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修建年代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修建年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李冰創建都江堰

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間(約公元前276~前251),在深入調查研究、總結前人治水經驗的基礎上,精心選擇在成都平原頂點的岷江上游幹流出山口處作爲工程地點,團結和組織西蜀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奮鬥,終於在公元前256年前後建成都江堰。實踐證明,歷2000多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地理位置優越、合理,工程佈置適合自然規律,分水堤、溢洪道、寶瓶口三項工程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聯合發揮引水、分洪、排石輸沙的重要作用。都江堰至今仍然發揮着巨大的效益。

司馬遷考察都江堰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修建年代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張陵傳道青城山

東漢順帝時(126~144),張陵從洛陽越秦嶺到鶴鳴山修道,漢安二年(143)七月一日,率弟子來青城山結茅傳道。張陵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3年,於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頂。青城山成爲天師道的發祥地,常道觀被稱爲"仙都衆奧之妙,福地會昌之域,張天師羽化處焉"。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拜祖庭,爲漢天師張陵掃墓。

諸葛亮設兵護堰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修建年代 第2張

  諸葛亮

蜀漢建興六年(228),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爲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徵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王小波、李順起義

北宋太宗淳化四年(993)二月,世居味江的青城縣茶農王小波、李順因不滿朝廷的暴政,率衆起義。由於喊出了代表廣大人民心聲的"吾疾貧富不均,今爲汝均之"的口號,加上起義軍號令嚴明,對貧民百性秋毫無犯,並沒收地主土豪的財富,分給當地貧苦農民,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起義軍隊伍不斷壯大,盛時達數十萬人。攻佔了以成都爲中心,東到巫峽,北到劍門,南至戎州、瀘州的廣大地區。王小波、李順相繼被殺後,起義軍在張餘帶領下繼續鬥爭,直至失敗。

 馬可·波羅遊歷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間(1264~1294),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從陝西漢中騎馬,行20餘日抵成都,遊覽了都江堰。後在其《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說:"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魚,船舶往來甚衆,運載商貨,往來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間(1862~1874),德國地貌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來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無與倫比。曾於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書簡》中設專章介紹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詳細介紹給世界的第一人。

修建成灌馬路

成都到灌縣公路於1913年動工,從灌縣一端建成2公里"示範路"即告停止。1923年,四川省督理委林火良青爲總辦,改官辦爲官商合辦,1925年全線建成,1926年1月1日通車。是四川省第一條公路。

創辦合資企業

1919~1920年,灌縣人姚寶姍在小金縣長卸任後,集會省中經營界人士,與法國基督教士謝安道合資,興辦森茂伐木公司。公司以灌縣爲基地,在理番(今阿壩州理縣)等地砍伐大山原木,加工成方料,經小溝入岷江漂運至灌縣紫坪鋪收漂,再紮成大筏,水運成都銷售,獲利甚巨。是爲都江堰市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疊溪洪水

1933年8月25日,岷江上游茂縣境疊溪發生7.5級地震,山岩崩塌,橫斷岷江及其支流。10月9日,岷江被堵塞斷流45天后,幹流小海子潰決,積水一涌而下。10月10日1時許,洪水進入都江堰市境,洪峯流量約每秒1.02萬立方米,沖毀都江堰金剛堤、平水槽、飛沙堰、人字堤等水利工程及安瀾索橋。內、外江水匯成一片,汪洋無際。16個鄉鎮受災,毀農田1000公頃,死亡5000餘人。紫坪、白沙岷江沿岸1萬餘立方米木材、1000多噸煤炭及藥材漂沒無遺,都江堰以下各河流沿岸房舍、橋樑、碾磨沖毀無數,流離失所的災民在萬人以上。

黃炎培都江堰辦學

1941年,黃炎培到都江堰選定城東郊豐都廟爲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慶職業學校校長陸叔昂來灌縣購置水田、耕牛、農具,爲教學實習準備條件。1944年2月,"都江實用職業學校"開學,由沈肅文任校長,黃炎培偕夫人姚維鈞到灌縣主持開學典禮,並親爲學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的校訓。學校提倡"手腦並用"的學風,注重學生思想修養、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能的培養。學校建立董事會,黃炎培任董事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學校於1945年10月交由灌縣地方接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