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爲理由想明朝邊境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大同守軍失利,塞外城堡淪陷,邊界戰報傳至朝廷之後搞得朝廷上下是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羣臣的勸阻,在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鈺留守,親自率大軍出征。結果由於組織不當,所有軍政事務都皆有王振專斷,結果55萬大軍在土木堡慘敗殆盡。王振被殺,明英宗被俘, 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66名大臣戰死,史稱“土木之變”,也稱“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土木堡一役中,真的有五十萬明軍被瓦刺殺得幾乎全軍覆沒嗎?各類史料筆記記載此次戰役的戰鬥人數更是五花八門,讓人看得是眼花繚亂,不知真假。我們下面列舉一些當時的記載:

第一種說法是出發時號稱五十萬大軍。劉定之在《否泰錄》末說道:“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約其繁複,著爲此錄。”李實《李侍郎使北錄》未記出征人數,楊善《奉使錄》今不傳,估計亦不及此。錢溥《袁彬傳》今亦不見,其內容應爲袁彬於塞外侍奉英宗的事蹟,也不太可能提到明軍人數。則劉定之所記應來自“目擊耳聞”,即明軍出發時的確有號稱五十萬之舉。

第二種說法是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關於土木之戰中明軍參戰人數,最早的記載見於劉定之《否泰錄》:“其從駕行者,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等。 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出居庸關抵宣府。”私屬指的是私人的家奴、奴隸,有時甚至還指奴婢。《否泰錄》意思說正規軍是沒有五十萬的,加上這些家奴、奴隸和奴婢共有五十萬。

第三種說法是官軍共五十餘萬人。嘉靖後期以來,幾乎所有言及出征人數的明代史家均沿襲此說,直至談遷猶於“官軍私屬”強調甚明,而清人谷應泰的《明史記事本末》開始寫作“官軍五十萬”,絲毫不涉及“私屬”兩字之差,語意全非。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第2張

第四種說法是明實錄中含糊其辭,稱數十萬。《明英宗實錄》“正統十四年八月壬戌”條目下記載“中官惟喜寧隨行振等皆死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明史英宗前紀》則記載“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就連明代的官方史書都語焉不詳,含糊其辭,籠統地稱數十萬。

上面提到的四種說法不盡相同,但是真相只有一個,到底哪個纔是正確的呢?下面清風明月就和衆位一起慢慢來研究和推敲這些史料筆記,努力解開這個謎團。

第一種說法是說當時明軍號稱五十萬,我覺的是有可能的這樣說的,目的是爲了嚇唬瓦刺,但是我相信明軍的戰鬥人數絕對不到五十萬。古代兩軍對壘,都喜歡誇大其詞,嚇唬對方。如當年三國曹操赤壁之戰時,號稱八十萬大軍,實則二十萬而已。所以我相信明軍當時號稱五十萬,其實遠遠不到五十萬。

第二種說法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但是私屬多少人,裏面沒有說法,自然也不知道正規軍隊有多少了,但是也能從這裏看出,官軍也是不足五十萬。

第三種說法是清人谷應泰說的,沒有私屬二字,直接說官軍五十萬,我覺得這種說法不可靠。原因有二,一是或許是到了清朝,事件久了,以訛傳訛,私屬兩個字就丟了,但是差兩字,差別太大了。二是清人編寫的史料,有玷污前朝的嫌疑,很有可能是故意漏掉私屬兩字,來羞辱明朝。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第3張

第四種說法是明實錄的記載,實錄沒有沿用五十萬,而是含糊其辭數是萬,清風明月認爲,很有可能,“五十萬”的說法已經引起廣泛懷疑,並且沒有公認說法出現,遂有這樣的含糊其辭說法,僅僅用“數十萬”。

經過一番分析,我們已經能夠確定明軍的正規軍隊肯定不到五十萬,那麼正規軍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尋訪真相。

第一,出征部隊的主力是京營軍隊。《明英宗實錄》中記載:“此前三天,命在京五軍、神機、三千等營在營操練者人賜銀一兩,……兵器共八十餘萬。又每三人給驢一頭,爲負輜重。”《國榷》中記載“英宗正統十四年七月甲午”條目下記載“遣告廟社,發京師親征。詔下,逾二日即行。”由此可見,此次出征,明軍的準備十分倉促,本次出征的主力部隊是京營軍隊,而京師京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第二,五軍營的編制。五軍營是由馬軍、步軍組成。明太祖時設大都督府,以節制中外諸軍,京城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48衛卒。成祖北遷後,增爲72衛。明史兵志中記載“分教四十八衛卒。”其中士卒“二十萬七千八百有奇。”,那麼按照這個折算,72衛應該有三十一萬一千七百人。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始分步騎軍爲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爲五軍。除在京衛所外,每年又分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16萬人,輪番到京師操練,稱爲班軍。從這裏可以看出班軍要輪崗的,也就是說八萬人駐紮在京城。當時駐守京城的五軍營大約有三十九萬一千七百人左右。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第4張

第三,三千營的編制。三千營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爲骨幹的,當然後來隨着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朱棣手下最爲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從這裏可以看出,三千人主要是騎兵中的精銳,人數不止三千,但絕不會超過太多,主要擔任突擊任務。

第四,神機營的編制。神機營也是三大營之一,是明成祖在親征漠北之戰中,提出了“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該營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後期又添置火繩槍。這種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在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各國都處於領先地位,比歐洲最早成爲建制的西班牙火槍兵(創建於1510 年),要早一個世紀左右,是明代早期火器部隊領先於世界的佐證。在《皇明經世文編》中有關於該營的編制記載,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

現在我們一起統計下當時京師京營的總人數爲三十九萬八千三。這應該是京軍滿編的情況下才會有那麼多人。但是,明軍的缺編是一個正常現象,而且數目也不小。譬如在宣宗朝,“京營缺伍至七萬五千有奇。”如此看來,正統十四年的京軍,大約是三十二萬人。

“土木堡戰役”明軍有多少兵力?“土木堡之變”標誌着什麼? 第5張

當然這些人不可能全部出征,還要留下一部分來留守京城。《明史于謙傳》“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根據此語和古人的運用約數習慣,,此時京中所剩部隊,是不足十萬的疲卒,但應該七八萬左右吧。還有在撤退過程中,英宗調派朱勇、陳懷、吳克勤等人率領部份京軍,去打先頭陣。《明英宗實錄》中提:“命太保成國公朱勇選京營四萬五千人。令平鄉伯陳懷、駙馬都尉井源、都督耿義、毛福壽、高禮,太監林富率三萬往大同,都督王貴、吳克勤率萬五千往宣府,各備虜。”,在《天順日錄》中又說是“率五萬兵迎之。”說法五花八門,不盡相同,我們折中一點,就算四萬五千人好了。除去留守京城的七八萬人,和阻擊的四萬五千人後,最後跟隨明英宗到達土木堡的也就是二十萬人左右。

作爲親歷戰場的當事人李賢在《天順日錄》一書中寫道,二十多萬人死了三分之一,受傷者過半。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爲胡人所得。還有,就是《七修類稿》有記載,二十萬人,傷之半,死三之一。兩者口徑吻合,也和我們上面的數據基本上一致,因此,清風明月認爲,明英宗當時率領部隊二十五萬人左右,後來派出了朱勇的五萬人後,最終二十萬人到達土木堡,卻被瓦刺幾萬人衝殺殆盡,王振被部將所殺,明英宗被俘,百餘名大臣陣亡,這便是歷史上大明由盛轉衰的土木堡之變。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