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抗日戰爭 > 抗戰記憶:日寇逼近 《晉察冀日報》仍舊在編印

抗戰記憶:日寇逼近 《晉察冀日報》仍舊在編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宣傳戰線上的抗戰,靠的是頑強的精神。我想把這種精神講給年輕人,永遠傳下去。”說起自己在晉察冀日報社的工作經歷,家住西城區的老報人許仲英,幾乎都沒顧上喝水,滔滔不絕地講了一下午。

今年87歲的許仲英,十多歲時就在晉察冀日報社幹雜活,見證了當年的報人面臨敵人包圍掃蕩,仍堅持出報的歷史

  緊急撤離中出報紙

1940年11月7日,《抗敵報》改名爲《晉察冀日報》。天還未亮,報社的印刷工人就印出了由毛主席題寫報頭的《晉察冀日報》第一期。正當同志們興高采烈的時候,軍區傳來消息:三萬日軍分別從邊區東線的唐縣和曲陽縣、南線的靈壽縣出發,開始了向邊區中心地區的“掃蕩”。報社必須緊急轉移!

社長鄧拓隨即向同志們做了緊急戰鬥動員,提出報社在“反掃蕩”鬥爭中,不僅要保存自己,而且要設法邊同敵人周旋邊辦報,要及時向邊區軍民傳達黨的聲音,宣傳“反掃蕩”的情況,支持和鼓舞邊區軍民的鬥志。他還提出報社離開駐地連家溝前要再出一期報紙。

報社的編輯和印刷工人連夜編印出了《晉察冀日報》第二期。這期報紙發表了鄧拓等人撰寫的“粉碎敵寇冬季掃蕩”的社論,並繼續刊載了八路軍主力部隊在百團大戰中取得新戰果的消息。

當報社離開連家溝時,日軍的先頭部隊已分別到達阜平城東的王快鎮和城南的城南莊鎮,報社已處在日軍合圍地區。根據軍區指令,報社必須以最快速度搶在日軍前邊,渡過大沙河,突破敵人的包圍,轉移到阜平西南深山中的馬蘭村一帶。

報社一百多人頭頂繁星,翻山越嶺走了一宿,黎明前到了大沙河邊。這時的大沙河,水勢比預想得大,並且已結了薄冰,牲口馱着輜重過河有困難,大家只好將部分印刷機器埋藏在大沙河北岸。

抗戰記憶:日寇逼近 《晉察冀日報》仍舊在編印

  冰水及腰險掉隊

“我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跟着隊伍行軍,既緊張又興奮。”許老回憶,當時他手中握着一張11月8日的《晉察冀日報》,穿着新發的棉襖、棉褲,挎着兩顆手榴彈,一宿的夜行軍沒有落伍,自己心中很是得意。

前方偵察的戰友已打出一丈多寬的冰凌通道。負責安全保衛工作的謝荒田督促大家抓緊過河,以免天亮後被日軍飛機發現。老人回憶當時的情景說,大個子的同志把褲腳捲到大腿根兒,扛着鉛字盒、印刷器具,提着鞋襪,踏着冰渣下水了……“我看了看,那冰水有我腰深,只好把棉褲脫掉,一手舉着手榴彈,一手抱着棉褲和鞋子,下水後用身子頂開遊動着的冰凌,走一步挪一步,晃晃悠悠地蹚過了大沙河。”老人說,當他走出水時,感到棉襖沉重得厲害,一看原來是那棉襖下邊溼透了。上岸後,陣陣冰冷的山風吹在他溼漉漉的腿上,腿上好像裂開了許多口子,穿上粗硬的棉褲,走起路來一步一蹭,痛如刀割……

沒過多久,許仲英就發現大部隊不見了蹤影,他知道自己落伍了,便不顧一切地向前追去。當他到馬蘭村的時候,早到的同志正在吃早飯,飯是洋蔥乾和大麥米熬成的爛粥,同志們告訴他那是八路軍在百團大戰中繳獲的日軍給養。

許仲英見排字房的幾個同志僅僅填了一下肚子,就去排版了。報社要在馬蘭村爭取時間繼續出報紙,於是許仲英也放下飯碗,要去幹活。領導心疼他,不讓他跟着趕工,就安排他跟着先遣隊,提前去往下一處落腳點。

  重新建立根據地

日軍在連家溝一帶撲空以後,轉向阜平西南山區掃蕩過來,並已經到離馬蘭村五里路的地方。報社轉移到馬蘭村附近一個叫土咀的小山村,同日軍周旋兩晝夜,出版了兩期八版鉛印的《晉察冀日報》。

11月11日,報社再次突破日軍的包圍,向靈壽縣方向轉移。在11月12日的突圍過程中,比許仲英大兩歲的李雙秋不幸被日軍殺害。報社根據軍區指示,穿過靈壽縣境,轉移到河北省西部平山縣陳家院附近的滾龍溝村。

滾龍溝村是邊區的抗日老根據地,羣衆革命覺悟很高。許仲英老人還記得,當報社的主力部隊來到滾龍溝時,時任平山縣青救會主任的吳述儉,帶領村裏的羣衆列隊歡迎。過了些天,日軍又從阜平轉向平山掃蕩,並且進到離滾龍溝很近的地方。

爲了掩護報社,滾龍溝一帶的民兵、羣衆日夜放哨,偵察敵情。日軍未能尋到報社的行蹤,撤離了。直到1941年1月1日“反掃蕩”結束時,《晉察冀日報》在滾龍溝住了29天,出版了25期鉛印日報。老人說,當時有的同志講,“《晉察冀日報》像一條龍,又在滾龍溝這個新地方潛伏了下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