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早就知道都江堰,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另外三個呢?

早就知道都江堰,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另外三個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江堰經歷了大地震的洗禮而巋然不動,我們不得不感慨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高超與精湛。與都江堰齊名的它山堰、鄭國渠、靈渠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下面做簡單介紹,以展示和記錄這四項中國建築史上古代水利工程。

  它山堰

早就知道都江堰,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另外三個呢?

位於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側它山、廟山之間的樟溪與鄞江相接處,由當時著名的水利家王元暐主持興建於833年(唐太和七年)。古時的樟溪因爲河牀較淺,在多雨季節的流水量又大,故而經常氾濫成災,而無雨季節時又容易乾涸,並且有海水倒灌,鹹潮侵蝕土地,危害很大,所以修建它山堰以減輕水害。

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爲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幹餘年不腐,被稱爲"它山堰梅樑"。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爲了抵禦潮汐,使海水與江河分流,鹹淡阻隔。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一支入月湖,另一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爲水利。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爲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餘年,歷經洪水衝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佈它山堰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國渠

鄭國渠首位於涇陽縣王橋鄉上然村北的仲山西麓,其東有仲山,嵯峨地形特點是西北微高,東南略低。渠首充分利用這一地形,使乾渠沿北山南麓居於最高地帶向東伸展,分支灌溉。

鄭國渠首的兩個渠口相距很近,很可能是爲了便於引水分先後期開鑿。鄭國渠是我國戰國時期繼西門豹治鄴建成漳水十二渠、秦蜀郡守李冰建成都江堰之後的又一大型水利工程,它從規劃、設計、施工以及用洪用沙方面都有許多獨到之處,是我國古代水利史上的首創。

鄭國渠工程宏偉,規模宏大,稱得上是兩千多年前之壯舉。它用富有肥力的涇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壓鹼,變沼澤鹽鹼之地爲肥美良田,使關中一躍成爲全國最富庶的地區。據《史記》記載,此渠修成後,"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這爲秦始皇最終統一中國做好了物質上的準備!

  靈渠

早就知道都江堰,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另外三個呢? 第3張

靈渠,建成於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運河,位於湘桂走廊中心興安縣境內,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爲“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稱爲:“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爲世界之奇觀。”

靈渠歷史悠久,設計精巧,全長37公里,由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門組成。將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灕江,七分入湘江,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北方六國之後,又與公元前211年對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地區的百越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征服活動。秦軍在戰場上節節勝利,惟獨在兩廣地區苦戰三年,毫無建樹,原來是因爲廣西的地形地貌導致運輸補給供應不上。所以改善和保證交通補給成了這場戰爭的成敗關鍵。秦始皇運籌帷幄,命令史祿劈山鑿渠。史祿通過精確計算終於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奇蹟般的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連接了起來,使援兵和補給源源不斷的運往前線,推動了戰事的發展,最終把嶺南的廣大地區正式地劃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都江堰

早就知道都江堰,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中另外三個呢? 第4張

位於都江堰市區西1公里,是秦蜀郡守李冰率衆於公元前256年前後創建的一座運用水動力學原理,採用無壩引水建築形式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選擇具有得天獨厚自然條件的岷江出山口與成都扇形平原頂端結合部作堰址,鑿開玉壘山伸同江心的餘脈,形成堅固的、水量可控制的寶瓶口引水口;在岷江彎道江心作魚嘴分水堤,分水分沙;在魚嘴分水堤與寶瓶口引水口之間構作飛沙堰泄洪道,自動泄洪排沙。都江堰三在主體工程規劃科學,佈局合理,巧妙配合,聯合發揮了分水、導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學的完整的調控自如的工程體系。

都江堰創建以來,基本實現了水分“四六”,外江泄走六成,既保證內江灌區用水需要,又防止災害發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直接影響了中國廣大地域。這種工程形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規劃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被國外環境和水利專家譽爲“親自然和水利工程”。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