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保衛國家領導人,是各個朝代的頭等大事。如何做好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條例和做法。總的來說,越往後安保的規格越高,其中尤以宋明兩代最爲嚴密。到了明朝,對國家領導人的保衛更爲嚴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引進了現代警衛制度中的“祕密警察”制度……清朝在繼承明朝這套國家領導人安保體系的同時,對警衛人員的選拔有新規定,強調出身,直接負責皇帝警衛的掌守門戶和侍從兼宿衛兩班人馬,均得由滿族官宦子弟來擔任。

1。宋朝警衛部隊規模最龐大

———宋太祖創建“三衙禁軍”安保體系

宋朝禁軍規模之龐大、體系之複雜,都是以往所沒有的。

開國皇帝趙匡胤,曾任後周禁軍將領“殿前都點檢”,又是通過兵變坐上皇帝寶座的,深知警衛部隊的重要,所以,他格外重視禁軍的組建,營建禁衛精兵的同時,又收編地方軍,擴充中央禁軍,構築出了史上最龐大的國家警衛部隊。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網絡配圖

宋太祖開寶年間,全國軍人37。8萬人,其中禁軍便有19。4萬人。後來每位皇帝都重視禁軍的建設,宋太宗至道年間全國軍人66。6萬,其中禁軍35。8萬。到宋仁宗慶曆年間,全國禁軍達到了82。6萬。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禁軍不只保衛皇帝,還保衛國家疆土,爲國出征,所以有的駐屯地方,但大部分護衛京城,駐紮於汴京城外。禁軍很講究訓練,《水滸傳》中的林沖便是汴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其槍棒功夫尤其出色。

“京軍”中擔任皇帝警衛任務的“精兵”,要求日日練武,騎兵每天五練,步兵每天四練。

宋朝國家領導的警衛體系,主要由“殿前司”、“侍衛司”、“御前忠佐軍頭司”、“皇城司”、“騏驥院”等幾部分組成,總稱爲“三衙禁軍”,每個司內又細分若干單位,承擔不同警衛任務。

在皇宮和皇帝身邊的貼身警衛,都是從龐大禁軍中優選出來的,分爲“班”、“直”兩批人,輪流上崗值勤。

宋代禁軍不少都是擺設,儀式化明顯。因爲禁軍實在太多,到國力下降時,連軍餉都沒有。宋神宗趙頊便曾爲此感嘆道:“窮吾國者,冗兵也。”後來,朝廷每年都進行一次禁軍整並。到南宋時,禁軍的規模便縮減很多。

被俘虜的宋朝皇帝

坐擁最大規模的警衛部隊,宋家天子防住了叛臣賊子,卻擋不住外族侵略。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第2張

網絡配圖

宋朝有三位皇帝被俘,即宋徽宗、宋欽宗和宋恭帝。徽、欽因靖康之難被俘,早已爲人所知,宋恭帝是因爲南宋向元朝投降而被俘,當時他還是個小孩子。

2。明朝引入祕密警察偵探最到位

———明太祖建立“十二衛”安保體系

到了明朝,對國家領導人的保衛更爲嚴密。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引進了現代警衛制度中的“祕密警察”制度。在尚未稱帝時,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便建立了自己的直屬警衛團———“侍衛上直親軍拱衛司”,稱帝后次年又擴編爲“親軍都督府”。

明代軍事單位分衛、所,衛的負責人稱爲“衛指揮使”。在全國軍隊衛、所基礎上,朱元璋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撤銷了此前的皇家警衛團“親軍都督府”和“儀鑾司”,創造了一支新的皇家警衛力量———“錦衣衛親軍指揮使司”,簡稱“錦衣衛”。

隨後又組建了“旗手衛”、“府前軍衛”等十二個禁衛機構,總稱“上十二衛”。十二衛的指揮權不屬於明朝的國防部“五軍都督府”,而是由皇帝直接掌控。

“十二衛”體系中,數錦衣衛最厲害,“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與漢武帝時的“繡衣直指揮使”差不多,但規模和權力更大。

