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古文名著 > 清初祕書院大學士王永吉所撰:《御製人臣儆心錄》作品簡介

清初祕書院大學士王永吉所撰:《御製人臣儆心錄》作品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御製人臣儆心錄》,是清初王永吉所撰,頒佈於順治十二年,即1655年。因爲有順治皇帝作的序,所以有“御製”二字。儆心,意思是警惕自己的思想。換言之,就是要有自律意識。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作者王永吉,字修之,號鐵山,江南高郵,即今江蘇高郵人。明天啓五年進士,任知縣。崇禎十五年,擢升爲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官至薊遼總督。明朝滅亡後,王永吉降清,順治二年任大理寺卿,四年任工部侍郎,八年任戶部侍郎,十年升兵部尚書。次年轉都察院左都御史,擢祕書院大學士。順治十六年卒。諡號文通。

清初祕書院大學士王永吉所撰:《御製人臣儆心錄》作品簡介

寫作背景

王永吉寫作此書的背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蓋因勳臣譚泰、石漢,大學士陳名夏等先後以驕怙伏法,因推論古來奸臣惡跡,訓戒羣臣,俾共知炯鑑也。”其中譚泰爲滿洲正黃旗人,授徵南大將軍,屢建戰功,後被指恣意專橫、營私擅政,順治八年被處死。

陳名夏,明崇禎十六年進士。後投靠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又降清,官至祕書院大學士。因勾結朋黨、擅權亂政而被彈劾,順治十一年被殺。可見,順治年間的幾起大案要案,引發了統治者對吏治問題的思考,使其感到有必要告誡百官以此爲鑑。而警示的關鍵,在於從思想上引起重視,強化爲官者的自律意識。

內容

御製人臣儆心錄》由植黨論、好名論、營私論、徇利論、驕志論、作僞論、附勢論和曠官論八個部分組成,基本涵蓋了古代官場的主要弊端。

這八種現象是古代官場的常見病,也是腐敗的誘因,甚至有的本身就是腐敗。

需要指出的是,封建官場腐敗的根源在於封建制度本身,以及寄生其中的官僚體制。腐敗的實質是濫用公共權力,產生的背景是私有制度,並與剝削階級、國家存在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繫。

封建最高統治者以天子自居,建立的是“家天下”的王朝;統治階級壓迫和掠奪廣大勞動人民,造成社會貧富兩極分化。這是最大的腐敗。此外,封建官場腐敗還與官僚體制的以下幾個顯著特點有關。

一是嚴密的人身依附關係。封建官場普遍存在着人身依附關係,上司掌控下屬的政治生命,下屬的獎懲黜陟完全由上司決定。衙門內部及官員之間互相聯絡,一損皆損,一榮皆榮。這種關係在家族中依靠血緣維繫,在國家層面即官場則主要靠金錢、情感維繫。這就爲權錢交易、拉幫結派提供了溫牀與土壤。

二是所掛靠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的社會。人治社會權比法大,制度只是一塊可以隨時更換的招牌。新王朝建立伊始,一些有作爲的帝王都會狠抓吏治,規章制度也能較好地發揮作用。但逢衰世或者政治昏暗,規章制度便形同虛設,或者廢置無常,如同兒戲。反腐敗沒有制度上的根本保障,也就無法遏制腐敗。

清初祕書院大學士王永吉所撰:《御製人臣儆心錄》作品簡介 第2張

三是融化在官僚體制中的傳統親情文化。具體表現爲官員對門生故吏的認同,以及在提攜時親情和友情成爲優先考慮的因素。親情、友情重於職業操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在這種氛圍中,爲官者的道德恥辱感接近於零。

面對腐敗的現實,封建統治者以及有識之士也曾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良方。但是他們看不到或不願看到官僚體制以及封建制度這個根本弊端,而只能用傳統的方法即法治與德治進行治理。法治指用法家的嚴刑酷法,這是事後的懲治。

但嚴懲貪官污吏只能收效一時,不能永久根治。而且在古代人治社會,高壓懲治稍一鬆懈,官場貪風即會反彈。德治指用儒家的道德禮教,這是事先的防範。在同一個體制下,官員個人的品行會有天壤之別。

德治的目的在於培養官員的爲臣之道,而其中首要的就是官員的自律行爲。《御製人臣儆心錄》就是培養官員自律意識的一部“教科書”。

對從政者的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即便在今天也是如此。而古爲今用,又是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這本書仍然具有它的現實價值。

閱讀此書,思考古今官場的通病,可以加深我們對治理腐敗等頑症痼疾長期性、艱鉅性的認識,並促使我們進一步探討在新形勢下遏制腐敗的治本之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