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古老的哈薩克族人對氈房有着怎樣的情節

古老的哈薩克族人對氈房有着怎樣的情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老的草原遊牧民族

天山雪水潺潺的流水滋潤着廣袤的草原,在山谷間哈薩克人的馬踏之聲以同樣的節奏延續了兩千多年。從古絲綢之路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庫爾幹,到古絲綢之路南北道的交通樞紐——和田,古老的草原遊牧民族,向綠洲的農耕世界,向東方的中原文明似乎走得更近了。新疆哈薩克草原文化是西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西域地區遊牧民族創造的一種遊牧文化,屬於中國古代兩大文化類型之一。這裏的古代遊牧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從事的生產活動及本身的生活習慣等互相交織,形成了光輝燦爛的草原遊牧文化。

哈薩克族自古就以遊牧狩獵爲生的遊牧民族,過着漂泊的遊牧的生活。哈薩克氈房的出現與他們世代透水草而居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17紀後半期當時統治新疆地區的蒙古準噶爾部向周邊擴張,哈薩克人被迫離開故土。18世紀出,清政府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後哈薩克人又重回到原來的居住地。在沙俄侵略中國西北邊疆的過程中,許多哈薩克部落又陸要遷徙到中俄邊界中方一側……

古老的哈薩克族人對氈房有着怎樣的情節

在幾個紀的動盪遷移過程和長期的遊牧生活中,這種最簡捷而便於搬遷的哈薩克氈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草原有着博大的胸懷,有開闊的視野,溫馨的空氣,明媚的陽光;草原同樣有暴風驟雪,有漫長嚴冬晝夜幾十度的溫差,令人心生畏懼。一個理想的在居住環境,一個抵禦風雪交加夜晚的房屋成爲了哈薩克人生活的必須。

草場上移動的家園

草原上的生活的哈薩克牧民族過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易於拆遷轉移的氈帳成爲他們最方便的依據。哈薩克人祖先在幾千年前就創造了搬遷的氈房,從選料到篷氈、綁帶、繩索等都很講究,需要專門的工匠製作。

在長期的遊牧生活當中,幾乎每家人都練就了拆裝氈房的手藝,他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裏,用毛繩將整個氈房拆開、捆綁好,放到駱駝背上或是車上,進行遷徙,而到了目的地,他們又會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裏,把氈房重新搭建起來。哈薩克氈房分兩部分,一是擋風雨的房氈,一是支撐房氈的木製房架。氈房有房頂、房杆、房牆、房門、門簾、房氈、圍簾等部分組成。由於季節的關係,一年中牧民們要多次轉換草場,其居所也相應跟着轉移,哈薩克牧民祖祖輩輩就是在這種獨特的氈房中度過的。

這種圓形或圓錐形的氈房,多用條木紮成網壁與傘形頂,上面蓋有毛氈,用繩索勒住。頂的中央是圓形天窗。這種房子冬天可以防止大風和寒冷的襲擊夏季則可減少陽光的照射。

古老的哈薩克族人對氈房有着怎樣的情節 第2張

同時,遊牧民族的生活節奏由他們蓄養的馬、牛、羊、駱駝羣來決定,而不是相反。氈房木車是就是他們的家。在不同季節,爲了適應放牧的需要,他們必須經常移換牧地,選擇水草豐美的地方做夏營地,尋找可避風寒的谷地作冬營地。對於馬和羊,牧場的要求也不一樣,馬羣一般換着山地而營,羊羣則臨澗而駐。

但是,這種遊牧也不是隨意進行的,每個部落都必須在一定的地域內,按照一定的路線遷移,他們居住在由木架、氈、皮三種材料搭成的帳幕中,在遷移時,他們將拆下的氈帳及家庭用具裝在馬或牛拉的車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