明成祖朱棣對這套安保體系很青睞,篡位當了皇帝后便恢復了一度被朱元璋撤銷的錦衣衛鎮撫司,並將十二衛親兵擴充爲二十二衛,建立了一套比漢唐更先進的、“軍隊與警察”相結合的國家領導人保衛體系。

這“警察”,就是負責京城區域巡邏、維護治安的五城兵馬司。

更恐怖的是,朱棣設了“東廠”,這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祕密組織,廠主都是皇帝寵信的太監。朱見深(明憲宗)當皇帝時又設立了“西廠”。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與東廠一樣,是臭名昭著的祕密警察機構。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第3張

網絡配圖

錦衣衛、東廠、西廠與正常的警衛力量,織成了明朝強大的國家領導人保護網,對社會控制空前強大。

諷刺的是,明朝被俘的皇帝有五個,即明英宗、弘光、隆武、紹武、永曆。其中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後放回,其餘四個都被清朝俘獲處死。明英宗在太監王振的慫慂下,匆忙中率五十萬精銳之師親征,竟於土木堡(今河北懷來東)全軍覆沒,英宗被俘。

清朝在繼承明朝這套國家領導人安保體系的同時,對警衛人員的選拔有新規定,強調出身,直接負責皇帝警衛的掌守門戶和侍從兼宿衛兩班人馬,均得由滿族官宦子弟來擔任。

貼身警衛員要求更高,得從上三旗中選拔,稱爲“上三旗侍衛”,一直到清亡,這一安保制度都沒有改變。

後語: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讚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犟驢”,比如強項令董宣,再比如唐太宗時期有名的諫臣魏徵。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鐵鉉也是一頭“犟驢”。

鐵鉉(公元1366-1402年),外號“鐵公”,回族,鄧州(今河南鄧縣)人。鐵鉉非常機敏,並且“善決疑獄”(斷案高手,善於審理懸而未決的案件),所以朱元璋很器重他、很賞識他,還賜字爲“鼎石”(應該就是“國之柱石”的意思吧);但是朱元璋第四子、永樂帝朱棣(當時還是燕王)卻差點死在他手裏。

爲什麼深受朱元璋賞識的鐵鉉非要跟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過不去,要置他於死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

朱元璋死後,皇長孫朱允炆登基,是爲建文帝。但是朱棣爲了爭奪皇位,就以“清君側”爲名起兵造反、從北京南下發動了“靖難之役”。而鐵鉉作爲一個忠臣、作爲國之柱石,很顯然是非常反對朱棣的這種“悖逆”行徑。所以,當兩人正面遭遇的時候,自然都想把對方弄死。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第4張

網絡配圖

但不幸的是,“造反皇帝”朱棣最終有驚無險地逃過了一劫,而忠臣鐵鉉卻被朱棣施以磔刑而慘死。

公元1400年(建文二年)六月八日,當朱棣的軍隊打到濟南時,時任山東參政鐵鉉正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師,誓死抵抗燕軍南下。

攻城之前,朱棣曾派人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勸鐵鉉歸順自己。沒想到鐵鉉見信後不僅不投降,反而效仿此法回信一封,上書《周公輔成王論》一文。吃了秤砣鐵了心地告訴朱棣:投降是萬萬不可能的,你還是效法輔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輔佐當今聖上吧!朱棣是個明白人,既然你鐵鉉不肯投降,那我就只好下令攻城了。

然而,濟南城就跟鐵鉉一樣,是塊硬骨頭,朱棣的軍隊拼盡全力,卻久攻不下。最後,朱棣只好先下令將濟南城合圍。

再說鐵鉉此人也是非常有趣,因爲他不僅骨頭硬,而且套路也玩得深,以致於朱棣在攻城的時候不僅哭笑不得,還差點死在他手裏。

由於濟南城久攻不克,朱棣只好威脅說要掘開黃河大堤,引黃河水水淹濟南城。其實朱棣可能只是嘴上說說,未必就會採取這種極端做法。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爲了濟南百姓的安危,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

在一切安排妥當之後,鐵鉉派人告訴朱棣:“朝中有奸臣進讒,才使得大王您冒危險出生入死奮戰。您是高皇帝親兒子,我輩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們濟南人不習兵革,見大軍壓境,深怕被軍士殺害。敬請大王退師十里,單騎入城,我們恭迎大駕!”

