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戰史祕聞 > 湘軍爲何超越八旗兵和綠營 並滅掉太平軍?

湘軍爲何超越八旗兵和綠營 並滅掉太平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湘軍,是一種現象,代表着漢人士大夫崛起,幫助清朝打滅太平天國。與曾國藩同時,甚至還稍早一點的江忠源、胡林翼、王鑫,以及曾國藩之後的左宗棠、李鴻章,甚至包括吳長慶、袁甲三(袁世凱的叔祖)等人,都是這個時代湘軍現象的體現者。

曾國藩能夠作爲這一現象的代表,不僅因爲當時他的官大,也不是僅僅因爲他的道德學問好,主要是因爲他對清朝的統治機器的弊病看得比較清楚,他麾下湘軍的制度建設做得好,成爲當時“新軍”的模板。在總體的戰略選擇上,他也高人一招。

八旗兵的廢弛,早在乾嘉之間,就已經比較明顯了。清朝的旗兵制度,讓旗人不工不農不商,專心當兵,自有錢糧可以養活家小。這樣的鐵桿莊稼制度,在承平日久的環境下,裏面的人要想不成廢人的確很難。

同時,儘管清廷入關之後實現了滿漢分隔制度,但自皇帝開始,沒有人能擋得住漢文化的魅力。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

在滿人入關之前,一部《三國演義》,就已經風靡了滿洲各部,進關後漢文化的說唱文學,很快就征服了八旗子弟。而滿人的上流社會,則被崑曲、詩詞歌賦所傾倒。所以,儘管皇帝不停地強調滿人要保持原來的部落騎射文化,但部落文化卻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更何況,即使滿人不會過日子(錢來得容易,沒法會過日子),欠下一屁股債,最終皇帝都會替他們還。同理,就算八旗兵不善騎射,也受不了什麼大不了的處罰。自己人對自己人,總是下不了狠手。八旗兵的不中用,到太平天國興起時,已經無法挽回了。

八旗兵,漢人比不了。曾國藩練湘軍,比的是漢人的綠營。

綠營兵實際上是世襲兵,平時駐紮在各地,充當地方警察,戰時臨時調集,由朝廷任命將領,領命出征。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本質上,跟積弱的北宋兵制區別不大。

湘軍爲何超越八旗兵和綠營 並滅掉太平軍?

而且這種兵,自成體系,平時的統帶者,沒有地皮可刮,只能喝兵血,剋扣軍餉。兵不足額,甚至嚴重不足額,已經成爲公開的祕密。世襲爲兵,強弱無從挑選,訓練早成形式。只要一支隊伍有幾個能耍把式的,上級若來點校,則臨時僱人站班,耍把式的做好表演,再打點好了點校大員,一切OK。士兵們則把打仗,作爲撈一把的天賜良機。這樣的兵,上了戰場,則擾民害民有餘,作戰基本沒戲。

每次打仗,將領們最擅長的遊戲,就是殺良冒功,攬功推過,謊報戰績。兩次鴉片戰爭中,充斥了這樣的戲法,最後實在演不下去了,只好皇帝出面,賠錢了賬。只是,對於洋人,還可以用賠錢、割地、開放口岸來應付,但對於太平天國,則任何妥協都沒用。人家不僅要你的錢,還要你的命、你的江山。

曾國藩等人,大多是老於宦海的人物,他們深知清朝兵制的弊病。另起爐竈,編練新軍,必須洗心革面,一改舊章。

湘軍是晚清時對湖南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

其實,綠營的病,也是朝廷的病。朝廷固執兵爲國有的體制,分隔兵將,爲的就是防止武人,尤其漢人的武將擅權,形成不穩的因素。但是,這回長毛造反,火燒眉毛,曾國藩顧不得忌諱,皇帝也只能暫時放下心病,放任曾國藩們去鬧。

實際上,湘軍的編練,正是針對綠營毛病去的。大路數,是在抄戚繼光的舊稿:用山野鄉民,編練一支兵爲將有的隊伍。史家一直稱道湘軍的營制有獨到之處,制度的優勢是戰勝太平軍的最大保障。

其實,湘軍的營制,基本上跟綠營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是以營爲基本單位,營的規模,也大體上在500人左右。其官佐,也跟綠營一樣,無非副將、參將、遊擊、都司、守備、千總、把總。

但湘軍不同的地方在於,湘軍的各營,哨長招士兵,營官招哨長,各營的哨長,都是各營長官自己招募的自己人,從士兵到軍官,只聽命於自己的長官。如果長官陣亡,則該營解散。

而綠營則根本不是這樣,兵將之間,沒有什麼關係。綠營的士兵,多半是老於行伍的兵油子,搶劫在行,逃跑在行,打仗不在行。但湘軍的士兵,多是質樸的鄉民,多半跟自己長官有着濃厚的鄉誼,甚至有宗親關係。只要訓練得法,上陣即使爲了自己的長官,也多肯賣命。

