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三伏天”是如何規定的?“末伏”應該如何養生?

“三伏天”是如何規定的?“末伏”應該如何養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公曆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之間,持續三十天或者四十天,入伏後,全國多數地區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那麼三伏天是如何規定的呢?

三伏天的由來相當久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爲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漢書·郊祀志注》中又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爲藏伏,因名伏日。”可見“三伏天”之說,是從久遠的歷史中一步步走來的,它承載着我國豐厚的文化積澱和自然人文

“三伏天”是如何規定的?“末伏”應該如何養生?

《陰陽書·曆法》記載:“候夏至後第三庚爲初伏,第四庚爲中伏,立秋後初庚爲後伏,謂之三伏。”意思是從夏至開始往後數,第三個庚日爲初伏,第四個庚日爲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爲末伏。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這個說法成爲後來推算三伏天所採納的依據。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階段,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大暑、處暑都代表高溫極端天氣。古人之所以將一年中極熱天稱“暑”,同時有找出一個“伏”字與之搭配,除了文化含義外,還有一重目的是出於養生的考慮。今天是2022年8月15日,我們正式邁入“三伏天”的“末伏”階段,雖然已經過了立秋節氣,但氣溫一點下降的跡象都沒有,秋老虎依舊肆虐。那麼末伏應該如何養生呢?

“三伏天”是如何規定的?“末伏”應該如何養生? 第2張

末伏時期,溫度高、溼度大,溼熱交蒸,溼熱邪氣一旦入體,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噁心嘔吐、腹痛便溏、體弱倦怠等症狀,因此末伏清補,以健脾益氣爲主。應少吃辛辣食物,適當多吃酸,適當補充水分、無機鹽和維生素。可以適量多吃去溼熱、健脾和胃的食物,例如芡實、山藥、小米,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都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伏天天氣炎熱,消化系統不佳的老人與小孩可以喝荷葉綠豆粥,既能清熱解暑,還能和中養胃;伏天溼熱嚴重,大量出汗,可以喝薏米紅豆粥,達到祛溼健脾的效果;伏天胃口不佳的人可以試試山楂冰粥,山楂有消脂開胃的效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