也許是朱棣太累了,竟沒有看出來這是鐵鉉的計謀。他喜出望外,命令軍士移營後退,自己則只帶了數騎護衛,跨着高頭駿馬,準備入城受降。然而,朱棣剛進城門,預先置於門拱上的鐵閘就轟然而落,一下子就砸爛了朱棣的馬頭。朱棣嚇得立刻換馬急返,最終逃過一劫。(如果等朱棣進去之後再動手,歷史會不會不一樣呢?)

氣急敗壞的朱棣回去以後立刻下令重兵圍城。這時,鐵鉉站在城樓上大罵朱棣反賊。朱棣哪受得了鐵鉉這般罵他,所以命令數炮齊發,想把濟南城給轟了。就在濟南城馬上要被轟破的時候,鐵鉉卻將朱棣老子朱元璋的畫像掛在了城頭(這套路玩得深啊,據說後來釘子戶也用這一套,在房子上插國旗對抗城管),還親自書寫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放在垛口。0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第5張

網絡配圖

這樣一來,朱棣便只能下令停止開炮(畢竟他再大逆不道也不敢拿大炮轟他老子啊),濟南城得以保全。之後,朱棣聽取了姚廣孝的建議,決定“回北平再圖後舉”。

此役過後,鐵鉉被朱允炆提拔爲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更被稱爲“城神”。

一年後,朱棣再次興兵,繞過濟南(被打怕了,決定先不跟鐵鉉糾纏),直接南下攻取南京,自立爲帝。之後再掉過頭來攻打濟南。這次鐵鉉遠沒有之前幸運,朱棣也不會像之前那樣天真了。最終,鐵鉉因爲寡不敵衆,兵敗被俘,之後被押解到了南京。

朱棣早就對鐵鉉恨得牙癢癢,所以決定親審鐵鉉,結果鐵鉉英勇不屈、大義凜然,揹着身子、坐在地上不肯面見朱棣。不僅不面見,還一如既往地大罵朱棣叛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你就在我面前卻不肯看我一眼”,朱棣想讓鐵鉉面北俯下稱臣終不可得。於是命人用刀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還“關切”地問:“甘否?(味道怎麼樣?)”鐵鉉大笑着回答:“忠臣孝子之肉,味道有何不甘!”就這樣,鐵鉉被朱棣用殘酷的磔刑折磨死了,但是嚥氣之前,鐵鉉始終沒有停止過咒罵朱棣。朱棣惱羞成怒,遂命人將鐵鉉屍體扔進油鍋之中,炸成了黑炭!令人惋惜的是,這位大明朝的忠臣死時年僅37歲。

古代如何保衛皇帝:明代靠特務清代用滿族! 第6張

網絡配圖

爲了紀念鐵鉉的忠義不屈,山東不少地方(特別是濟南)的士人百姓紛紛開始營建許多“鐵公”祠廟。早在明朝中葉,濟南人就建了一個“七忠祠”來紀念鐵鉉及其他六位因反抗朱棣而遇害的忠錚鐵骨。如今,位於濟南的鐵公祠已經成爲大明湖的一道景觀,祠內的鐵鉉銅像高2.3米,重1.8噸,面相威嚴、巍然不動。

北宋儒學家張載曾說,“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我想這大概就是千百年來文人們的風骨,而鐵鉉的所作所爲其實就是這種風骨的傳承。面對朱棣的威逼利誘,文弱書生鐵鉉卻拒不妥協、直至慘死,實在值得敬佩,也因此人們至今對其仍敬仰萬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