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生平簡介,著述名錄

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生平簡介,著述名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毛奇齡(1623—1716),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於一、齊於,號秋晴,又號初晴、晚晴等,紹興府蕭山縣(今浙江杭州市蕭山區)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討,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復出。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餘卷。毛奇齡與弟毛萬齡並稱爲“江東二毛”;與毛先舒、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揚州八怪”中的金農及陳撰均爲其徒弟。

生平簡介

清初經學家、文學家毛奇齡生平簡介,著述名錄

毛奇齡四歲識字,由其母口授《大學》,即能琅琅成誦。少時聰穎過人,以詩名揚鄉里,十三歲應童子試,名列第一,被視爲“神童”。當時主考官陳子龍見他年幼,玩笑說:“黃毛未退,亦來應試?”毛奇齡答道:“鵠飛有待,此振先聲。”衆人皆驚。明亡,哭於學宮三日。後曾參與南明魯王軍事,魯王敗後,化名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明亡,清兵南下,他與沈禹錫、蔡仲光、包秉德避兵於縣之南鄉深山,築土室讀書。毛奇齡生性倔強而恃才傲物,曾謂:“元明以來無學人,學人之絕於斯三百年矣。”評判言詞過激,得罪人多,因此仇家羅織罪名,遭幾度誣陷。後輾轉江淮,遍歷河南、湖北、江西等地。賴友人集資向國子監捐得廩監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舉博學鴻儒科,授翰林院檢討、國史館纂修等職,參與纂修《明史》。其間以《古今通韻》1捲進呈,得到讚賞,詔付史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任會試同考官。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因兩膝腫脹,關節僵硬,辭職歸隱,居杭州竹竿巷兄長萬齡家,專心著述。曾結識湯斌,與閻若璩等多有辨難。從學者甚多,著名的有李塨、邵廷采等。毛奇齡70歲時,自撰墓誌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在家病逝,葬於蕭山北幹後浦灘。

著述名錄

毛奇齡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亦工詞,擅長駢文、散文、詩詞,都自成家數。精通音律,並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齡博覽羣書,經學詞章,各擅勝場。遇有異說,必“搜討源頭”、“字字質正”,好持自己獨特見解。其所撰《四書改錯》是針對朱熹《四書集註》之抨擊。毛奇齡一生以辯定諸經爲己任,力主治經以原文爲主,不摻雜別家述說。他在少林寺寫的《大學知本圖說》,爲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衆多著作,均闡明他的治經思想。除潛心經學外,對地方誌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蕭山縣誌刊誤》3卷等。此外,毛對文學、音樂頗有造詣,好詩詞歌賦,著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多卷;又曾教授樂律,著有《竟山樂錄》4卷、《樂本解說》2卷等。近人邵瑞彭評其詞“雅近齊、樑以後樂府,風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齡以經學傲睨一世,挾博縱辯,務欲勝人,抨擊朱熹《四書集註》,撰《四書改錯》,阮元嘗推他對乾嘉學術有開山之功。他亦好爲詩。初受知於陳子龍;反覆變化,由三唐而上窺齊樑。其論詩,主張以“涵蘊”、不着□際“見難”,以“能盡其才”爲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詆蘇軾。所作亦頗博麗窈渺,聲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過杭州拜訪他,並覓買其詩集。但毛奇齡自謂其詩“酬應者十九,宴遊者十一,登臨感寄無聞焉”,張維屏也說:“名家古詩多存壽詩者,殆無過毛西河。”(《國朝詩人徵略》)可見其內容比較狹窄和貧乏。他還寫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毛奇齡認爲周敦頤的《太極圖》是來自道佛的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