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白族人是怎樣過火把節的?火把節又有何傳說

白族人是怎樣過火把節的?火把節又有何傳說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爲“夫汪舞”,意爲“六月狂歡”。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佳餚美食、各種節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孃家團聚。火把節前,遍街賣的都是火把節的標誌物——用竹篾彩紙糊扎的小升鬥、小火把、紙火香袋以及專供婦女用來染紅指甲的鳳仙花根等等,節日氣氛非常濃郁。

關於火把節的緣由,白族人認爲主要是爲了紀念柏潔夫人。傳說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詔王皮羅閣爲吞併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小王國),設計以祭祖爲名火燒松明樓,燒死五詔詔主。其中鄧賧詔主夫人柏潔遠見卓識,事先已預計不測,事後又忠貞不屈,爲刨丈夫屍骨,十指皆刨出鮮血。故火把節時白族青年婦女都要染紅指甲以示紀念。有的地區火把節當天小夥子們還要舉行跑馬活動,海東一帶還舉行賽船,都是爲了紀念柏潔夫人頑強的抗爭精神。

白族人是怎樣過火把節的?火把節又有何傳說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一切生產勞作,男女老少都着節日盛裝,紛紛彙集到豎大火把的地點,在熱鬧的嗩吶鼓樂聲中忙着扎制大火把,老爺爺們演奏洞經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唸誦經文。當家婦女便要帶着孩子備上鹽、米、酒、茶到田間焚香祝禱,祝願五穀豐登。

每個村寨或片區都要共豎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樹,通體用柴禾或竹子捆紮,插滿五顏六色的小三角旗、紅香,再掛上梨串、蘋果、海棠等,稱之爲“火把果”。頂端還要飾以火把節的大型標誌物——“連升三級”的“升斗”,上書“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升斗”頂端彩旗飄飄,拱托着一支振翅欲飛的白鶴。

火把豎好後,暮色降臨時,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嗩吶鼓樂隊的護送下從本主廟取來火種將火把點燃。當熊熊烈焰升起之時,男女老少便載歌載舞繞着火把樹轉,孩子們爭搶着燒落下來的火把果,意爲迎祥納福,青少年們個個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斷撲灑松香,飛出團團烈焰,互相追逐噴灑以示祝福,然後高舉火把巡遊田間。

按民俗學的觀點,認爲火把節是一種農事節日。白族自古爲稻作民族,火把節乃稻穀抽穗時的慶祝活動。以火炬燒滅害蟲,祝禱豐收。

白族人是怎樣過火把節的?火把節又有何傳說 第2張

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記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爲火炬,照田苗,以火色佔農。”

此外,白族火把節也包含着一些具有生育觀念的民族文化。如火把樹要由當年生男孩的年輕父親提供,豎火把的坑要由當年生女孩的父親挖掘,大火把上掛滿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節是一個源於白族先民生產和生育觀念的古老節日。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