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三國裏被諸葛亮說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是真的冤枉還是死在造反的路上?

三國裏被諸葛亮說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是真的冤枉還是死在造反的路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位將軍,演義中一出道便被諸葛亮污爲頭生反骨,是個叛徒的材料,但他一生隨劉備南征北戰,並深受劉備重用,乃至超過義弟張飛,從未起過叛變之心。及至到最後,他也沒有北降曹操,東降孫吳,卻被馬岱殺死,還被夷了三族,成爲三國時期千古第一大冤案,他就是蜀漢大將魏延。

魏延,字文長,河南桐柏人。盤古開天地,“血爲淮瀆”,魏延便是“中國盤古之鄉”誕生的英雄,身體裏流淌着戰天鬥地的血液。說魏延頭生反骨,是羅貫中演義中言,史無記載,而且,諸葛亮說其頭生反骨,恰恰這“反骨”表現的,正是魏延對劉備的忠誠。諸葛亮爲什麼說魏延頭生反骨呢,因爲魏延辦過兩件事,第一件:劉備與曹操大戰時,被追的妻死子失,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意欲襄陽一避,但襄陽守將文聘拒不開門,原來他早與劉琮投降了曹操。魏延久慕劉備仁德大名,此時正在襄陽,因此私開城門,並與文聘大戰,打算放劉備進城,建一大功。功高莫過救駕,劉備此時並未稱帝,且被曹操的虎豹騎追得草木皆兵,但魏延在劉備最落魄時慧眼識主,這份心還不夠真誠麼?

三國裏被諸葛亮說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是真的冤枉還是死在造反的路上?

在敵我不明的情況下,劉備並未進城,與魏延失之交臂。魏延無奈,失去了在襄陽的這份工作,投奔了長沙太守韓玄。赤壁之戰後,劉備派關羽進攻長沙,韓玄派部下黃忠迎戰關羽,黃忠與關羽本是敵手,但二人卻英雄惺惺相惜,黃忠馬失前蹄,關羽不忍乘人之危殺之;黃忠有百步穿楊的箭術,卻爲報關羽不殺之恩,不忍射之。對於韓玄來說,黃忠顯然有通敵之嫌。大戰在即,與敵人關係曖昧,豈是爲將之道。韓玄於是果斷判黃忠死刑,斬立決。此時魏延正在長沙,聽說劉備的軍隊來了,正是第二次投效明主的機會,因此斬了韓玄,救了黃忠,獻城投降。他雖不是劉備部下,但對劉備的這份忠心,惟天可表。

但魏延對於劉備的這份忠心,卻被諸葛亮污爲“頭生反骨”,按諸葛亮的邏輯,魏延既便伺侯的是一個廢物,是一個昏君、暴君,是一個國家蠹蟲,也應爲其盡忠,否則就是“頭生反骨”,天理何在啊?三國時代,良禽擇木而棲,臣擇主而事,爲選擇明主幾次背叛的戰將謀士比皆是,就連劉備本人也降過公孫瓚、袁紹、曹操等人,忠義如關羽,也曾投降過曹操,趙雲也曾幾易其主,諸葛亮怎麼不說他們頭生反骨呢?所以,說魏延頭生反骨,實在是先入爲主,對魏延的偏見、成見了。

當然,這是我們按三國演義分析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實際上正史並沒有這回事。正史中劉備大軍一到,韓玄太守就投降了。韓玄非但不是“平生性急,輕於殺戮,衆皆惡之”的昏庸殘暴之主,反而是“威信智略,足以服人”,困爲其“寬厚愛人“,深得民望。韓玄主動投降了劉備,自然關羽與黃忠並未交戰,魏延也並未斬殺韓玄。說他背主賣城,是羅貫中污韓玄,捎帶腳污魏延的結果。

比諸葛亮高明的是,劉備是慧眼識人用人的帝王之才。劉備看中了魏延是個人才,破格任用;看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我們分析劉備的用人之術。當初選派漢中太守時,人們皆認爲必是張飛,漢中要地,派自己的兄弟去鎮守,既有守的能力,又忠誠無二,非張飛爲何?但劉備不這麼看。張飛好喝個酒,喝了酒又愛鞭打士卒,豈是守城之才?之前他早犯過因酒醉丟失徐州下邳之過了。最合適的人是魏延。劉備重用魏延,史載“一軍盡驚”。所有人都很吃驚,自然也包括諸葛亮了。劉備委任魏延爲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問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爲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衆至,請爲大王吞之。”,端的是氣壯山河,豪言壯語哉!魏延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還真不是吹牛逼。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有如蜀漢長城,曹操攻之不動。