有人說,曾國藩是用書生帶鄉農,即用自己的弟子門生回鄉招募最不開化、最質樸的鄉民,組成了湘軍。

其實,也不盡然。的確有大量他的弟子、宗親、師友的弟子、同鄉進入湘軍將領之列。他的弟弟曾國葆、曾國華、曾國荃都成了湘軍的骨幹。但是也有不是湘人的鮑超,還有不少出身行伍的原綠營將領,甚至還有塔齊布這樣一個滿人。

不錯,排除老兵油子與有市井氣的市民,建構帶兵官與士兵之間的血緣宗親關係,用特別的制度規則,讓兵將之間形成生死和利益共同體關係,這一切,都可以給湘軍加分。

湘軍爲何超越八旗兵和綠營 並滅掉太平軍? 第2張

▲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後期曾先後改稱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後期的一次由農民起義創建的農民政權,也是清朝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但是,湘軍能夠成功的關鍵因素,還有另外兩條。

一是兵餉高,高出綠營兩倍,正勇每月白銀4.2兩,親兵還高過此數,這個數額,甚至比八旗兵還高。這樣高的兵餉,至少在建軍初期,士兵是可以拿到的。對於長年在土地上謀生而收穫無幾的老實巴交的農民而言,這樣的兵餉,值得他們爲之奮鬥。

二是“取具保結”,每招一個士兵,都要登記其府縣、鄰里、父母、兄弟、妻子。如果該士兵有臨陣脫逃,投敵叛變的行爲,他的親屬將遭到懲罰。

當年戚繼光還沒有曾國藩這麼多名堂,但招募鄉民練成的戚家軍,就已經很有戰鬥力了。所以,曾國藩這樣的幹法,成功的概率相當大。

事實上,李鴻章的淮軍,雖然是以五營老湘軍爲基礎組建的,但組建之後,淮軍跟湘軍已經大不一樣,但只要是兵爲將有的體制,配上洋槍洋炮,一樣能戰。鮑超的霆軍,有不少都是城市裏的市井之輩,由於兵餉高、訓練好、打勝之後得到的好處多,也一樣能戰。

但比較起來,即使在曾、左、李三支軍隊裏面,曾國藩系統的湘軍,還是最能打的。

沒有多少洋槍洋炮的霆軍,可以傲視淮軍勁旅劉銘傳。

李鴻章和左宗棠的隊伍,現代化程度都比較高,而且越來越高,對陣太平軍取得優勢,有很大的武器方面的因素。

但曾國藩、曾國荃的湘軍,武器方面的優勢比之太平軍並不明顯,但每每能夠以少勝多。而且多數的硬仗,都是曾系湘軍打的。這裏的奧祕,不僅是曾氏兄弟帶兵得法,而且在於,這支湘軍在精神士氣上的確有過人之處。

在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度,傳統的信仰和習俗,即使信從之人懷的是功利心理,也不見得能夠一下子將這些傳統從他們的心目中清除。

更何況,太平天國這種蠻橫專斷地對傳統信仰的掃蕩,可以打動某些心懷不滿的農民,也可以讓另外一些固執於傳統的農民憤怒。

所以,當曾國藩打出衛道的旗幟的時候,不僅忠於儒家傳統的鄉紳會感到振奮,就是那些不滿於太平天國做法的農民,也會表示擁戴。

湘軍爲何超越八旗兵和綠營 並滅掉太平軍? 第3張

曾國藩著名的《討粵匪檄》裏,對太平軍“無廟不焚,無像不滅”的抨擊,說鬼神共憤倒未必,但的確有相當多的農民,對此會有強烈的共鳴。《討粵匪檄》,不說太平軍反叛,不說他們怎樣反朝廷,單拿他們譭棄傳統說事兒,的確很有針對性。

一大批湖南農民跟上太平軍走了,另一大批湖南農民,卻跟上了曾國藩他們,跟太平軍死磕。在王朝末世,保衛王朝,效忠皇帝,已經難以打動人了。打動人心的,是基於人們生活層面的精神動員。

事實上,說湘軍是衛道之軍未必名副其實,但這支軍隊的確有股子精神,一股跟太平軍對着幹的精神頭,加上訓練有素,所以,湘軍的戰鬥力,不僅綠營和八旗不能比,就是太平軍也比不了。

自打湘軍成軍,每次與太平軍交戰,無論勝負,湘軍都是以少敵多。

安慶攻防戰,湘軍圍困了城裏的太平軍,卻被前來增援的太平軍反包圍,兩邊受敵的湘軍,居然頂住了內外夾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硬是沒有讓太平軍的援兵走進安慶半步。

同樣,最後太平軍與湘軍在南京城下決戰,太平軍也是湘軍的十倍,但打到最後,卻是太平軍慘敗。

當然,打了勝仗的湘軍,好處也是大大的,每攻克一地,太平軍原來劫來的財寶,就都歸了他們。所以,太平天國戰爭結束,曾系湘軍雖然解散了,但湖南卻出了一大批富翁。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