面諷刺寶釵後,探春聽到是什麼態度?

黛玉當面諷刺寶釵後,探春聽到是什麼態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賈探春的故事。

因爲寶釵的確是膠柱鼓瑟、矯揉造作了。探春同意黛玉的觀點,這是對事不對人。

這個情節發生在第五十一回,寶琴寫了十首懷古燈謎。大家都誇讚,寶釵卻說:“前八首都是史鑑上有據的,後二首卻無考,我們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兩首爲是。”黛玉馬上反對,說寶釵是“膠柱鼓瑟、矯揉造作”。

黛玉當面諷刺寶釵後,探春聽到是什麼態度?

寶琴這十首詩,前八首都是詠史,張良也好,馬援也好,都是歷史人物;赤壁之戰也好,昭君出塞也好,都是歷史事件。後兩首呢,卻是《西廂記》《牡丹亭》的故事,屬於文學作品,雖然我們並不知道寶琴看的是小說,是劇本,還是戲曲。

一說《西廂記》《牡丹亭》,我們就想起來了,劉姥姥二進大觀園,行酒令時黛玉“失於檢點,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事後寶釵給她指出,是釵黛建立友誼的開端。

平心而論,讀《牡丹亭》《西廂記》,在那個時代的閨閣之中,的確是不甚檢點的。寶釵小時候也讀過,被大人發現後“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嚴厲批評而且懲戒過。

受到嚴厲的批評,會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一種是完全接受批評者的意見,對自己的行爲深以爲恥、堅決改正,另一種是不接受批評者的意見,甚至引起反激,你越不讓我看,我就越看。寶釵顯然是前者。不僅以後不再看這些“雜書”,而且認爲“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

寶釵教育黛玉的話,並不是唱高調,而是真的這樣認爲,所以她的勸誡顯然特別真誠——否則,也不會引起黛玉“心下暗伏”了。黛玉是何等聰明?她“心下暗伏”的並不是寶釵的觀點,而是寶釵的真誠。

因爲寶釵的真誠,黛玉也以真誠相報,所以纔有“金蘭契互剖金蘭語”、與寶釵共飲一杯茶、認薛姨媽爲乾媽、在寶釵搬離大觀園時馬上去看望這一系列的事件。甚至,在寶釵給寶琴的懷古詩提意見時,黛玉馬上出來反駁,也是她們真誠友誼的一種體現。而黛玉的反駁,並不是諷刺,卻是明貶暗褒、代爲解圍。

黛玉當面諷刺寶釵後,探春聽到是什麼態度? 第2張

爲什麼說是解圍?寶琴是寶釵的堂妹,在賈府這個環境裏,她們纔是自己人,寶琴如果出洋相,寶釵也跟着丟人。爲什麼賈母特意派琥珀告訴寶釵“別管緊了琴姑娘”,就是因爲大家都清楚,寶釵對寶琴是負有責任的。

這也就是寶釵爲什麼要強調“我們也不大懂得”,要求寶琴“另作兩首”的原因了:讓人看出寶琴讀過《西廂記》《牡丹亭》,那是很丟人的事。

黛玉的反駁,其實是解圍:“這兩首雖於史鑑上無考,咱們雖不曾看這些外傳,不知底裏,難道咱們連兩本戲也沒有見過不成?那三歲孩子也知道,何況咱們?”指出寶琴瞭解“小紅骨賤最身輕”“不在梅邊在柳邊”,是通過看戲,而不是看“外傳”“雜書”。

雖然讀《西廂記》《牡丹亭》小說或者劇本是禁忌,但看戲是允許的。因爲戲曲演的是片段,有些“少兒不宜”的內容根本不會出現在點戲單子上。

元春省親時就有《離魂》,是《牡丹亭》裏的一出。按說這一出的內容不應該出現在省親大典上,但是可能是爲了某種象徵意義,作者安排它出現,還是元春欽點。有了這個鋪墊,黛玉所說的通過看戲瞭解這些故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黛玉反駁寶琴,是替薛家姊妹解圍。寶釵當然理解她的用意。但是寶釵理解不頂用,關鍵是旁人是否認可。如果別人認爲“戲上哪有這些話?明明是看‘雜書’看來的”,黛玉的反駁也無效,寶琴的詩作也丟人,寶釵也跟着丟人。

黛玉當面諷刺寶釵後,探春聽到是什麼態度? 第3張

於是探春說一句“這話正是了”,代表“旁人”認可了黛玉的解讀,也就認可了寶琴的詩作。

也不止探春,接下來李紈又說“他原是走到這個地方的……並不是看了《西廂》《牡丹》的詞曲,怕看了邪書。這竟無妨,只管留着”,她們的態度共同構成了對黛玉的認可。於是寶釵“方罷了”。

總結一下:寶釵要求“另作兩首”,是擔心寶琴的詩作有“不檢點”的因素;黛玉的反駁,是替寶琴解圍,也是替寶釵挽回面子;而探春與李紈的話,是認可黛玉的反駁,也就是認可寶琴並沒有不檢點。通過這一番對話,寶釵的目的就達到了。

這幾乎是大觀園裏最和諧的場面了,並沒有勾心鬥角、挖苦諷刺的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