三國裏被諸葛亮說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是真的冤枉還是死在造反的路上? 第2張

事實上,不管是劉備,還是諸葛亮,在歷史上對魏延都是非常重用的,劉備稱帝后,加封魏延爲鎮北將軍。北方是曹操,劉備用魏延鎮曹操之意也。劉備去世後,劉禪繼位,加封魏延爲都亭侯。武將圖的是什麼,不就是封侯嗎?李廣一生戰功,老了也未封侯,深以爲恥。魏延在劉禪繼位後的建興元年就封侯了,可見朝廷對他的重視,自然這是與其戰功顯赫分不開的。諸葛亮駐軍漢中時,對魏延也是相當重用的,任命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後又升職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爲南鄭侯。司馬在三國是公府,將軍,校尉的屬官,主軍事,諸葛亮是丞相,他把丞相府主管軍事這個重任交給魏延,應該是對魏延非常倚重的。諸葛亮本人就是軍師出身,他當丞相後,升魏延爲“前軍師”,前軍師是幹什麼的,相當於丞相府的參謀長,籌劃軍機。所以諸葛亮不但用魏延的勇,還用魏延的謀。爲何封魏延爲徵西大將軍?因爲魏延率一隻偏師遠征涼州的曹魏大將郭淮,大勝之。郭淮是誰?曹丕深爲倚重的大將,曾平定安定羌大帥闢蹄的反叛,威鎮邊疆,胡人視之若神明,後來還打敗過諸葛亮的高徒軍神姜維,但他爲魏延所敗,可見魏延軍事指揮藝術水平之高。

魏延是有“假節”之權的,假節代表一種權力與名望,魏延有假節之權,說明不管是劉禪皇帝,還是丞相諸葛亮,相當一段時期是非常信任魏延的。所以魏延與諸葛亮的合作,也有一段“蜜月期”。魏延與諸葛亮的分歧,反映在伐魏的戰略戰術上出現不同。魏延主張出奇兵,諸葛亮主張謹慎穩重用兵。史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魏延親自率領萬餘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魏延只是諸葛亮的參謀長,諸葛亮是前敵司令員,最後的採用權與否決權都在諸葛亮。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合理化建議”,魏延非常生氣,深以爲恨。他恨什麼,他恨自己是個韓信式的天才,卻在諸葛亮的部下。而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敢大膽用兵,自己又沒有獨立指揮權,專長髮揮不出來,不能施展平生報負。因爲路線分歧,魏延與諸葛亮漸行漸遠,乃至到了諸葛亮快去世時,召開最後一次軍事會議,竟然不請二把手魏延參加,且防備魏延有變,矛盾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魏延的性格,頗象關羽。關羽是“爲世虎臣,剛而自矜”,魏延是“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二人其實同敗在“自矜、矜高上”。因爲這個性格缺陷,關羽有朝廷中沒有什麼好朋友,除了劉備、張飛以外,所以最後他敗走麥城時,糜芳、傅士仁投降東吳,劉封、孟達見死不救,諸葛亮竟也未發一兵。魏延也是一樣,當他與楊儀發生意見分歧時,各自上表狀告對方謀反,但朝中大臣卻沒有一個替他說話的。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這些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忠臣,“鹹保儀疑延”,魏延雖然軍事上行,但在朝中沒有得到“人心”,他人生的失敗,就在於此。

三國裏被諸葛亮說腦後有反骨的魏延,是真的冤枉還是死在造反的路上? 第3張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認爲自己等來了機會,他是軍事上的二把手,諸葛亮死了,他認爲憑自己的資歷、威望、軍事指揮藝術能力,代替諸葛亮的地位理所應當,他這麼認爲,很多大將也這麼認爲。但最後諸葛亮卻讓他的政敵楊儀自代,這給魏延當頭潑了一瓢冷水。矜高的性格,讓他失去了理智。軍人以服從爲天職,但這時失去理智的魏延不再服從,楊儀按諸葛亮臨終前的命令撤軍,魏延卻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魏延不但不服從楊儀的命令,而且公開蔑視主帥,“魏延何人,當爲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不但是這麼說的,而且將自己的憤怒落實於實踐,“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魏延雖未投降魏國,但所作所爲,形同“造反”。你再看不起楊儀,那是國家的軍事統帥啊,殺楊儀等同抗旨不遵,所以他的部下軍士們都認爲魏延瘋狂了,沒有跟着他造反,所以一轟而散。堂堂大將魏延,最後竟然成爲了孤家寡人,被馬岱所殺。

魏延冤嗎?一點不冤。在人生的最後,他因爲個人私怨,雖未投降,形同造反。他不是死在投降曹魏上,而是死在軍人不執行命令上,死在抗旨不遵上。這樣的軍人,豈不令皇帝擔心?不但害了他自己,而且害了家人。魏延被夷滅三族,成歷史最大遺憾。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