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有人說男子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熬過84,有望過百,這是真的嗎?

無稽之談,沒有任何道理。

不同年代,不同社會經濟狀況的國家地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存在巨大差異,死於每個年齡的人口比例不同。

但是,除非有諸如大規模涉及平民的戰爭、重大自然災害或重大致死性傳染病流行,死於各個年齡人口數的分佈趨勢都是平滑的,人不會集中死於某個特定的年齡。

僅此一條就可以說明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我國傳統中的“73、84情結”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在我國民間,自古就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73、84,閻王不叫自己去”。

意思是說,很少有人活過73歲和84歲。

爲什麼有這種說法呢?

這不僅是因爲,古代人均壽命短,更在於儒教的兩大聖人,大聖人孔老夫子死於73歲,亞聖孟老夫子死於84歲高齡。

既然聖人只能活到73、84,作爲凡夫俗子的一般人豈能在壽命上僭越,活過聖人?

因此,一般人最多隻能活到73、84歲,到了這兩個關口,幾乎所有人都會主動赴死。

其實吧,國人的這個情結本身就是個悖論:

既然凡夫俗子壽命不能超越聖人,作爲亞聖的孟子又憑什麼可以僭越,活過大聖人孔子,73歲那年爲什麼沒有主動赴死?

分明大逆不道嘛。

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看統計學上人口死亡年齡的結果

即使在日常爭論中,人們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要求對方講證據講道理,必須“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

但是,輪到自己時,卻有另一番邏輯,自己似乎天生就被賦予了信口開河的特權。比如有關73、84的各種說法。

事實上,在人口資料健全的國家,每個出生隊列人口死亡年齡,或者每年死亡人口的年齡都是統計學上最原始,也是最真實的數據。

比如,出生在1900年的任何一個國家的所有人口已經全部死亡,所有人死亡的年齡都會被記錄在案,只要做簡單的統計處理,就能知道死於每個年齡的人口百分比。

如果本問題的說法成立,那麼,就比較高壽的男人來說,死於73歲和84歲的人口應該特別多。

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不區分地區國家,隨便找一些人口統計數字進行驗證。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第2張

比如,這張“某國”分年齡段死亡率分佈圖上,我們可以看出,5歲以後85歲之前,,所有年齡段人口死亡率隨年齡增大而“穩步”增加,增加趨勢呈現一個非常平滑的曲線,並沒有那個年齡段有特別“突出”高或者低的死亡率出現。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第3張

再比如,從這張分年齡段死亡人數的分佈圖上可見,某發達國家某地區的統計數據顯示,死於85歲以上高齡人口的比例顯著高於上圖。但是,死亡人數仍以平滑的趨勢增加,沒有顯示出某個年齡段的特殊性。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第4張

這張對45歲男性死於各個年齡的預期估計,仍然呈現非常平滑的趨勢。

爲什麼說“男人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第5張

這張圖很直觀地呈現某個50歲人口隊列死於每個年齡的百分比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死亡比率隨着年齡平滑遞增,到90歲達到最高,隨後出現遞減。

似乎只有85歲和88歲稍有沒有統計學意義的“冒進”,其他年齡都很“規矩”。

73和84歲沒有顯示特別高的死亡機率。

如果需要,我們可以找出無數的這類證據,都可以證明73歲和84歲這個兩個年齡都不具有死亡率和壽命方面的任何特殊意義。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列出無數的強有力證據證明,“男子熬過73歲,有望活過84歲,熬過84,有望過百”這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